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故鄉>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在這個世界上美麗的地方很多,但在很多人的心裡面,最美的不是那些風景而是自己的故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在我們身邊,有一類人是精神上的“遊子”。他們過分推崇西方文化,而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示不屑。無論是吃穿用住,還是閱讀、娛樂,均以西方人的習慣自居。在他們眼裡,西方文化才是他們“精神的故鄉”。

  但是,西方文化不屬於我們。一個痴迷於西方的人可以改變衣著,改變飲食,改變生活方式來模仿西方人,卻改變不了中國人的黑眼睛、黃皮膚,炎黃子孫的基因。即使能改變外表的一切,也不能改變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積澱。畢竟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的不是基督教義而是儒家的信條;不是莎士比亞與貝多芬,而是《詩經》和《春江花月夜》;不是零散的歷史碎片,而是流淌了幾千年的民族融合的波瀾壯闊的長河。我們是長江黃河的兒女。

  中國文化才是中國人精神的故鄉。

  中國科技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古老的造紙術凝結了太多中國人的懷想,從漢至今,書法走進了多少人的生活中。一張張宣紙書寫著中國人的筆墨,中國人的情懷,書法與宣紙寄託了中國人的理想、性情和精神追求。

  中國文學滲透入每個中國人的細胞,成為每個中國人抒發情懷的寄託。從上古樸素的詩經,到魏晉的建安風骨,再到唐朝壯闊的詩篇,至於清約婉麗的宋詞,無不折射出中國人的情懷。月永遠是遊子的鄉愁,流水永遠是對逝去歲月的追念,而那明媚的春光又是多少人舒暢心胸的寫照,至於被歷代詩歌讚頌的梅花,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堅守高潔操守的象徵。

  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貫穿於中國人的行為習慣中。四書五經為歷代學子誦讀,塑造了中國人的品格。不經意間,我們會尊敬長輩,體貼孩童,尊敬老師,樂於助人,團結友愛,這是中國思想留給我們的習慣。它完善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靈。中國傳統思想是中國人的精神故鄉。

  很欽佩世界將“唐人街“辦好的人。無論是否處於商業目的,至少他們身在異鄉,卻繼續認可著自己的文化,並把它發揚。一戰時被徵調到歐洲戰場的中國勞工,他們或許是第一批西方的華僑了。他們在西方人鄙夷的眼神下在異國安家,卻忘不了自己“精神的故鄉”,他們沒有入鄉隨俗,把自己裝成一個“黃種的西方人”,而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回味自己的故鄉,開闢令西方人驚歎的唐人街。唐人街上,川湘閩粵魯豫,五味俱全。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在這裡,這些可愛的人們不是異鄉的遊子,因為他們心繫故鄉。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如今那些鍾情於西方文化,疏遠中國文化的人們,是時候回到精神的故鄉了。你可以喜歡西方的衣著、飲食、生活方式,但不能改變自己的“根”。

  當你沉浸在西洋畫、歌劇時,請不要遠離了故鄉的山和水,不要忘了觀賞故鄉的雲和月。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情景且停停。”

  這是清代著名學者李漁在修築且停亭時所擬下的亭聯,其自身亦為高雅養性之人,身經戰亂,他卻懂得迴歸精神的故鄉,訪逸叟閒夫,弄鮮花幽草,求藝術之技,最終竟在閒散中悟得戲曲之諦,將中國戲曲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我看來,精神的故鄉或是哪一方讓你魂牽夢縈的故土,或是那一份心底的安然。於我,我應去迴歸那一方精神的故鄉。

  李漁迴歸精神的故鄉大抵是現代人所缺少的吧?匆匆行駛的車輛,海量更新的資料,“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都掀起了都市人對迴歸精神故鄉的嚮往,然而被時代裹挾著匆匆向前。在“停下你就出局”的威脅下,人們更怕輸了人生。

  但你可知日本女畫家玦文子迴歸精神的故鄉去尋覓藍仙子嗎?她將孤獨奉為精神的食糧,不願鮮活的生命被粗糙的生活磨鈍。82歲高齡的她,孤身一人來到喜馬拉雅山上尋覓藍仙子。黨羽那紅黃忠的藍仙子相遇的一刻,玦文子被震撼:“她彷彿靜滯在時空中,等待我已千年。”那一刻,她感悟到了震撼人心的大美,那是匆匆生活的人們無論如何也感情無不到的。他迴歸到了精神的.故鄉,感悟到了世間最純淨的美。

  迴歸精神故鄉所關乎到的不僅有對外在美的尋覓,更有對內心的叩問與洗滌。臺灣著名詩人、畫家蔣勳視為高雅之徒,他說自己被俗世生活磨得浮躁不堪了,便坐下磨墨。看那墨汁暈散在清水之中成毫無章法的黑,內心便也平靜下來。兒時秉守的那些專注、淳一也便迴歸胸襟。迴歸了精神的故鄉,內心也便平靜、淡然。

  無論是林語堂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潛心於國學研究,還是羅念生醫生專注於古希臘藝術的翻譯與推廣,誰又能說這不是另一層意義上的迴歸精神的故鄉呢?

  《菜根譚》中有言:“世人動曰:‘塵世苦海’,殊不知世間花迎鳥笑,塵世不塵,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爾也。”是啊,當人們能夠迴歸心中那一方精神的故鄉時,又有何愁苦呢?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殤,歲月無恙。紅塵匆匆,我惟願尋覓心中的那一方精神的故鄉。也許要等到看盡人間美景後,才願脫下紅塵華服,細數平淡中的落花流水,但我更希望你我都能尋覓到心中的那一方淨土,那精神的故鄉。

  精神的故鄉高三作文

  遊走的匠人吹奏歲月的嗩吶,蠱惑了不安靜的人心。世事浮華中,煙籠霧罩皆是故事,但是我們離他所昭示的真實越來越遠——翻開字典,關於精神的釋義洋洋灑灑,它在文字中和現實生活中的使用以不可辯駁的頻率證明了一種堅韌的生命追求。曾幾何時,精神也被作為一種極致的力量的標榜,它昭示給我們的永遠是真善美的風尚,在紛繁世事中停駐於生命的底線,為我們保留生命的最末真誠。

  我們置身於一個美麗而喧譁的世界,我們對自己的發現也總是滯後於面對生命所形成的自覺,當世界以瞬息萬變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我們的精神也是始間離了我們真誠的覺知。世事紛繁總關乎人心,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覺得自己的行走越來越沉重,在越來越多的時間裡我們確切地感覺到自己離自己——那個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而生活的沉浮糾結究竟映現了怎樣的心境和對精神的訴求。精神在靈魂的路程裡,但是我們迷失在精神的腹地。在我們日漸蕭條的生活使命中精神業已失去了對現實的真實而豁達的承載能力,也失卻了原宥生命的力量。所以我們不得不尋求精神的故鄉,在甄別精神意義的過程中重新發見精神的核心。

  與精神的概念相比,故鄉的意義卻是清晰而自在的,故鄉意味著溫情意味著真實的原宥,故鄉始終在承載我們的生命和生命的所有行動,在我們的慘淡視界中沉默而睿智,或許它是匠人最初出發的地方。其實我們都是匠人,我們都在經營自己的生命和意圖,我們吹奏生命的嗩吶,為了那些悠遠的使命和誠摯的訴求。所以,精神的故鄉實際上是精神的真實意味和我們在此基礎上的原宥;精神的故鄉實際上就是對真善美最執著的覺知,它指引我們找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生命意義,真實的生命歷程;它給予我們相信真善美的勇氣,它也是始培植著我們在萬千變化的世事中堅守自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