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精選6篇)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精選6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1

  一生當中看過無數次電影,時至今日,對電影本身的認識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好看不好看,而更多關注的是每一部電影所傳遞的內在震撼力的真實感受。我再也不是隨隨便便就為某個電影潸然淚下的生澀青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和鑑賞力日漸增長,傳統意義的評判標準早已超越了當年,我作為一個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親歷者,見證了中國電影這些年來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藝術表現力也更強,而新疆電影的發展成就近年來也有質的突破。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這部電影用最真實的畫面,再現了那些普普通通的護邊員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護邊事業上,幾代人默默守護在祖國的邊防線上,用生命譜寫了最偉大的愛國篇章,也讓拉齊尼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從這部電影的整體效果看,主創團隊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們不只是為了拍攝而拍攝,可以說從編劇導演到每一個演職人員,他們用盡了全部智慧和努力,就是為了這一朵花開的燦爛芬芳,開出生命的火焰,開出民族團結的血肉情感,也開出了祖國西部邊防線上那些各族護邊人對祖國無比真摯的愛,只有這樣的花才永遠這樣紅。

  這部電影的主要特點在於:

  並非特效固有的刻板。作為一個觀看者,全過程我沒有看到任何一處有電腦特效的印痕,所有都是真實畫面,真實的冰山,真實的場景,真是的懸崖牧道,真實的情感以及真實的生活所特有的溫度和氣息,給人以真實的體驗和情感衝擊。

  並非巨資打造的宏大場面。整部電影全部是真情實感帶來的陣陣衝擊波,似乎那些陡峭山崖、刺骨冰河、護邊牧道以及風雪歲月都在觀眾腳下,那一塊塊邊防戰士和幾代護邊員用生命守護的高大界碑,儼然成為愛國的主題,並營造出無法用資金打造的宏大場面,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

  並非虛構的劇情人物。拉齊尼·巴依卡這一鮮活的人物形象曾經就是一位護邊戰士,他用自己的平凡及超凡給這部電影以足夠的真實劇情,電影所創造的藝術品質本身就來源於真實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民族用生命詮釋偉大的愛國精神,那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棵草、每一條河流、每一頂氈房、每一張笑臉以及每一個激情瞬間都是真實的,我想當這部電影真正與觀眾見面的時刻,我相信每一個觀眾留下的真實的眼淚以及被震撼的心靈,絕對是這部電影的最高票房。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2

  電影是根據“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在帕米爾高原戍邊的故事和英雄事蹟改編。

  講述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為國守邊護邊70餘年的傳奇故事,頌揚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對偉大祖國的赤膽忠心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對於彰顯和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電影裡多次出現他們佩戴黨徽的鏡頭就是最好的證明。

  沒有去過帕米爾高原的人,很難理解一句話:活著就是奉獻,呼吸都是幸福。但是我想看完這部電影也許你會理解。

  一點不誇張地說淚點低的我後半程一直在哭。哭巡邊人巡邏的艱辛,吾甫浪死亡谷,凍死的犛牛嚴寒、冰雪、巡邊人在冰河上艱難地行走……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哭孩子們在懸崖上的上學之路,夏布娜為了上學掉下懸崖,劉紅軍挽救不了她的無奈;這成為劉紅軍心中永遠的痛,他立志要修出一條讓孩子安全走出大山的路,為此他放棄了退伍回家。

  哭劉紅軍退伍時對新兵的講話時的不捨;一條彎彎曲曲的巡邏路,在雪頂雲間蜿蜒,小小的拉齊尼也在敬禮!自小受父親的教育和薰陶,深知護邊員這份工作的神聖,他們是“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不是戰士卻一心戍邊”的一群讓人充滿敬意的人。他們被譽為流動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3

  “勇敢的鷹啊,燃盡一生化作不滅的光……”高亢而蒼勁的片尾曲緩緩結束,觀眾用掌聲和淚水向“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致敬。10月9日,根據拉齊尼·巴依卡事蹟改編的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在烏魯木齊首映。

