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通用10篇)
《薩利機長》改編自2009年全美1549號航空緊急迫降的真實故事,這個有驚無險的事故從發生到停止僅有5分鐘。下面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1
Sully機長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的漂亮話,也許在千鈞一髮的關頭,Sully機長確實只是發揮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職工作。但這就已經很厲害了。“英雄”是世人賦予他的光環;而另一面,那些質疑他的誤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則更帶有高高在上的偏見。世人總是青睞非黑即白的兩極評論,卻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現這一點,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個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倖免?
各方面來說,本片的故事重點都體現為對事故後續的記錄。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標題: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說了。再從篇幅上來說,整個事故前後幾分鐘的事情,拍出來沒有回憶殺沒有渲染,只是冷靜地還原。撐起片長的還是後續調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顯然在事故發生後。最後重點來看看故事講述的順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倒敘插敘的手法,總覺得導演從夢境、事件後續開始是為了賣關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覺得不是,導演講故事的順序只是順著機長的思路,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憑著我剛看完的記憶簡單過一遍:
首先調查部門(具體是啥、利害關係我也不太瞭解,不想展開分析了)一開始對事件定性為墜機,這是根據他們調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資料得到的明顯帶有問責意思的偏見,機長及時糾正說這不是墜機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調查部門根據十幾臺電腦對事故的模擬得出結論認為機長的誤判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於是隨著之後故事的進行我們始終帶著一個懸念:到底機長是不是誤判了。當被妻子問到你為什麼就做出判斷決定停哈德遜河上了呢,機長這才開始陷入他並不想面對的回憶。我想這時候好多觀眾已經和我一樣等不及了,因為事故這段才是我們起初期待的大場面正片。然而看完了這段有點意猶未盡的偽高潮,我們還是沒有答案,並且有點猶豫是不是我們被放到了機長視角才認同了他的判斷。影片最後的聽證會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為它解答了我們心中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惑,本片的主題也集中體現於此。首先機長機智地要求把電腦模擬替換成人工模擬,然後透過質疑零延遲的人工反應時間不能反應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為模擬過程爭取了35秒的反應時間。就這短短的35秒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報告結果,實現了大反轉,宣告了機長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讓原本高高在上想當然的調查官員徹底低頭認錯。在觀眾們終於掌握了真相的情況下,導演又利用播放事故錄音記錄這個情節帶我們再次回憶了一遍事故過程。如果電影的重點在於講事故本身,那麼對於事故的描繪理應讓人意猶未盡,這樣同一段戲演兩遍絕對是講故事的大忌。但導演的目就是讓我們根據聽證會上掌握的資訊,再重新和機長一起回憶一下事故過程,才切實體會到機長當時處境下做出準確判斷是如此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已經知道事故的結局是平安解決,就無法體會機長做水上降落的決定是多麼艱難。影片中我們才逐步得知:實際上水上迫降的生還率極低,如果不是機長冷靜地判斷出返航絕無可能,並不會做出這個百般無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紐約市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場空難導致的就不只是一飛機死傷這麼簡單。如影片中某人告訴機長的:紐約人當然要為你歡呼了,這裡最近可一直沒什麼好訊息。停了一下又補充到:特別是關於飛機的。我想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對很多紐約人來說永遠走不出的痛。如果機長稍有疏忽,後果必然又是一場911。因此在真實事件發生後Sully機長也確實成為深受紐約市民愛戴的英雄。
再反觀調查部門草率的事故責任判斷,如果不是機長最後機智的應對,一場冤假錯案也會就此成為定局。英雄變成事故責任人。與其說影片想表現機長應對飛行事故的冷靜沉著,倒不如說他應對來自調查部門的危機一節,扭轉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點。因為航空事故發生前,機長可是有8小時睡眠、9日內滴酒未沾的滿血狀態;而應對危機時,他卻是整夜沒閤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調,可算是最差狀態下的殘血反殺。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2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寶山萬達影院,1號廳螢幕確實夠大,影廳比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電影時少許晃眼有些不適應,不過看久之後還是能夠適應的,螢幕的確是足夠寬足夠高,如果坐在後排觀影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回到電影,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劇情有現實事件作為科普依據,不免把記憶中的新聞事件和電影進行穿插和對比,不得不說男主湯姆漢克斯演機長演得相當到位,從剛迫降後的慶幸,到被安全域性質疑後深鎖的眉頭,再到得到家人支援恢復信心,在委員會旁聽對自己的調查時自信的回擊各種刁難和質疑。
本片結束後的字幕出現薩利機長本人,真人還真是帥呢!
