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什麼中品味家鄉作文1000字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從什麼中品味家鄉作文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從“渭之河漏”中品味家鄉。
清晨五點的雞鳴,夜間巷道里十點的犬吠,午間阿婆向院外的果園一喚,便有孩童順著飯菜香循循而來。大大小小圍在火炕邊,談笑怒罵間便帶活了鄉間的風…
這是留在我記憶裡的畫面,是在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上的鄉情與溫柔。這片黃土養育了千千萬萬與我一般的人,養育瞭如我們一般千千萬萬的家庭——這是紮根於黃土的兒女們,是在生命裡留下了煙黃底色的黃土兒女——這鮮明的.煙黃最是能從“渭之河漏”中品味出來的。
家中曬有蕎麥。每每到了日子,阿婆便扛著一袋蕎麥到田間的石磨那去。我和哥哥總愛跟著,到了便一起推磨。蕎麵的香氣便一圈圈地順著早間的風飄散,夾雜著泥土的清新,太陽的光暖;甚至晨間清脆婉轉的鳥啼,偶爾伴著早風傳來的山歌悠揚,總會令人忘卻眼下,僅細細品味這美好的早晨。
到家,篩粉,倒水,和麵。和麵也十分有講究:面不能硬,硬了不易熟,吃起來也不可口;若是軟了更是不行,少了筋道的嚼勁便稱不上是“陝西餄餎”。“寧可硬了也決不能軟,”阿婆這般告訴我們,“人吶,這一輩子都得硬硬朗朗的,筋骨不能丟……若是軟了,那是怎樣都不像話的……”便一邊絮叨,邊又和起面來。小時不懂,只知道看著面與水混合,揉攪,翻飛,便成了渾圓的團兒。用帶著細小圓洞的勺漏出來,便是餄餎。
又下水煮湯。煮了面熟的麵湯,芝麻,八角,胡椒,醬油,三四勺鹽;自然也少不了香菜,蔥花,青菜的點綴。偶爾還會碼上幾片羊肉片,緊挨著中間的餄餎碼的整齊。湯如熟透的石榴籽,紅的肆意張揚,紅的內蘊深厚,石榴紅的鮮湯上漂著蔥花和香菜。一勺剛油潑出來的辣子倒在那碼好的餄餎上,恬靜的忽變得奔放,紅油炸起的香味在碗間迅速蔓延。紅油所過處,炸起一片歡欣。油香順著肉的筋絡蔓延到湯裡,又激起千百蘊著鮮香的水泡浮漾,炸裂,頂上冒著“滋滋”的宏大合唱,看著便讓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
阿婆總是很莊重,彷彿一場儀式。每當端上來,她便給我們講許許多多的過往——渭河,黃土,神農與軒轅,始皇掃六合;八達四海五湖的咸陽,故里歌舞昇平的長安,聳入雲間鎮固一方的五嶽之華山,自遠古的二十八星宿千萬裡奔來的黃河,與之交匯並將其壯大的渭水……直到棗園燈光照耀的延安與舉起火炬的渭華。
阿婆說,餄餎又名“渭之河漏”,是種在陝西人心尖上的味道,是人們對黃土,對黃河的一份感念與盼想。它蘊含了黃土子女獨有的一份豪邁與英烈,也有平日鮮見的一份柔情——是黃土子女對這片土地深深的鄉愁與深情。陝西人彎不下腰,因為華山的脊樑與風骨從未彎下;陝西人以滿懷熱情對待生活與世界,因為渭水的心胸與襟懷從未向世界閉合……
如此想著,我看著眼前這一碗餄餎,彷彿透過那蒸騰的白霧依稀見得炎黃之起源,大唐之盛景,棗園之燈光,渭華之火炬……過往塵封在華山之巔熠熠閃光,未來融匯在渭河之遊等待發掘。
家鄉的豪情與筋骨,便在這一碗“渭之河漏”中細細令人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