  拉齊尼·巴依卡生前是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的一名護邊員,今年1月4日,他為救落入冰窟的兒童英勇犧牲。

  影片從邊防軍人劉紅軍的兒子劉朝來到塔什庫爾幹,與拉齊尼·巴依卡見面,希望重走父親當年的巡邊路講起。在回憶與現實間,再現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在帕米爾高原與解放軍官兵一同戍邊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片,我們要突出的是人物的關鍵事蹟和精神原點。拉齊尼·巴依卡的精神原點就是自小從爺爺和父親身上耳濡目染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代代相傳守衛祖國邊境線的執著信念,這也是影片的創作靈魂。”影片編劇、天山電影製片廠廠長高黃剛說。

  飾演成年拉齊尼·巴依卡的演員是來自塔什庫爾乾的小夥子庫提魯克江·艾沙胡加,雖然他之前沒有表演經歷,但他的父親和多位長輩都是護邊員,很熟悉影片所要表現的精神力量。

  在暴風雪中為哨所的解放軍官兵送物資,在懸崖邊、冰河裡和戰士們一起巡邏……拉齊尼·巴依卡承襲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智慧和勇氣,在巡邊路上出生入死的畫面,感動了所有觀眾。

  “巡邊十幾年的白犛牛汗恰在路上斷了脊椎,拉齊尼·巴依卡哭泣著與它告別的情節,特別打動我。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這些有血有肉、接地氣的細節描寫,讓觀眾看到英雄身上真實的情感,讓我們的文藝作品更貼近群眾、貼近現實。”新疆音樂家協會工作人員迪麗娜爾說。

  “有人問,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和拉齊尼·巴依卡一樣的護邊員,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代代守邊,其實在影片中可以找到答案。影片中走出大山的路修好了,嶄新的房子蓋好了,就像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所說,如果沒有解放軍戰士守邊,就沒有我們的家,哪裡會有我們的牛羊?只有祖國安全,百姓才能安寧。”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安全監督處工作人員孫鳳齊說,這部影片生動地詮釋了家國情懷。

  片中扮演劉朝的演員賀剛,與父親賀代斌一同來到首映式現場。賀代斌是一名老鐵道兵,上世紀70年代曾在和靜縣參與南疆鐵路的修建。

  “看影片時,我一直在流淚。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劉朝的父親,和我當年的那些戰友一樣,把守衛祖國、造福人民看得比命都重。雖然時隔40多年,但從像拉齊尼·巴依卡這樣的‘時代楷模’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不變的精神,就是紮根邊疆、奉獻邊疆。”賀代斌說。

  在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程序中,湧現出拉齊尼·巴依卡、布茹瑪汗·毛勒朵、庫爾班·尼亞孜、艾熱提·馬木提等先進人物,他們為新疆的穩定發展匯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以這些先進人物和事蹟為素材,透過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形式,創作更多致敬英雄的優秀文藝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講好中國新疆故事。”新疆文聯工作人員杜梅說。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4

  2021年10月9日,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在烏魯木齊成功舉辦了新疆首映式——我們心中的“花兒”終於“紅了”——飽含著新疆電影工作者汗水和淚水的花兒紅了,飽含著對英雄拉齊尼·巴依卡敬仰之情的花兒紅了!

  首映過程中,觀眾們無不唏噓感慨,感傷落淚,人們被拉齊尼·巴依卡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一部影片的成功,有一千、一萬個理由,但我認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成功,就在於她用帶著疑問句式的片名將觀眾引入光影世界,又用鏗鏘有力的回答滿足了觀眾的期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作為人物傳記型別影片,創作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樹人”。讓主人公在觀眾的腦海裡,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再到一個面,進而一個立體地全方位呈現,是影片是否成功的關鍵。

