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區》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人區》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片中徐崢不斷地在發問,最終他用一把大火給出了答案:“人類會用火”。我們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認為動物是靠本能行事,而人則懂禮義廉恥,有著一套行為規範來決定其可為或不可為。此規範是國法,是家規,也可能只是主流社會所認定的一些道德觀念。但古人又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從這點上來看,似乎人和動物又離得不是太遠,善與惡的一線之差也許就在於環境允不允許,誘惑夠不夠。
看完影片後恰巧看了篇文章《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此文列舉了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人在短短3個月內殺死了80-100W原本是他們朋友,鄰居,同事圖西族人,僅僅是因為被告知圖西人是壞人,然後軍隊發放了武器;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隨機抽取的斯坦福大學學生角色扮演獄警和囚犯,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內,實驗中包括髮起實驗的教授(典獄長)在內的所有擁有特權的階層,都無一例外地變身為魔鬼,開始虐待囚犯。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講法,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會變得很變態並不是這個人的性格特質的問題。相反的一個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溫厚的人也可能成為兇手。是一些情景,是某種的場景,某種的環境,某種的背景使得一個人忽然墮落,墮落成為撒旦,這就是所謂《路西法效應》。
而《無人區》則是以徐崢一個年輕有為的知法懂法的律師,卻墮落成為一個企圖毀屍滅跡的罪犯來應驗了這一法則。你我皆是普通人,也許有著各色各樣的小毛病,但自覺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捫心自問,當你碰到徐崢所處的困境,一邊是牢獄之災,一邊則是錦繡前程,你會不會做出更為正確和理性的抉擇?而墮落通常是連鎖反應,一步錯導致步步錯,直至墮入地獄。值得慶幸的是,余男的出現給了徐崢機會,讓他克服自身的恐懼,貪婪和怯懦,最終拯救了對方,同時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挺身而出和一把大火驗證了:“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人。”
片中徐崢名叫潘肖,英文名叫肖恩,十分巧合的是此片的某些場景設定和肖恩潘主演的西部片《不準掉頭》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烈日炙烤下的西部,不見盡頭的'鄉村路,滿懷惡意的小鎮居民及身處絕境對人性的考驗。也許這也是甯浩導演對此片的致敬吧。
看完《無人區》心情非常激動。總所周知,中國電影起點低,又有較為嚴格的審查制度,以這個標準,《無人區》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影片了。雖然和國外一流的影片相比,某些方面還略顯欠缺,例如結局稍嫌突兀。導演或許是想透過余男由於徐崢的犧牲而最終獲得新生來拔高立意,但過於直白,與整個電影的基調不太相符。不如《泰坦尼克》中,我們可以從老年Rose身邊的那些照片中推斷出Rose雖歷經劫難,但最終還是如Jack所希望的那樣過上了自己嚮往的生活,這樣會顯得更為含蓄和高階。另在黑色幽默部分有生硬和用力過猛之嫌,雖然觀看過程中很多觀眾被逗樂了,但那種苦澀感還不夠深刻。無論如何這是繼《讓子彈飛》之後第一部讓我熱血沸騰的中國影片,讓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讓我們為甯浩導演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