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民俗作文彙編五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俗作文 篇1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種長在田邊的青草。艾草製成的糕點叫青餅,它是舟山的傳統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這裡的人們祭拜祖宗時,青餅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餅”。
今年清明節前,媽媽帶我們兄妹倆採艾草。一到田野裡,我們就手忙腳亂地採摘起來。可沒過多長時間,媽媽就叫我們停下了,把我們叫到了身邊。原來,我們採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媽媽告訴我們,艾草的葉子有點橢圓形,背面還有白白的絨毛,聞起來帶有一種香味,輕輕咀嚼,苦中帶甜。而假的艾草,葉子長而尖,背面沒有絨毛,聞起來是青草的氣息,嚼一下,帶點苦味。我們連忙倒出自己採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裡面。我們還發現,假的艾草顏色更深。小小的艾草還有這麼多學問,實踐出真知啊!我們又開始仔細地採起來,邊採邊聞一聞,還不時請教媽媽。經過2個小時的勞動,我們提著滿滿一籃艾草來到了家裡,準備製作青餅。
一回到家,媽媽叫我們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黃葉摘掉,把粗粗的莖剪掉。這下子,滿滿一籃子艾草只剩下半籃子了。接著,我們把艾草倒進盆裡,清洗乾淨。看似乾淨的艾草原來也很髒,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變得乾淨。
這時,鍋裡的水已經開了。我拎起籃子把艾草倒進了鍋裡,又拿起鍋鏟上下翻動。媽媽還在水裡倒了些小蘇打,她說,這是為了軟化莖葉。還告訴我們,只要艾草癟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鐘就夠了。時間過長,艾草會爛,顏色會變黃。原來,焯艾草也是門學問啊!沒一會兒,整間屋子充滿了艾草的清香。
我們把焯好的艾草又倒進籃子裡,目的是瀝乾水分。隨後,我們開始和麵(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麵粉)。沒一會兒,我的兩隻手又酸又漲。但是看看媽媽和妹妹高漲的幹勁,我也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接著開始剁青,我們把瀝乾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勁剁。艾草要剁得很細很細,剁成漿糊狀,這樣才能和麵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來細膩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氣。隨後,媽媽把剁好的艾草和和過的面混合在一起,開始搗面了。媽媽用手使勁地揉搓,妹妹用擀麵杖使勁攪拌。媽媽告訴我們,麵糰要揉搓得有彈性,不軟也不硬。
終於到了做青餅的關鍵時刻,我們圍坐在桌邊,我和妹妹用月餅磨具壓青餅,媽媽用手把麵糰搓成圓形再壓扁。看著一個個青餅在我們手中誕生,累點也是快樂的。
最後,我們把做好的青餅放進蒸籠裡蒸。十多分鐘後,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還不粘牙,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口氣可以吃四五個,而且不用擔心會脹氣。
我拿著自己親手做的青餅往外跑,輕輕吸口氣,各家各戶都飄出了青餅的香甜味,還不時傳出小夥伴們清脆的笑聲。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時總愛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餅,大概是青餅寄託著人們濃濃的鄉情吧!
民俗作文 篇2
1. 重點突出,中心明確,立意鮮明。
2. 觀點明確,好惡立場分明,使人一目瞭然。
3. 主題直接凸現於內容之中,明瞭扼要,毫無贅意。
4. 主題嚴肅,思想高尚,進取心較強。
5. 中心不夠明確,立意不夠清晰。
6. 主題含混晦澀,文意渺茫含糊,寫作目的不清。
7. 雖有中心主題,但表達不夠充分有力,言而不實,空而無力。
8. 主題不夠嚴肅,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9. 情節曲折,敘事過程有一定的起伏感,體現了情節的曲線美,引人入勝。
10. 情節波折性較強,於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11. 情節變化不落於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12.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13.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14.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敘似記流水賬。
15.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16.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17.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18.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說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9.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透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20.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特徵,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民俗作文 篇3