  那麼最原始的那個點在哪裡呢?在拉齊尼·巴依卡奮不顧身跳入冰湖勇救落水兒童的瞬間,是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在支撐著他,而他的精神世界的支點又在哪裡呢?創作者很好地找尋並捕捉到了這個點——拉齊尼·巴依卡的精神世界的原點。

  拉齊尼·巴依卡出生在高原之巔,電影鏡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冰清玉潔,高遠深邃的廣袤世界。這個世界是澄淨純潔的——雪山、冰湖、草場、雲天無不靜若處子,乾淨透亮。不時飛過大銀幕的那隻雄鷹,是高原的主人,更是高原精神的外化,拉齊尼·巴依卡眺望著雄鷹長大,而他的名字就叫“雄鷹”。

  1949年,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成立,拉齊尼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裡達爾就自告奮勇為解放軍擔任義務嚮導,一走就是23年。隨後,拉齊尼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接過了犛牛鞭,繼續父親的護邊事業。

  拉齊尼·巴依卡就誕生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庭裡。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稚嫩的眼神裡望去的是長輩們護邊守邊的身影,幼小的心靈中記下了家人和邊防官兵情同手足,相濡以沫的場景。愛國主義精神,犧牲奉獻精神早早地就在幼年拉齊尼·巴依卡的心靈深處紮下了根,他精神世界的原點就是紅色的。

  2004年,拉齊尼從父親手中接過了犛牛鞭,走上了一家三代72年的護邊路。每年他都會和解放軍戰士一起給界碑上的“中國”二字描紅,那抹紅色,正是他心底的中國紅。

  找到了拉齊尼·巴依卡的精神原點,也就找到了他的初心,找到了影片的魂魄,找到了塑造人物的抓手和著力點。創作者們利用鏡頭語言,不斷描畫著這一抹紅色。過去時空裡退伍戰士救人倒下的時候,它是撼人心魄的鮮紅;國旗在國門上迎風飄揚的時候,它是熱烈純粹的中國紅;拉齊尼·巴依卡犧牲的時候,它是映紅晚霞的奪目殷紅……

  “紅”的描摹貫穿全片,“紅”的意象統領著影片的美學追求,“紅”更是影片探索的精神世界!

  而這抹紅色,不但作為影片的底色早早鋪就,同時也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鋪進了每一個參與影片創作的演職人員的心中。

  雖然天山電影製片廠攝製組做了充分的準備,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拍攝難度,還是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想象。寒冬臘月,料峭早春,一百六十餘人的拍攝團隊,每天都跋涉在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帕米爾高原上,前後七十餘天。

  幾乎每一位演職人員都出現了高原反應,頭痛頭暈呼吸不暢是常態,噁心嘔吐流鼻血時有發生。多位主創因身體不適緊急下撤到喀什醫院。北京來的演員從抵達當日,就出現高反,邊吸氧邊堅持拍攝。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演員們還要牽著犛牛穿過茫茫雪域高原,領受刀割般的狂風和刺骨的嚴寒。

  尤其是在不同的三個時空裡,演員們泡在冰水裡拍攝的重場戲,更令人揪心不已。本來冰水就令人望而生畏,更何況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和零下20度以下的低溫裡。扮演拉齊尼·巴依卡的演員,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在冰湖裡勇救落水兒童的場面,前後拍攝的三天時間裡,十幾次地跳入冰水中。渾身凍的像篩糠一般,牙齒不斷打顫,話都說不出來,可每次稍事取暖休息後,就又奮不顧身地跳入了冰湖。

  攝製組上上下下都憋著一口氣,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把拉齊尼·巴依卡拍好,演好,呈現好。因為,每個工作人員都為拉齊尼·巴依卡的犧牲奉獻精神所感動著、鼓舞著,都為能夠成為劇組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他們常說,和拉齊尼·巴依卡吃過的苦比起來,我們這點苦算得了什麼?和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同邊防軍一起趟冰河,越群山的困難相比,我們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就是這樣,英雄的紅色的精神世界激勵著、鞭策著每一個創作生產人員,讓他們奮不顧身,讓他們百折不回。

  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的愛國主義精神,犧牲奉獻精神的傳承,正是我們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世代相傳的典範。作為新疆電影人,抒寫好以拉齊尼·巴依卡為代表的新疆各族人民守邊衛國的新疆故事,展示好新疆的風采與榮光,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英雄的青春永放光芒!

