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通用12篇)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通用1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跟故事打過交道吧,故事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故事的出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鄭成功一生的故事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1

  鄭成功是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他生活在距我們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他率領中國人打敗了強佔中國臺灣寶島的苛蘭人,把臺灣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鄭成功是中國人,但他卻出生在日本。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他的爸爸很窮,為了養家餬口從中國去了日本。接下來在日本結了婚生下了鄭成功。關於鄭成功的出生有以下幾種傳說:一種說法是鄭成功的媽媽在懷著小鄭成功的時候,一天依在床頭睡著了,睡著睡著突然夢見自己站在大海邊,她眺望著大海可高興了,她一會抓只小魚,一會兒又撿個貝殼,別提多高興了。這時候突然看見一隻大魚朝她游過來,鄭媽媽慌忙之間就要躲閃,誰知道那魚一頭扎進了她的肚子裡。

  鄭媽媽一下子從睡夢中驚醒了,窗外還沒有天明。這時候睡在媽媽肚子裡的鄭成功突然動了起來,難道他也醒了嗎?

  另外一種說法是鄭媽媽到海邊玩,撿了好多好多貝殼,天是那樣藍,海也是那樣藍,鄭媽媽可高興了。她用一根線把一隻只貝殼穿了起來,做成了一條美麗的貝殼項鍊,她想用這串美麗的項鍊親手掛在以後出生的鄭成功脖子上。鄭媽媽想,好多人圍著鄭成功說:"你的貝殼項鍊真好看,是誰送你的。"這時候她想鄭成功會驕傲地說:"是我媽媽親手給我做的。

  鄭媽媽想著想著就睡著了,但一會鄭媽媽就被痛醒了。原來鄭成功在媽媽肚子裡聽見大海的波濤聲,心想那是什麼啊,嘩啦嘩啦地真好玩,就想出去,於是就在媽媽的肚子裡使勁地跑使勁地踢嘴裡喊著:"媽媽,媽媽,我要出去,我要出去玩……"

  這樣鄭媽媽就在一塊岩石上生下了小鄭成功。這塊石頭現在還在日本的平戶,叫做"兒誕石",意思是指在這塊石頭上生了個小孩的意思。

  以上都是兩種傳說,特別是前面說的大魚怎麼能一頭扎進人的肚子裡呢,但是這也說明了好多好多人都非常喜歡和尊敬鄭成功,所以把他的出生寫成個故事。下面是幾件鄭成功真正的故事。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2

  在鄭成功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決定回中國去做生意,準備一家人都回國。但當時在日本,幕府將軍(解釋:幕府將軍就是當時日本的大官)不讓他們回去,最後鄭成功的爸爸一個人回到了中國。

  於是鄭成功就和媽媽還有弟弟七左衛門留在了日本。鄭成功小時候因為不是日本人,所以經常受到日本小朋友的欺負。可是鄭成功卻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自豪,他經常聽媽媽講中國的歷史故事,知道很多很多中國的事。他從小就知道如果不努力學習長大就不能為祖國增光,如果中國不富強就會受外國的期負。所以每天天不亮他就偷偷起床讀書,然後又拿著寶劍在院子裡練功,他希望有一天他能夠為中國做很多很多的事,他要使中國強大起來,再也不受外國的期負,他要讓千千萬萬個老百姓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時候因為爸爸回了中國,家裡非常窮,有時連一個饅頭也吃不上,弟弟還小,鄭成功就幫媽媽一起給別人洗衣服。冬天的水好冷啊,把小鄭成功的手凍得通紅,他非常非常疼,但每次媽媽一問他,他總是搖頭"不疼不疼"。於是媽媽等他睡著之後偷偷掀開被子一看,鄭成功小小的手掌都起了痂了,媽媽就坐在燈下哭呀哭,鄭成功聽見有人哭,起來一看原來是媽媽,他知道媽媽看了他的手,他也一頭扎進媽媽的懷裡哭了起來:"媽媽,媽媽,你別哭了,長大以後我一定好好學習,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鄭成功和媽媽哭成了一團。