向機長致敬!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經驗豐富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機長才能使得155位機組成員全部獲救!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3
很多人都會將麻醉工作比作飛機的飛行過程,看完《薩利機長》,突然覺得很有感觸,重新審視過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後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點自責。
雖然在學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講課裡,都會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責任心以及紮實的理論和精湛的技術,但日常工作的瑣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絲不苟的責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機械化了所有充滿挑戰的激情,所剩無幾的只有每日的疲憊和對這份工作的絕望。幸好有一群可愛的同事,才得以讓這種無聊蒼白的工作稍顯生機。
因此我一直在尋找某種出路,甚至可以換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時間可以非常明確,至少工作之間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個洗手間!原來我對自己曾經熱愛的麻醉工作已經完全沒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藝,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識是否與日俱進。
因此我一直在尋找某種出路,甚至可以換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時間可以非常明確,至少工作之間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個洗手間!原來我對自己曾經熱愛的麻醉工作已經完全沒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藝,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識是否與日俱進。
當看完薩利機長,突然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千萬次的飛行經驗造就了臨危不懼、機智果斷的薩利機長。同樣數以萬計的麻醉例數不也在無聲的提升著我們工作的高度,儘管波瀾不驚,卻需要我們用心體會,如此才會有質的飛躍。經驗與技藝需要時間與機遇的積累,然而無時不在的卻是我們的責任心。作為把控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機長,我們也需“寧可延誤,不可失誤”!
突然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對麻醉事業理解的蒼白,笑自己為繁瑣工作推卸責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許,我定會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緒,懷揣巨大的責任心,在每一個細節,只為將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適。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4
幾個月前在某電影公眾號上看過這個電影的推薦,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據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水面迫降的真實事件改編,格局雖小,視角卻很獨特,沒有將重點放在機長如何冷靜處理突發狀況和如何迫降,而是圍繞事件發生後的事故調查過程展開,期間穿插主角的回憶還原事件全貌。聽證會是全片的高潮,當電腦模擬畫面證實機長所說是正確的時候,真是激動萬分,好想站起來為他鼓掌。
湯姆·漢克斯幾乎是獨角戲一般,將一位經驗豐富的機長演繹得近乎完美。迫降時他沉著冷靜,從容果斷,和副機長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調查中,在同時面對外界的歌頌、調查組的指控、家人的憂心忡忡三方巨大壓力時,他內心又是無比的焦慮和煎熬,甚至是強烈的自我懷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敘事手法也值得稱道,穩重簡練,不花哨,不過分煽情,一部英雄題材的主旋律片能這樣很難得,結尾在副機長的一個詼諧玩笑中戛然而止,乾淨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會的嚴謹和正義,還有面對災難時人的反應,就像機長所說,並不是沒了他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個部門協同配合才能達成最後的圓滿結果。很感人。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5
我是絕對不允許自己錯過到電影院去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的。
我只是萬萬沒想到,片尾出現的真實生活中的薩利機長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氣質,比扮演他們的湯姆漢克斯和演員妻子更讓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最近好萊塢的電影有迴歸表現人類本我的趨勢?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轟爛炸視覺效果來重新整理票房的慣用套路。技術只是實現電影方式的表現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技術是用來為表現故事服務的,《薩利機長》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視覺特效來吸引觀眾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現的細膩口碑而傳唱。這一點,我好感動。我希望可以堅持。
本片最啟迪我的是,薩利機長不僅僅是在208秒的危急狀態下救了全機155人,更自救了兩次。第一次,當然是在事故時救全機人的同時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調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們不可以先入為主的認為薩利機長一點錯都沒有,為何要接受這樣不公平的檢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個反派或者一個壞人。這樣的調查恰恰說明了美國人在處理各種型別事情的嚴謹和謹慎,這樣子的精神才能保證未來出錯率的最低化。所以,薩利機長被調查是一件必需要經歷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心理壓力和衝擊也是他必須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其次,也許全世界都已經往他一邊倒了,但是真正最後能救自己的還是自己。當面臨對自己的投訴和懷疑時,不可以抱著僥倖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國的崇拜衝昏頭腦,也不能自暴自棄,更不能怨恨報復。冷靜的薩利機長,在面對這樣的壓力時,他再次選擇了自救。他用最積極的態度去為自己找證據,用充足的理由和準備來面對威脅和挑戰。
