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介紹800字作文:濟南介紹
濟南市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等。濟南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泉水眾多,被譽為“泉城”。
歷史和文化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原始部落的首領——舜就生活在濟南一帶。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誌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裡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作為城市,濟南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建立郡縣制時,今天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濟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來,濟南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濟南文物古蹟眾多,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勳房玄齡、秦瓊,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遊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泉城景點
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園,是濟南市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它位於濟南市中心,總面積105公頃,與大明湖、千佛山並稱為濟南市三大名勝。 趵突泉歷史悠久,以"齊多甘泉,甲於天下"而聞名於世;據《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北魏時,因泉畔建有娥英祠,稱"娥姜水"或"娥英水"。又林"檻泉"。金代又稱趵突泉為"瀑流泉"、"爆流泉"。"趵突"’之名,最早見於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齊州二堂記》。趵突泉,自金代就有人立碑,列入七十二名泉。趵突泉始終佔居首位。 濟南自古被譽為泉城,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而趵突泉則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與其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等二十多處泉,組成趵突泉群,泉水清冽甘美。水溫四季恆定在十八攝氏度左右。泉水盛期湧水量為每秒一點五立方米,三座泉眼浪花飛濺。"趵突騰空"為濟南八景之一。 趵突泉,水湧若輪,景觀奇特,自古誘發著無數遊人的情思,給歷代文人學士和遊覽者以極深的印象。自北宋以來,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如曾鞏、趙、蘇轍、元好同、趙孟、王守仁、吳偉業、翁方鋼、王士禎、何紹基、蒲松齡等都有吟詠佳篇。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也曾駐泉上,作詩勒石。昔日趵突泉,方圓不足四畝,既是香火勝地,又是賣藝、說唱、占卜和擺小攤的場所,1956年濟南市政府把趵突泉整修泉池,疏浚河道,挖山堆石,新建亭,廣植名木,將趵突泉闢為一處以泉為主,古建築、山石、花草樹木並舉,玲瓏剔透,四季常青,繁花似錦的公園,並先後被評為全國十大優秀園林和"十佳"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和海內外著名旅遊勝地。
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視窗。它位於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現今湖面四十六公頃(690畝),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湖面約佔百分之五十三。
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贊: "冬泛冰天, 夏荷浪, 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其中,如遊香國" ; "鷗鷺點乎清波, 蕭鼓助其遠 , 固江北之獨勝也。" 大明湖自1958年正式闢建為公園,經過疏浚清淤、修繕擴建,砌築了湖岸,美化了園容,恢復重建了名勝古蹟,增添了茶社飯店、遊船和遊樂設施,使之舊貌變新顏,姿容勝往昔,成為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
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乏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游魚可見。 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恆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大明湖不僅是休息遊覽的極好場所,湖內還盛產蓮藕湖魚。 公園飯店擅長烹製以湖中鮮魚、嫩藕、香蓮為料的"全魚宴、冰糖蓮子、水晶藕、蒲菜水餃等具"歷下風味"的名吃。 公園內現還辟建有書畫展覽館、碑刻展等文化層次較高的觀賞點。整個公園已初步形成集遊覽觀賞、購物娛樂、文化欣賞、飲食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旅 遊區。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
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海拔285米,周朝以前始稱歷山。相傳古代舜曾於山下耕作,留下了許多至今廣為流傳的故事。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鐫刻佛像多尊,並建"千佛寺",故又稱千佛山。唐代將"千佛寺"改名"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月九"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逐成香火勝地。
千佛山1959年闢建公園,面積166公頃,東西嶂列如屏,風景秀麗,名勝眾多。興國禪寺居千佛山山腰,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餘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東側,院內有舜祠、聖裔祠、三聖殿、一覽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中國佛教四大石窟為一體的萬佛洞,遊人至此,可一北魏、隋、唐、宋造像風采。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在千佛山東麓,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烈士陵園與萬佛洞之間是新建的中日友好園,其中彌勒佛銅像為主體景觀,後有彌勒生平及傳說的浮雕,周圍仿古建築,迴廊相接。此外,公園內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坊、"雲徑禪關"坊等名勝。
濟南泉水甲天下
濟南泉水甲天下濟南素有“泉城”之稱。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當中湧出,匯為河流、湖泊。
盛水時節,在泉湧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綺麗風光。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讚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
濟南泉水,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八·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舉了濟南七十二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說“濟南名泉七十有二”。於欽在其《齊乘》一書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記錄了下來。明初,詩人晏璧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濟南名泉一一加以吟詠。到了清代,記述泉水的詩詞歌賦,更是數不勝數。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清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說:“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道光年間編纂的《濟南府志》說“總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的說法則更加符合實際:“歷下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百數。”據山東省水文地質一隊1964年調查,僅市區即有天然泉池108處。濟南市城市規劃建設領導小組1980年調查材料列舉了119處泉池。1983年6、7月間和1997年8月至10月,市園林局編志人員又以上述記載為基礎進行調查,在老城區範圍內查出有名稱的泉池139處。截至1997年10月,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屬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處。另外,在居民院落內還有30處無名稱的泉池。這些有名、無名的泉池,集中在東起青龍橋,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覺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舊城區範圍內。濟南泉水多如繁星,各具風采。或如沸騰的急湍,噴突翻滾;或如傾瀉的瀑布,獅吼虎嘯;或如串串珍珠,燦爛晶瑩;或如古韻悠揚的琴瑟,鏗鏘有聲……使得歷代文人為之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歐陽修、曾鞏、蘇轍、趙孟?、王守仁、李攀龍、王士禎、蒲松齡等,都留下了贊泉的詩文。這些泉水,或以形、色、聲、姓氏、傳說、動植物、樂器、珍寶取名,或無名而名,各具情趣。濟南泉水還以質純味甘著稱。泉水來自岩層深處,受氣溫影響甚微,水溫比較穩定,常年保持在17~18攝氏度,無色無味,清冽甘美,為優質飲料。20世紀90年代開發的濟南“普利思”礦泉水,即是直接從地下汲取而成。經國家地礦部門鑑定,礦化度為650,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鋰(Li)0.12毫克、鍶(Sr)0.99毫克、鋅(Zn)0.13毫克、鎂(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鈣(Ca)62.68毫克、偏矽酸(H2SiO3)76毫克。
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全年城市建設投資達到260億元。全年道路建設總投資25億元,開工建設道路279公里,河道整治91公里。年末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3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0平方米,提高0.4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24.2%。
城市公用事業快速發展。全年管道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供氣量分別達到5910萬立方米、5萬噸和8000萬立方米,用氣人口249萬人。集中供熱面積3255萬平方米,供熱普及率達46%,提高3個百分點。全年自來水供水量3.2億噸。公交事業繼續迅速發展,年末擁有各種營運車輛1096輛;全年客運量5.6億人次,增長12.0%。年末擁有各種型別出租汽車7700輛。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52.9億千瓦時,增長15.6%,其中居民生活用電25.2億千瓦時,增長22.3%。
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年末市區累計建成煙控區面積為269.16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為127.56平方公里。良好以上天數262天。水汙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9.4分貝,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3.5分貝,均達到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