  又過了幾年,鄭成功的爸爸回到中國以後做生意掙了很多很多錢,派人回到日本去接鄭成功和媽媽、弟弟,但是日本的幕府將軍怎麼也不讓他們都回去,最後只把鄭成功接回了中國。

  在離開日本的那天,媽媽揹著年幼的弟弟站在碼頭上,鄭成功的眼睛都哭腫了,他捨不得離開媽媽呀。船慢慢開去了,鄭成功使勁地對著媽媽哭:"我要媽媽,我不要走……"

  船開到了大海上,天已經黑了……,鄭成功站在前面的甲板上眺望著大海心裡說:"媽媽,我長大了一定會回來接你的,我定好好讀書,做一個對中國有用的人。”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3

  回國以後鄭成功的爸爸給他找了最好的老師,又找了好多好小朋友陪他讀書。老師長著長長的鬍子,戴著圓圓的小眼鏡可兇了,成天拿個大板子打不認真讀書的小朋友的屁股。可是鄭成功卻一點也不怕他,因為鄭成功是最努力讀書和最聽話的小朋友,老師還經常當著同學們的面表揚他呢。

  放學以後,他經常和小朋友一塊玩,在小朋友當中他最喜歡大龍。大龍長著圓圓的臉,胖乎乎的。吃飯時一次就能吃五個大包子,但是大龍卻不愛學習,所以經常被老師打。每次他都撩開褲子讓鄭成功看他被老師打紅的屁股,鄭成功總是笑著說:"大龍啊大龍,如果你好好學習就不會被老師打了。"

  從此以後,在其他小朋友都在外面玩的時候,鄭成功總是幫助大龍複習功課,很快大龍的學習成績也好了,老師也不打大龍的屁股了,有一次當眾表揚了大龍哩,鄭成功在下面聽見別提有多高興了。後來老師知道了是鄭成功幫助的大龍,對鄭成功更好了,還要小朋友都向他學習哩。

  鄭成功不僅學習努力,而且練武術也非常刻苦。冬天練武術時非常冷,但他一想到遠在日本的媽媽和弟弟,就不怕冷了,常常練得滿頭大漢。鄭成功的武術越練越好,但他卻從來不用武術去欺負別的小朋友。還用武術去幫助小朋友呢。

  有一個春節,外面特別熱鬧。鞭炮噼噼啪啪響個不停,大街上有很多人,一些小朋友在外面放鞭炮。鄭成功學習完之後,向爸爸請了假然後出去玩,這時他突然看見一個比他個頭大很多的小朋友正從一個小朋友手裡搶鞭炮,那個被搶了鞭炮的小朋友哇哇哭了起來。那個大個子剛想轉身走,就聽後面有人喊道:"不許欺負人,把鞭炮還給他。"大個子剛才被嚇了一跳,因為搶別人東西都是很壞和心虛的事。但他一看,原來卻是比他矮了一半的鄭成功,大個子笑了:"哈哈,你是誰呀,關你什麼事,走開走開。"只見鄭成功小手一動,身子一翻連續做了幾個鷂子翻身,做了一個亮相定住,臉不紅心不跳:"把鞭炮還給別人,要不我就不客氣了。"鄭成功說,大個子被嚇了一大跳說:"你是誰"。鄭成功立住身子大聲說:"我是鄭成功"。大個子說:"原來你就是鄭成功,別打我別打我,我把東西還給他還不行"。說完把鞭炮還給小朋友,一溜煙就跑得沒影了。這時大龍和幾個小朋友聽到動靜都跑了過來,當聽完鄭成功說完之後,大龍問:"你該不會打人吧"。鄭成功笑了 "我們學武術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我才不會打他,只是嚇唬嚇唬他,讓他有個教訓,以後別再欺負別的小朋友。"那天鄭成功和所有的小朋友玩得可開心了,他們放了好多好多鞭炮,把他們耳朵震得嗡嗡直叫。他們這個新年過得真好。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4

  冬天下了好多好多的雪,春天開了好多好多的花。很多年過去了,鄭成功長成了個大小夥子,鄭成功的爸爸終於把他媽媽和弟弟從日本接回來了,鄭媽媽頭髮都白了,鄭成功和媽媽抱在一起放聲大哭,他們是想起了在日本小鄭成功幫媽媽給別人洗衣服的情景,想起了這麼多年鄭成功每天躲在被窩裡偷偷喊媽媽的情景。爸爸摟著已經長高的弟弟在一旁看著,眼睛裡也充滿了眼淚。