  花兒紅了,紅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5

  電影首先是看的。不同的觀眾從電影中能看到不同的“景象”,但基本的看點還是由影片創造的。在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欣賞水平已經不斷提升,那種依託男女主人公顏色來博取票房的好萊塢式的電影製作已經受到人們的質疑——我們僅僅是為她(或他)而來的嗎?因此,電影必須有一個支點,這種支點就是“文學性”。當攝影機不停升降搖移,它就完成了一種敘述,在一種敘述框架內,電影語言就開始發生作用。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正誕生在中國電影改革開放的攀升期,新的電影觀念已經在受眾中形成,冒著語言風險的“”無厘頭”式的電影已經塵埃落定。觀眾也不是輕鬆戲謔一下就可以搞定的看客。如今,觀眾脫離了“看客”的本位也是電影發展的深刻現實——觀眾也不是好糊弄的,觀眾已不是一兩句臺詞、“搞笑”就能吊足了胃口的看客。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一部具有鮮明色彩感的電影。紅、白、藍是諸多色彩中的主色調。紅的是人物的形象,燈火照映下的拉齊尼、朗誦作文的都爾汗紅色的民族服飾,還有鮮紅的國旗及醒目的“中國”石刻……這些符號都充滿鮮明的象徵意味。白的是雄壯的帕米爾高原。連綿起伏的雪域高原,遍佈著拉齊尼巡邊的足跡,這裡是主人公活動的場所,大山和聖雪代表了一種崇高感,讓人想起一位詩人的讚歎:“高原如猛虎”。蔚藍的天野,浩渺而深邃,一隻雄鷹翱翔天宇的形象反覆呈現,它是拉齊尼精神馳聘的世界,是由衷的讚美,也是對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昇華。

  深摯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昂揚的家國情懷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主旋律。這種敘述難度來自題材的重要性。它算不上“大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景,沒有豪言壯語,甚至會讓觀眾誤以為進入了“生活流”的敘述當中。人物對白充滿了生活氣息,童年的拉齊尼就耳濡目染,爺爺、爸爸巡邊護邊,劉紅軍為了救助拉齊尼,在親人即將團聚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感人事蹟都是透過鏡頭語言娓娓敘說的,在全新背景下對人物進行光的描述。拉齊尼祖孫三代巡邊護邊,並將這種愛國主義思想傳播到下一代。巡邊主題是影片中重頭戲,巍峨的慕士塔格峰、清澈的卡拉庫裡湖,影片展現了帕米爾高原迷人的自然風光,側重於解析人與自然的和睦和諧——拉齊尼就成長在這樣一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但拉齊尼的形象和其他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有著顯著的差別,他是沉默的,行走在街市中完全被人海淹沒,一旦在關鍵時刻,他的形象才會凸顯出來。“中國”石是在影片中使用了特寫鏡頭,拉齊尼一筆一筆的描紅,使“中國”二字越發鮮豔奪目。在巡邊過程中,拉齊尼會在山道旁的石頭上刻寫“中國”二字。從這些情節中都可以看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寫實風格的影片,但又極具藝術創新和藝術感染力。不論是場景,還是人物,講究實拍,不花哨,在膠片的運轉中突出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健康寫實,強調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洋溢著動人的青春活力。從各種層面上說,我認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更適宜青年去觀看,因為青年更需要新時代的激勵和鼓舞。

