查文庫>名人故事>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於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冼星海是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篇1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正在舉行入學考試。

  坐在主考席上的幾位教授,被一箇中國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無論是和聲、賦格還是作品分析,成績都屬優秀。而且,作曲成績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個。經過一番品評,主考教授當即宣佈,正式錄取這位中國考生進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班。並且說,由於他考試成績優異,校方決定給他頒發榮譽獎。按照學校的慣例,受獎者有權選擇獎品,就看他最需要什麼?

  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緊張地站在主考席前,當聽到他被錄取的訊息後,才如夢初醒。又聽說讓他自由選擇獎品,一時竟不知所措起來,躊躇了半晌,才羞澀而慚愧地說:“我需要飯票。”

  是啊,此時此刻,對於冼星海來說,飯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誕生在廣東省番禺縣珠江邊的一條小船上。臉色蒼白的母親取出一件破衣,用顫抖的手將他裹起來。他的父親因終年在海上捕魚,積勞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親給人家做苦工拉扯著長大。為求生計,他們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進了廣州嶺南大學的華僑學生特別班。一邊學習,一邊當校役,負責上下課搖鈴、擦黑板等工作,以維持讀書和日常生活。在這期間,星海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音樂。他不分寒暑,堅持不懈地彈奏鋼琴,練習提琴和其它樂器,閱讀了大量的音樂理論書籍。由於他刻苦鑽研,虛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初步顯示出了音樂才能,被師生們譽為“南國簫手”。

  星海並不滿足於己有的成績。他迫切要求提高音樂理論和演奏技巧,後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讀學習音樂。可是在舊中國(編輯注:在偉大的新中國情況更加嚴重),一個窮苦孩子要學音樂,真比登天還難,他的幻想被現實擊玻了。但他並不甘沉淪,他立志要做一個音樂家,用音樂藝術為祖國服務。一九二九年,當他二十五歲的時侯,為了求得深造,他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毅然離開祖國,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去學音樂。

  美麗的巴黎,是《國際歌》的故鄉,這裡的巴黎音樂學院,是世界許多著名音樂家的搖籃,為各國有志於音樂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這世界音樂的首府,並沒有張開雙臂來歡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頭時,口袋裡只剩下了五十個法郎,而在那樣揮金如土的城市,就連最簡樸的一頓飯,也得花十二個法郎呀裡冼星海流落在悽風苦雨的巴黎街頭,幾經周折才在一家小飯館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運回來,接著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後又忙著挑菜,等侯開門營業。開店之後就更忙了,跑來跑去,緊張地為顧客報菜送菜。他任勞任怨地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終於領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給在祖國的母親寄了一半,用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從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後一批顧客,就趕緊收拾好鍋盆碗盞,把廚房打掃乾淨。然後便如飢似渴地開始練習小提琴。拉到實在拉不動了,就在廚房裡用桌凳臨時搭個床浦睡一會兒。早晨天亮前,再在廚房裡拉一陣琴,然後開始幹活。中午飯店休息,他又抓緊時間讀音樂理論書籍。甚至在報菜送菜時稍有空隙,他也要從碗櫃裡取出小提琴,爭分奪秒地拉上一首練習曲,聽到電鈴一響,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給顧客端送飯菜。

  冼星海如痴如迷的練琴,引起飯店老闆不滿意,有些同事也產生了誤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諷。每當星海想練琴的時候,有的人就指手畫腳地故意找些事讓他做,或者說:“快把這一堆碗盆洗出來。”或者說:“再把廚房打掃一遍”不能練琴,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後來,冼星海在一位同鄉的幫助下,總算找到了一間住房,這是一撞七層高樓頂上的一間小閣樓。房間只有一人來高,僅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小方桌,房頂有個透氣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床,開啟天窗,站在桌子上,將身子探出窗外,向著廣闊的巴黎上空,盡情地練習小提琴。拉過琴再趕到飯店上班,一直幹到深夜再回來,每天十七、八個小時的勞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盤,為顧客勾劃選單,然後又捧著一大疊碗盆趕回廚房搶時間洗刷。剛開始洗,上菜的鈴又響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趕忙端上菜盤去送菜,剛邁幾步,忽然覺得頭暈目眩,眼前一黑,“嘩啦”一聲,連人帶菜一起摔在樓梯口。