  這一年明朝滅亡了,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一座高山上上吊死了。清朝的軍隊,佔領了北平(解釋:北平為現在的北京)。由於鄭成功的爸爸他們都是明朝人,後來鄭成功的爸爸又當了明朝的大官,所以清朝就派了好多好多軍隊來福建打他們,他們要把福建也佔領讓他成為清朝的地方。

  清朝的軍隊在海上派了好多大船,在陸地上又派了好多拿刀計程車兵向福建浩浩蕩蕩地殺來。鄭成功的爸爸也和他的"鄭家軍"做好了打仗的準備,他們爬上了好多好多的山頭,偷偷放上大石頭,又偷偷在樹上埋伏了好多拿著弓箭的人,只等清軍一到就開始打仗。清軍的大隊人馬剛走到一個山後,就聽一聲炮響,大石頭象暴雨般地砸了下來,樹上的弓箭手也嗖嗖的直放箭。清朝的軍隊被殺得尖喊成一片,趕緊往回跑。

  鄭成功的爸爸和他率領的"鄭家軍"非常高興,他們吃了好多的菜,喝了好多的酒來慶賀。清軍一看打不過鄭家軍,怎麼辦?率領清軍的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連覺都睡不著,頭髮也搔掉了好幾根,終於想起了一個壞主意。他派人去騙鄭成功的爸爸說,如果鄭爸爸投降,就給他大官做,而且不殺他們性命。鄭爸爸於是就相信了,只帶了幾個人去了清軍大營,誰知道剛進清朝軍隊的大營,只見貝勒博洛兩撇小鬍子向上一翹,惡狠狠的喊:"來人呀,快把他們給我綁起來,別讓他們跑了"。鄭爸爸他們這才知道上了當。

  鄭成功一聽說爸爸給清軍抓去了,非常生氣。因為他最恨不講信用的人。他派了好多"鄭家軍"去救爸爸,但鄭爸爸早就被偷偷地給送到北平去了。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5

  鄭成功後來又組織了一支由好多好多人組成的軍隊,去打清朝的軍隊。在出發前他們規定了好多好多紀律,比如說:不準傷害婦女和小朋,還有老人;不許搶別人的東西等等。因為他們的軍隊守紀律,又不搶老百姓的東西,所以很快就從福建打到了南京,他們打了好多好多勝仗。每天鄭成功騎著他的大馬,腰裡掛著寶劍和士兵們一起前進,所以大家打仗都很有勁。"鄭家軍"很快就圍住了南京,南京的城外密密麻麻都是"鄭家軍"的人。但是清朝很快就派了大隊帶著刀計程車兵來,那天晚上,鄭成功和他計程車兵正在睡覺,就聽見外面殺聲震天,原來清朝的軍隊趁著晚上偷偷來襲擊"鄭家軍"。鄭成功和他的部下們奮勇抵抗,但由於沒有一點準備,他們被殺了好多好多人,沒有辦法只好從南京一直撤退到了福建。

  回到福建後鄭成功非常生氣,因為打仗死了好多好多人。不過經過很長時間他才明白,打了很多的仗,死了好多中國人(解釋:清軍也是中國人),不應該讓中國人自相殘殺。

  這時,和福建一水相隔的臺灣被荷蘭人佔領了,他們在臺灣島上橫行霸道,還經常欺負老人和小朋友,他們讓中國人背上大石頭運到很遠的地方,路上還不給飯吃,誰要在地上喘口氣,他們就用大皮鞭抽打中國人。臺灣島上的中國人沒有一件好衣服穿,吃不上一頓好飯,就連腳上的鞋也是露出幾個腳趾頭的。小朋友們一個個面黃肌瘦,一個玩具也沒有。

  鄭成功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生氣,因為臺灣從來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地方,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外國人還能橫行霸道,不給中國人飯吃,還讓中國人給他們幹活。

  鄭成功幾天沒睡好覺了,他靠在窗前,眼望著大海,那目光彷彿越過了大海,看到那裡的老人和小朋友手裡拄著小棍拿著小碗,沿街要飯的情景。看到在烈日炎炎的山上中國人幹活時背上被皮鞭抽打出血的情景,究竟怎麼辦?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6