沒有什麼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對208秒的危急,薩利機長是用的40年的飛行經驗化險為夷。那麼,面對下半輩子的事業和生活,他用了48小時為自己找來有理有據的說服證據。這點讓我備受啟發。
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難和壓力就放棄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著可以學到管理專案的心態去聽培訓,結果後來發現,專案管理最重要的還是人。所以,無論什麼事情,最終解決方式沒有任何科學,技術,他物能夠幫助,還是得靠人,這個人就是自己。
每個人都會受到來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面對壓力,如果你消極,事情就會按照消極的方式發展;如果你積極,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時,那麼事情就會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就會多明白一個道理,人總是在慢慢學會長大。謝謝電影。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6
看過這麼多電影之後,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電影的作用是什麼了。電影具有鏡子功能,它能折射出電影所表達的事件背後的一種社會現象。本片就以一篇新聞材料為背景,講述了一名老機長的故事。影片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事蹟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
“我在40年飛行生涯中運送了數百萬乘客,最後我卻因208秒被審判。”這是薩利機長的一句臺詞,他在成功解救飛機上的全部人員後,竟遭到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他被質疑,委員會的成員認為他本來是可以返回到拉瓜迪亞機場或是附近的泰特波羅機場。他們想讓薩利機長承認自己的錯誤,儘管所有人都生還了。之後他們一直舉辦聽證會,一直模擬當時的情況,這一切都顯示薩利機長迫降在哈德遜河面的選擇是錯誤的。
這可能會斷送掉他40多年的飛行生涯,一夕之間究竟薩利機長是英雄還是個騙子,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不過這一切都無法阻擋人們對薩利機長的愛戴,畢竟在那麼危急的情況能做出最為合理的選擇,是非常不易的。這都來源於機長長年的飛行經驗以及他過硬的職業素質。可是在這場模擬中,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人為這一因素,模擬前那些機長是排練過數次,並且預知有鳥群襲擊,都不需要反應時間。而真實情況是機長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對突發事故做出判斷,並且找到最合理的降落地點。就像電影中副機長的一句話所說:“飛行又不是電子遊戲。”在把這些人為因素考慮進去之後,他們發現返回那兩個機場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樣看來迫降在水面是最明智的選擇。最後證明薩利機長當時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這部影片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什麼特效鏡頭,可就是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打動人心。也許紀實位元效更能觸動人心吧。真情實感的流露是無可比擬的,影片中人們在危機面前的反應,那種恐慌都是十分真實的。影片中的薩利機長是給個令人十分感動的角色,他曾說:“我不喜歡當英雄,我只是盡本分。”他並沒有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倒也不是在假裝謙虛什麼,而是從骨子裡認為保護飛機上乘客的安全是他的本職,不需要強調個人作用。同時,他身上最令我欽佩的一點是,在安全上岸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確認生還人數,而不是去換衣服,他始終銘記著自己的本分。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副機長、空姐等其他工作人員的作用,正是他們之間的默契配合才創造出了這一奇蹟。
另外,本片中乘客的表現也值得深思,遇到空難時大家一開始十分恐慌,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人員的疏散、安慰下,他們也開始有序地向出口逃生,最終成功得救。試想,如果是在我們國家,人們能否做到這樣呢?所有人生還的奇蹟能否實現呢?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7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溼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佈“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開啟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訊號在雷達螢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覆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8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在208秒的時間內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
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商業客機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條河流上,且機上人員無一傷亡,而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憑藉自己的經驗、技術和精準的判斷,拯救了機上155人的性命,也當之無愧的擔得起英雄這一稱號。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從危機管理的角度。《薩莉機長》是部很好的危機處理教材,從事件發生到處理僅僅208秒時間,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鐘時間在哈德遜河中被救,涉及到機場指揮塔、紐約水陸警察局、河上巡邏隊、周圍遊船、紐約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門協作,超過1200個第一響應者、7艘載有130個執勤人員等到場營救,啟動應急預案和危機處理機制,沒有這麼多部門聯合救助,在嚴冬冰冷的河水中結果可想而知,換在其它國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個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反應快慢、機制、協作、軟體硬體等。