  愛國主義思想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基調,也是影片打動觀眾的力量所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人之為人,在於像神。”人應該具備神性,在道德上追求至善至美,是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愛國主義精神是公民所應具有的至高的神性,它的價值是永恆的,是超越時空而為人類精神的準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成功提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把拉齊尼形象中最有價值的成分解析出來。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大量採用了實景拍攝,這種拍攝工作在高原條件下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許多演員在拍攝中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但為了體現藝術真實的魅力,拍攝組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尤其在拉齊尼“冰湖救人”一節中,演員們冒著零下27度的低溫在水中試鏡,一遍又一遍的反覆拍攝,直到把拉齊尼捨身躍入冰湖救助落水兒童的場面完全再現出來。拉齊尼落入冰湖後,為搶救孩子,他在湖中奮力用肘擊碎冰面,迅速接近孩子,這一場景被庫提魯克江(拉齊尼飾演者)演繹得驚心動魄,拉齊尼在危急時刻大無畏的英雄形象震撼人心。

  影片對拉奇尼的刻畫,顯示出創作者有一種改寫英雄形象的主觀意圖,在生活中,拉齊尼文靜且有些靦腆,家庭生活場景佔了相當的比例,他對妻子之愛、對父母之孝都從眼神、面部表情中流露出來。這些場景增強了觀眾與影片的能動交流,使影片更加可親、可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認為電影“首先要表達善良的情感”,《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正是這樣一個維度來凸顯拉齊尼形象,他是英雄,但首先是一個善良的人,對親人、朋友都是有擔當、有愛心的人。影片具有複雜的藝術結構,既有對家國情懷、英雄主義的宏觀把握,又有對人物心理等生活細節的微觀呈現,而這一切,都是透過一套純熟的電影語言來呈現的。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對新時代中國形象的嶄新描述,在藝術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突破,對光影效果的強化、蒙太奇手法的應用,以及實景拍攝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一切都表明了新疆電影人的不懈追求,如何描述當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展現21世紀中國西北角火熱的現實生活。新疆是各族人民和諧共建、共享的美麗家園,擺在新疆電影人面前的一項硬任務就是如何有效傳達出現實的映象,既能開啟心靈、催人奮進,又具備精良的藝術品位,使用電影語言來描述好發生在新疆大地上民族團結、共建家園的美麗篇章。

  觀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電影觀後感6

  影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時代楷模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為原型,講述了他們一家三代守邊護國的故事。展示了少年拉齊尼·巴依卡從小耳濡目染著爺爺凱力迪別克·迪裡達爾、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義務守邊護邊,長大後參軍戍邊,復原後接過了父親手裡的犛牛鞭,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護邊事業。

  電影開篇以拉齊尼接待父親巴依卡生死兄弟劉紅軍的兒子劉朝為引,以回憶的方式展開。童年拉齊尼聽到爺爺凱力迪別克講述世代傳承守邊護邊的重要意義,看到父親巴依卡與解放軍叔叔的生死情義,他立志要成為像爺爺、爸爸一樣的人。長大後拉齊尼接過父親的犛牛皮鞭,繼續守護祖國的邊防線。劉朝在瞭解父親和拉齊尼一家的故事後,繼承父親遺志繼續修建帕米爾高原山裡人世代期盼的盤龍古道,並最終留在帕米爾高原。盤龍古道通車後,在喀什大學學習培訓的拉齊尼因救落水兒童不幸壯烈犧牲,他的英雄事蹟在神州大地久久傳頌。

  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8%、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帕米爾高原上守邊護邊是一件異常艱苦的工作。“三頭犛牛一口鍋,三根木柴搭地窩,儲冰融雪當水喝”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鑄就了邊防軍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的三特精神。影片中戰友們開心的用冰雪做成的生日蛋糕為拉齊尼·巴依卡慶生;風雪中帶著犛牛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溝巡邊;與陪伴十幾年巡邊的犛牛“汗恰”離別等場景令人難忘。“我們的哨位就是祖國的眼睛,我們的身體就是祖國的界碑,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沒有界碑的地方,你們就是移動的界碑”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凝聚著一代又一代邊防軍民的青春和熱血。