  鄭成功經過認真考慮,決定出兵去解救臺灣,讓臺灣的人民都有飯吃,都有衣服穿,小朋友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鄭成功好幾天沒睡覺了,他在幹什麼呢?在鄭成功的房裡,他正在地圖上畫出作戰的計劃。他的兩眼通紅,充滿了血絲,充滿了對荷蘭侵略者的仇恨。

  鄭成功很快就準備好了幾十艘大船和好多和他一樣仇恨荷蘭侵略者計程車兵,士兵們在操場上訓練時沒有一個人偷懶,因為他們的心裡都裝著祖國,都裝著臺灣島上的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大船終於開了,這些船將要駛向臺灣,去趕走荷蘭侵略者。碼頭上站滿了前來歡送的老百姓。鄭成功和士兵們都激動地哭了。

  鄭成功他們的大船在晚上悄悄駛向了臺灣寶島,但不巧正被個值勤的荷蘭士兵看見了,這個大鼻子老外懷裡抱著槍本想美美地睡上一覺,卻不巧一隻蚊子叮了大紅鼻子,他嘴裡嘰哩咕嚕說著我們聽不懂的外國話,站起來打蚊子,一抬頭卻發現了駛來的幾下艘大船,那幾十艘大船在夜色下就象幾十把扎進敵人胸膛裡的利劍。

  大鼻子哨兵著急了,一邊往回跑一邊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喊:"不好了,不好了,有軍隊打過來了"。

  臺灣島上的荷蘭軍隊用火炮去打鄭成功他們的大船,但都在離船很遠的地方炸響了,"轟隆隆,轟隆隆",一點都沒打著船,只在海面上掀起了一陣陣浪花。原來鄭成功早就在地圖上標好了敵人火炮的距離,所以火炮當然就打不著他們了。

  鄭成功他們的大船一靠岸,船上計程車兵就象天兵天將一般衝了出來,他們把荷蘭鬼子趕得滿山亂跑,最後鑽進一個石頭做的城堡裡不敢出來。臺灣島上老百姓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都拿出自己的一點點糧食和酒跑出來給"鄭家軍",並圍著他們高聲歡呼。老百姓們哭呀喊呀,那都是高興的眼淚。整個臺灣島沸騰了。一個荷蘭士兵想看看外面怎麼這麼熱鬧,誰知道剛一伸腦袋,就被一個小朋友用彈弓打在眼珠子上痛得嗷嗷叫,腦袋又縮回去了。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城堡裡的荷蘭人死不投降,但鄭成功也沒有下命令去打城堡,因為那樣要死很多很多中國人。只是叫人把城堡團團圍住。這樣過了幾天城堡裡的荷蘭人沒水喝也沒飯吃,餓得走道都象喝醉了酒似的,一扭一扭的,於是就投降了。

  從此,寶島臺灣又回到了中國母親的懷抱。那裡的人們又過上了幸福的日子。現在臺灣為了紀念鄭成功建設了很多他的廟,還把每年的七月十二日作為紀念他的日子。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7

  鄭成功的故事:焚儒服

  正當鄭芝龍率領五百名到福州投降於清庭時,清兵卻同時出兵攻打安平,因鄭成功之母親不願意隨鄭芝龍一同降清,便留在安平,清兵攻入鄭府時,見翁氏風姿猶存,隨以言語戲狎,輕浮至極,翁氏大罵:畜類蠻胡!竟敢犯我大明江山,燒殺搶掠,與禽獸何異?清兵被罵得老羞成怒,最後受辱而死.鄭成功火速趕到時,卻為時已晚,但此時心中淌著血,喃喃自語:國仇家恨──國仇家恨───治理母喪完畢後,鄭成功回想往事,降武帝遇害,父親叛降,母親受辱而亡,不禁悲痛,決定棄文從武,專事武行.率領約二十餘人到孔廟(又稱焚服亭,現今在南安豐州路下村的魁星閣下,坊邊有蒼老古松一株,此松已有三百多年,相傳植於成功焚青衣時.另還有紀念碑一座,刻有文字,志以其事).祭拜先師雲:“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僅謝儒衣,祈先師昭鑑。”並將從前讀書時,所穿的青衣,用柴火燒掉.從此以孤臣孽子之身,獨立去完成反清復明的志業.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8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驅荷復臺的立場和功績