今天是端午節,陽光燦爛。“城中城”邀請我們校園記者及家長共慶端午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去了。
我們到了那裡已經有四十三名小記者了,我們分了三組,A組去包粽子去了,B組去玩有獎問答了,而我們C組玩起了親子游戲 。規則是:先用長方形的小積木擺出‘25’的字形,然後把第一個積 木推倒變成一個連續倒下的‘25’的字形。我們開始擺了,可是剛剛擺好的‘2’字就被我們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終於擺好了。我爸爸把第一個推倒‘嘩啦啦’的一個連一個得倒下了,但 是5的一橫沒倒下,我們沒有獲勝,但是我們玩的非常高興。這時,A組出來了,每個人手裡都提著一個塑膠袋,袋裡放著粽子。這都是他們自己包的。該我們去玩有獎問答了,我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不 是很完整,所以沒有獲獎。但媽媽誇我很勇敢,獲不獲獎並不重要,重在參與。我們洗了手就開始包粽子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包了好幾個。我們又去了建築工地,在那裡差一點把我嚇出心 髒病來。我們照了幾張相才依依不捨得回家了。
民俗作文 篇4
天,很藍,如一湖平靜的水。那幽靜深邃的藍一絲一絲地扣進了心裡。因為假日,我又回到了幼時學習的'學校門口,這裡少了市中心的喧譁,多了些讓人安心的平靜。
咦,那個熟悉的背影居然仍在。這是一位老爺爺,從我記事起就在校門口捏糖人。走近,他還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樣子:滿是溝壑的臉龐佈滿大大小小的老人斑,眼睛很渾濁,彷彿隔著雲霧看人,他的眼神可以穿透你的思想,而你卻永遠看不透他。兩隻深陷的眼睛之間是長而挺的鼻子。老人向我微微一笑:“買糖人哩?”我點了點頭,老規矩,先轉一下。我心裡默唸“鳳凰”,然後手指用力推了下木質的指標,指標“吱呀吱呀”地低吟,慢慢地停在了一個圖案上,我的心一陣緊縮,呀,是鳳凰。“娃娃運氣真好呢。”老人雖年歲已高,做事可麻利了,他從木製箱子的下層取出一塊金黃色的晶體,放入一個黑色的小圓鍋中,鍋下的火燒著,不一會兒晶體就融化成明晃晃的金黃色液體,用一個特製的勺子舀滿糖稀,糖畫就開始了。
老人先在白玉般通透的板上燒上少許金黃,就製成了鳳頭,又均勻地將勺子傾斜一定的角度,不快不慢,不偏不斜,就畫成了鳳脖與身子。接下來,老人的動作突然加快,勺子快速地遊動,白玉板上奇蹟般地出現了許多晶瑩的金黃色線條,有的竟細不可見。老人將手中一把黑糊糊的勺子變成了筆,糖稀就是上好的墨汁,金黃色的液體如行雲流水般顯示,一筆呵成,鳳的尾巴就那樣張揚著它那雍容高貴的美麗。定上棒子,一幅糖畫完成,在陽光下泛著點點金光,顯示民族藝術輝煌的美感。我嘆道:“你真厲害!”老人淡淡一笑:“做什麼都需要功夫。心無雜念,心若止水,手才會穩、快,才會一氣呵成。”
“姐,你怎麼在這兒啊?”妹妹走過來,現出鄙夷的神色,“土死了,還買這個。來,嚐嚐比利時的巧克力。”我舔著糖畫,竟嚐出苦澀。兩個打扮入時的女子走過,聲音不大卻異常清晰地刺痛耳膜:“這個糟老頭,天天在這兒,真有礙市容。”回首,看見老人穿黑衣的背影顯得格外落寞而又倔強……
唉,那本不該遺忘的民俗!
民俗作文 篇5
吳江的民風民俗,有襪底酥,有青糰子,有粽子糖,有八寶鴨,有臘八粥,還有有春節吃的年貨……襪底酥
襪底酥,一個像橢圓形的餅,咬上一口,裡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會有餅屑站在嘴巴上,這可是同裡古鎮的特產。外面的皮上偶爾一些,比皮稍微小一點的紅印章,別以為,它有“毒”,其實,這種紅色的印章並沒有“毒”,還是可以食用的。裡面鬆鬆的,軟軟的。前面幾口沒有什麼味道,到中間有一點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來一共有三層。如果,咬的不怎麼幸運,還會斷掉,更會有“碎片”掉下來,這樣就浪費了!
青糰子,俗話說就是青色的糰子。外面滑滑的,軟軟的,柔柔的,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沒有一點的清涼的感覺,稍微有一點空心,麵粉不會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來,感覺有什麼液體會流下來一樣。清涼的青糰子,吃了以後,會使渾身都是汗水的你,不會繼續流汗,會涼爽一陣子,如果你是男生,那麼就沒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話說就是像粽子的形狀一樣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當然也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會感覺有一點像酥
糖,就是那種麻麻的感覺。
粽子糖有五彩繽紛的顏色,有黃色,有紫色,有藍色,還有綠色……
八寶鴨,俗話說就是鴨裡面,把它的五臟六腑掏空,放上八寶飯,在鍋裡面的蒸。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八寶飯,因為它糯糯的,香香的,很美味。
太湖三白,俗話說有白絲魚,白蝦和銀魚。白絲魚,柔嫩,滑滑的,最適合清蒸了!
白蝦,白色的肉,嫩嫩的,用白煮也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銀河,應該是銀魚炒蛋,那當然是最好吃的!
水八仙,俗話說有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茨菰(慈菇)、荸薺、蓴菜、菱八。又稱“水八鮮”。茭白一般都是跟毛豆一起炒著吃的,蓮藕脆脆的,水芹和肉絲一起炒。我最喜歡吃的是雞頭米炒蝦仁,還有蓴菜湯……
春節的年貨有,豬蹄肉,臘腸……這些都是中國風味的年貨,很是經典。
民風民俗,美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