其二,從專業敬業的角度。57歲的老機長薩利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是個專業度、敬業度都很高的典範,駕駛飛機40年,運輸上百萬人,對職業充滿敬畏和熱忱,具強烈的責任感,最後一個離開飛機,一直詢問被救人員數字,是個職業化程度很高的職業駕駛員和機長,所以才能嫻熟冷靜沉著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判斷處理和應對。不僅是技術,還有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
其三,從英雄主義的角度。什麼是英雄?薩利機長給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而是一個團隊,在災難來臨前,恪盡職守,堅守陣地,勇於承擔責任,以自己的專業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後,薩利機長說:“不是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薩利機長用強有力的結尾給出了回應,平凡盡責即是偉大。
其四,從人性的角度。當體制和人性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選擇,制定制度流程及執行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不能忽視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而非抑制人束縛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於一切,以人為本不是句口號。
《薩利機長》是部難得的好影片,建議大家走進影院用心領悟,除上述幾個角度外,還有親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審視理解其精髓,定會有所受益。
我認為,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於薩利機長在面對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多方面質疑後,仍能冷靜理性面對質疑,用35秒的時間點贏得了208秒成功脫險的載入史冊的壯舉。精彩的對白:“我有困難區分現實和現在這種鬼狀況”“我不喜歡無法控制局面的感覺,我想找回原來的我”“過去40年我載送了百萬名乘客,但最後人們卻以這208秒來論我的功過!”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9
《薩利機長》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亞機場飛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飛僅兩分鐘後就意外遭到飛鳥撞擊,在兩部發動機都已停止工作的情況下,薩利機長憑藉40多年的駕駛經驗成功將飛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未造成一人傷亡。其實這種“零傷亡”事故,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歡喜的。影片情節的發展著實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實影片開始,內心對薩利機長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觀設定,直覺上從未懷疑過。貫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為何像這樣的“零傷亡”航空事故,還要經歷審查委員會這般嚴苛的質問,且似乎他們費盡心思的計算機模擬都在把薩利推向一個“圖謀不軌”的邊緣,真的擔心故事最後以揭秘一場陰謀結局。令人欣慰的是,薩利並沒有因為質疑而失去理智與風度,並用人性的道理贏來了35秒的時間,也最終得到了審查委員會的認可。我們永遠不可能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人性分明如此複雜,卻被要求像機器一樣精確無誤地執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塊還是整個科技資訊時代的悲哀。
哈德遜河上的救援,這是第一次完整見到飛機水上迫降後的救援過程。除了對機組人員沉著穩重的指揮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讚美之外,我想說的是,平時我們個人從沒特別在意過的救援設施裝置和所謂常識,或許只有災難真正發生在我們頭上時,才能意識到它對於生命的意義。
影片最後的聽證會上,審查委員會最終承認:無論是計算機模擬,還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絕無生還的可能,除了你。薩利為自己爭取了35秒人類反應,這35秒,是人類的弱點,也正是人類的偉大,理解了這35秒,才能理解人類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艱難與勇氣。
薩利機長觀後感作文 篇10
影片講述了在飛機失去動力時薩利機長當機立斷將飛機於河上迫降並使155人全部獲救卻不斷遭受調查質疑,最後證明薩利機長是一個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淺談一點關於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細節問題。首先是空姐,給人的印象是訓練有素,在有了飛鳥撞擊的猜測以後,絲毫沒有顯示出慌亂,而是面帶微笑,鎮定自若,安撫乘客,冷靜的告訴乘客要怎麼做,給人以信任感。不同於國內空姐是吃青春飯,挑選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國更注重的是體貼的服務與經驗老道的緊急情況的應急反應,所以在美國,我們在飛機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媽,而不是空姐,與美好的外表相比,作為機組成員,我想更重要的是什麼,不言而喻。
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美國的救援體系,這一點十分令我感動。就是在事故發生後,可以立即、機動的調配有關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隻,軍隊,直升機等救援部分,紅十字會等災後後勤援助,及維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論隨後的後續工作有何問題,起碼在保證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國做的相當不錯。當然,美國的援助體制也不是一開始就十分完善,在一開始,美國的救援體制十分拖沓,無效,機動性差,軍隊也是重反恐而輕賑災,更不用說與紅十字等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了,可以說,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後,美國的救援體制才漸驅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有制度化的批評機制促使救災體制不斷地更新、調整,而我國我國尚缺乏這樣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評機制,網路批評也處於無序狀態。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馬雲說過"中國最大的危險不是GDP跑7還是跑8,跑6又怎麼樣?只要我們喝的水是乾淨的,空氣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窮一點還能活得長一點。"同樣,,我們不應純粹注重中國人的"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裡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