  永曆六年九月,發生郭懷一起義,鄭成功多方支援人民這一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被忽視的福摩薩》有如下的記述:“島上中國居民認為受公司壓迫過甚,渴望自由。他們受到國姓爺方面的鼓勵,認為可以得到國姓爺的支援,於是舉行了一次危險性的。中國人民的.叛亂雖然很快被鎮下去,地方秩序也已恢復常態;但公司仍然怕中國人會再次發生叛亂,甚至取得更大的成果……”人民也期望鄭成功能早日赴臺,趕走荷蘭殖民者;鄭成功也更堅定驅荷復臺的決心。

  對於收復的任務,鄭軍諸鎮的看法很不一致。為了統一議取的決心,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正月,召集各鎮暢開門路,議取:吳豪、黃延等人認為航行險惡,臺地又多癉癧,居住困難,而且紅夷[指荷蘭人]船堅炮猛,很難取勝,因而反對東征;陳永華、馬信、楊朝棟等人則極力贊成東征,收復,認為這是一項正義的舉措。在經過一番辯論之後,高瞻遠矚的鄭成功莊重宣告:“本藩矢志收復,故冒波濤進取不服之區,非貪戀海外,苟延安樂。”並堅決地宣佈:“非吾親征不可!”經過一番議率之後,終於取得一致的意見,決定東征復臺。

  鄭成功率將士二萬五千多人,戰船數十艘,於當年三月二十三日,從金門料羅灣誓師東征。四月初一日船隊駛達鹿耳門港外,鄭成功鼓勵將士說:“爾等從徵諸提鎮營將,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益首所向,銜尾而進。”於是鄭軍從禾寮港與北線尾登陸,進攻赤嵌城[荷人稱為普羅文查堡],事載江日升《外紀》。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可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隻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讚歎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於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9

  鄭成功,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於日本,初名福松;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後入太學,為監生;仰慕錢謙益,因執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樑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同年閏六月,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改元為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即“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當時,鄭芝龍的弟弟“鴻逵引其子肇基見於王,王賜之姓。芝龍聞之,亦引森入見,王奇其貌,與語,大悅之,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附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其時,“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門(鄭成功弟),於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安平城。成功還裡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興明室為己任,乃徹夜寫作《恢復大業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閱覽”(臺灣“三軍大學”1972年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親征,經延平府至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鄭成功“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軍事的利弊,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於抱頭痛哭”。此時,“隆武帝知鄭氏不足以有為,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龍不欲帝出,即率軍民數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隆武帝遂駐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見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鬱鬱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間,“賜姓成功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息”;下旬,“吉安陷,鄭彩棄廣信(治今江西上饒)奔入關(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未幾撫州陷……報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職,戴罪圖功”,“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鄭彩餘眾,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十三隘。其中較著名者為鐵關又稱鐵牛關、杉關、分水關、老關又稱山頭關)以阻清軍”。

  四月,“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即武夷山分水關,又稱大安關)”;“新撫永安、沙縣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聽國姓節制”;“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嶺駐軍兵譁;守將鄭鴻逵,誤謂清兵至,棄軍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聞知大震,削奪鄭鴻逵之封爵。同時,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使移軍前往鎮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

  當時,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於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語,即厲聲責之曰:“敵師已迫而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太師(指其父鄭芝龍)急發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蔡輔噤不敢言;還報於芝龍,說:“假若我提及納款,我的頭早已斷了。”鄭芝龍說:“痴兒不知天命,固執乃爾;吾不發餉,彼豈能枵腹以戰乎?”無奈之餘,鄭芝龍因上疏稱:“海寇狎至,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則無家,非往徵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雲:“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邊,芝龍早已掛帆離延平了。當時,鄭芝龍間使密約款於清,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回安平的有鄭鴻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鄭彩等;隆武即位時有“守兵戰兵略計二十萬”,除敗降逃亡之外,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是戰兵,大約十萬。諸關、城邑之兵驟然減少,因此產生“空關”之感。而鄭成功屢次摧糧餉均不得,軍中乞食,逃散日眾,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之後,閩北關防重新作了佈置。當時江西基本上已經失陷,浙南尚有監國魯王;因此,以御史鄭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關,而鄭成功則帶著些許戰兵,主要防禦在光澤,甚或還兼督崇關。