  老闆暴跳如雷,將冼星海臭罵一頓之後,就把他開除了。冼星海從碗櫃裡拿出提琴,憤然離開了飯店,他又失業了。

  夜巴黎的街道,燈紅酒綠。飢腸轆轆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著,最後,他象是下了大決心似的,挾著小提琴,鼓足勇氣向一家大餐館走去。

  館子裡除了法國男女顧客外,靠墉一角還坐著兩個穿著特別時髦的中國官費留學生。他們正在喝著高階香檳酒,談論著好萊塢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聞。

  冼星海走進餐廳,神情尷尬地開始了第一次拉琴賣藝。他拉了一曲聖·桑的《天鵝》,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們不理會他。他硬著頭皮,拿著盤子走過兩個中國官費生面前,這兩個官費生拉住他,非要他拉當時巴黎流行的黃色歌曲,他堅決不拉,兩個官費生不但不給錢,反把他謾罵、侮辱了一頓……

  飢餓、羞辱天天折磨著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樂去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風呼號,星海沒有棉破,和衣躺在床上,凍得直哆嗦,實在沒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來點著煤油燈寫作。忽然,風猛烈地從窗戶吹進來,燈滅了,點著又滅了,一連點了好兒次。寒風猛烈地嘶吼著,星海的心也跟著激烈地顫抖起來,他不禁揮筆疾書,藉著風聲的呼號,傾訴痛苦的人生和對多難祖國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樂曲《風》誕生了,並幸運地得到了音樂大師奧別多菲爾的肯定。由於奧別多菲爾的推薦,《風》在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上演出,立即轟動了巴黎。巴黎音樂學院的杜卡斯等著名音樂家,都深深為星海的苦學情神所感動,他們歡迎星海報考巴黎音樂學院。

  洗星海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巴黎音樂學院,院長親自獎給了他一紮飯票,院方還破例地免費供應他的膳食。但那昂貴的學費書費仍然壓得星海喘不過氣來,他一面象‘餓漢”一樣地拼命吞食學校的每一堂課,一面還得在晚間出去做工,掙幾個法郎交學費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學校再次給他頒發獎品。他毅然放棄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機會,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成為我國傑出的人民音樂家。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樂曲,是中國新音樂的一位奠基偉人。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篇2

  音樂家冼星海從小喜歡吹簫。他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讀書的時候,全校師生親熱地稱他為“南國簫手”。

  冼星海並不滿足於簫吹得好。當時,小提琴已經傳入中國,他下定決心學會這種比較複雜的西洋樂器。可是,小提琴的價格要比簫貴多了,冼星海根本買不起,只能趁同學休息時借過來拉兩下。

  就在冼星海摸索著學拉小提琴時,有個名叫炳奎的小提琴師從美國回到廣州,在市內招收學生,私人教授小提琴。

  冼星海多麼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學拉琴啊!但是,他一打聽,頓時大失所望:原來這位琴師規定每月上課四次,得繳學費五元。冼星海哪有這筆錢呢!

  冼星海正為學費發愁時,一位好心的同學告訴他,琴師希望在嶺南大學找一位授課聯絡人。冼星海聽了,欣喜萬分,心想,如果自己能當上琴師的授課聯絡人,就可以有機會向他學琴了。於是,他鼓起勇氣來到琴師的住處,主動要求為琴師招學生、收學費、幹雜務……琴師被冼星海的熱情所感動,當即答應免費教授他小提琴。

  冼星海在名師的指點下,很快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中國名人故事之冼星海 篇3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於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後,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他於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

  冼星海在音樂上可謂大器晚成。他在20歲左右才開始學拉小提琴,被同事們戲謔地稱為“宰雞能手”——拉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他剛到巴黎時,也是大部分時間用於解決溫飽。後來,他遇到那裡的中國留學生馬思聰,並由他引見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約合10塊銀元)的學費。他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創作的奏鳴曲《風》,排上了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並在電臺播出,從此有了名氣。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髮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後來,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階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階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佈:“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音樂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後,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絃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箇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並以音樂發出瞭解放的吶喊。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裡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復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

  在延安時期,冼星海不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應該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冼星海是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絃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