  為了能最真實展示高原護邊員與解放軍戰士們為守護邊防和家園安寧的勇敢無畏精神和軍民互助、齊心協力建設家園的奮鬥歷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劇組克服了難以想象困難。一百六十餘人的拍攝團隊,每天都跋涉在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氧氣,惡劣的風雪天氣,崎嶇的山路和冰河,艱險的死亡之谷,前後七十餘天的現場取景拍攝,幾乎每一位演職人員都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應,頭痛頭暈是常態,噁心嘔吐流鼻血在現場時有發生。劇中除了北京來的幾位演員是專業演員,塔吉克族的演員們都不是專業演員,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演員們不斷地跳入刺骨的冰河,還要牽著犛牛穿過茫茫雪域高原。其中有一場戲,為了真實還原高原孩子們曾經的上學之路,小演員們在崎嶇的懸崖牧道上攀爬,腳下就是深不見底的河谷,讓所有現場的拍攝人員,屏住呼吸,淚流滿面。

  導演和劇組的演職人員都感動於拉齊尼一家和無數守護邊防的軍民們的無私奉獻、勇敢無畏精神,一邊吸氧一邊堅持拍攝,箇中驚險和艱難,高空飛翔的雄鷹們知道,負重前行的犛牛也知道,太陽月亮知道、風雪砂石知道……伴隨著豪邁而悲壯的背景音樂,以史詩般的情懷,烘托著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這群勇敢無畏的人們,他們身上那純粹的高尚情操透過熒幕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感同身受。

  這部情感豐富的少數民族英雄題材影片,包涵了軍民魚水情、跨越民族的兄弟情懷、樂觀堅持、勇敢無畏的愛國情懷。英雄拉齊尼·巴依卡不僅是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楷模”,他的精神更是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是以身作則,孝悌忠信的一脈相承,從祖父自願為解放軍護邊開始,到拉齊尼接過過父親的鞭子成為護邊員,守邊護邊的艱辛雖然讓他們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但三代人的努力實現了守護邊防的安寧,盤古大道的順利開通,邊地軍民的安居樂業,實為大孝。而代代護邊都是父輩們的最大心願,即使因為護送物資而未能趕上父親的葬禮,也依然是兒子心中最偉大的父親。影片中拉齊尼一家與守護邊防的解放軍戰士長期的相處,感情深厚,總是能在最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救助他人,心存大愛。印證了兩千多年前《論語·顏淵》一文中“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精神內涵。“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拉齊尼巴依卡就是這樣,心中有大愛,並且時刻準備著幫助他人的好榜樣。

  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不僅是時代楷模拉齊尼一家的守邊護邊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團結奮鬥、共同進步,創造美好未來的建設史。就像萬里長城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進不止、鑄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象徵意義的標識之一,融入了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和精神。盤龍古道上的639個彎就像是帕米爾高原上各族人民歷經千難萬險的建設歷程,是萬里長城的另一種延續,融入了無數個劉紅軍和拉齊尼們的青春和生命,是中華民族共體意識凝結而成的最好見證。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紅得好像燃燒的火……”這首老歌總讓人想起經典電影《冰山上來客》的情景,都是發生在帕米爾高原的故事,都是關於塔吉克人民熱愛和幫助解放軍駐守邊防的故事,半個多世紀的間隔,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進步,路越來越寬廣,生活越來越富足,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都煥然一新。而帕米爾的冰山雪峰依然如故,帕米爾雄鷹依舊在高高的天空中展翅翱翔,邊防哨所依然依然矗立在嚴寒中,忠誠的守護著祖國的大門。當年歌頌友情和愛情之歌,如今唱出的是保衛祖國家園的大愛和孝悌忠信的情懷“帕米爾是你的胸膛/崑崙是你的脊樑/冰山不懼風雪/你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這情懷跨越時間、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語言。花開花謝,生生不息,這火紅的顏色在歲月洗禮中一片一片鋪滿中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