  七月,清兵已抵閩關;八月初一,從景寧關(在浙南閩東之間)入閩東,郡縣望風降附;十三日,清貝勒羅託部已陷衢州,入仙霞關,遂克浦城、建寧(今福建建甌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兩、三日由延平取道順昌,準備由汀州遁江右(贛南)。此時,在光澤一帶的鄭成功,聞報,由光澤經順昌而下延平,大約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見已經離延的隆武,入見隆武帝;隆武問之曰:“芝龍、鴻逵,朕將焉依?”成功跪於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測,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贛,成功辭君赴金門,欲聯絡豪傑同赴贛南尋隆武。隆武於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駐汀州。隨後遇害。

  鄭成功辭別隆武之後,下延平,與入延的清兵猝遇,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鄭成功告訴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劍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騎,公將安之?”王忠孝之後終老於臺灣。

  鄭成功離延時,有一批閩北抗清義士追隨鄭成功前往閩南、臺灣。自其隨隆武帝出征,於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進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時離開,大約在閩北逗留了八個月有餘。

  鄭成功離開閩北後,反對其父降清,樹起抗清旗幟,南征北戰,威震清軍,史稱“明鄭”。離開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歲的鄭成功以廣東南澳為基地。所樹立的旗幟上方寫著“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旗上寫著“背父救國”四個大字。隨即出兵,連破閩南沿海多處,改中左所(即今廈門市)為思明州,以為政治、經濟中心;自此時至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閩粵,其中,永曆十一年北伐攻克溫州、台州,進入長江,威震清軍。當時,在滇城的永曆帝,於永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遠侯。三年……七月,封成功為延平公”,永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晉成功為“延平郡王”,給金印(《臺灣通史》卷二)。但是,鄭成功因尚未打敗清軍,謝不受爵;收而藏之,終身不一用(《南明史略》與範鹹《臺灣府志》)。——郡王是僅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延平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是一個方法要地。延平作為建制地名,最早出此刻距今1620年的東晉太元四年(379年),這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延平軍,開始突顯其“銅延平”之軍事方法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劍路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為1368年)改延平路為延平府,為閩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廢府設道;其

  後,在沉默了80餘年後於1995年1月撤南平地區改南平市的同時,縣級南平市改為延平區,“延平”才又重登歷史舞臺。簡言之,延平斷續出現四次,存在約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來長達612年之久,建制級別最高,影響也最大。——顯然,正因鄭成功初出茅廬展現才華於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鄭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因此永曆帝才封他為“延平”郡王;同時,正因鄭成功抗清所經歷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級別都不如“府”級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與建制級別有關,因而封他為“延平”郡王。由此可見:鄭成功的政治生涯和偉大功績乃至鄭成功的英名,都是從延平亦即閩北開始的。

  鄭成功於永曆十三年再次北伐,戰敗後退回思明,便著手收復臺灣。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所侵佔。後經過八、九個月的戰爭,於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可惜,克臺後不到半年,這位年輕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10

  鄭成功的故事:劍潭

  這天台北市劍潭的地名即因此而來。相傳鄭成功率兵渡河時,河底冒出千年魚精,興風作浪,鄭軍無法渡河。鄭成功大怒,拔劍投入潭心,將魚精殺死,但寶劍也沉沒水底。其後,每逢月晦或風雨之日,河底寶劍便會散發出光芒。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11

  鄭成功的故事:劍井

  相傳鄭成功帶兵北上,駐兵在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時,當時兵隊內每個都喊沒水喝,口渴難受,鄭成功就向上蒼祈水,之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往地上一砍,水源源不斷的冒出,成了一口井,這天這口井依然存在,上頭還有于右任先生所提的“劍井”兩個字。

  鄭成功一生的故事 篇12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但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隻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樣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實在不好對呀!原先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先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讚歎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我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最後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