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電影觀後感(通用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錢學森電影觀後感(通用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1
作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為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然而為什麼他要放下美國那麼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取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裡,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呢。正是因為他擁有著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著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著自我回國的信念和執著。他放下了在美國時的一點點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為我國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從不放下每一次機會,也從不放下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這也許就是他的偉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彈能夠成功,衛星能夠發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擁有像錢學森教授一樣的那顆中國心。或許原子彈的威力是超級大的,但是無數個錢學森的能量是無限大。
看過《錢學森》之後,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我,如果我是錢,能否像他那樣為了祖國,放下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並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狀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後者,錢學森徒有高階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應對慘淡現實的時候,就應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應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衝擊、是無比失望,但是,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於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後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以致走出電影院後,重新應對外面紛雜的世界,看到現代社會上最多的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梁漱溟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同時思考:此刻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職責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職責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後顯現出來;同時由於不再有巢傾卵破唇亡齒寒的狀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們就向這樣的人生目標走下去,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後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完美的生活,爭先湧出國門,那麼我們的國家不僅僅是用資源為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就應反思,自我是否抱著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儘管它能夠用每個人好國家就好來大義化,另外還要思考是否能夠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想到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為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鬥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我們意識到此刻還算完美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為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為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2
錢學森,生於1911年12月,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力。”這一年,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錢學森的學習基礎是在中國打下的。1936年,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師從氣體動力學一代宗師馮.卡門,併成為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創室人之一。獲得博士學位後,與導師馮.卡門共同創立了舉世矚目的“卡門-錢學森公式”,為早期飛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從此,錢學森聞名世界。錢學森還加入了一個著名的火箭研究團體。1943年,美國情報部門獲悉希特勒正在德境內大規模建造火箭發射基地,於是火速撥款成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錢學森任研究組組長。此外,錢學森還參加了“蔓哈頓計劃”。二戰結束後,錢學森成為美國空軍高階顧問,被授予上校軍銜。開放的美國為錢學森提供了諸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20世紀50年代初是美國的“紅色恐慌時代”,1950年,麥卡錫分子指控錢學森是共產主義者,並對其進行秘密調查。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錢學森一直想回到中國。
美國海軍部次長金布林極力想把錢學森留在美國,他說:“錢學森無論在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我寧可把這傢伙斃了,也不讓他回到中國。”後雖將錢學森釋放,卻仍對他進行監視,接下來的5年時間裡錢學森實際上是遭到了軟禁。1955年6月,錢學森擺脫了特務監視,在一封寫在香菸紙上寄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了一封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請求祖國幫助他回國。信件轉到了周恩來總理手上。1955年8月,中美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中國方面要求美方不再阻撓錢學森等人回國,同時釋放了11名被俘的美國飛行員。9月17日錢學森帶著妻兒終於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啟程回國。過人的智慧幫助了他。
一回到中國,錢學森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成為中國導彈計劃的實際負責人。回國不到一年,錢學森提交了一份建議草案,提議發展中國自己的彈道導彈系統。建議很快被批准,1956年底,他被任命為該計劃的首席主管。後又研發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999年,錢學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計劃,以錢學森研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基礎,2003年10月,中國終於發射了首個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什麼是偉人?什麼叫愛國?也許我已經明白了。人生只不過是短短的數十載,我們應該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做些什麼。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3
這是一曲英雄的讚歌,恢宏如九天雷落,婉約如陶竹絲鳴;這是一首華夏的詩篇,驚心處山巒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這是一部民族的交響,悽悽兒女情長,熠熠中華崛起。
兩彈功勳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這一長串的評價,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認同,是黨和人民對錢老的最高崇敬。90分鐘電影的容量著實有限,它無法刻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錢學森,但卻足以讓錢老的精神進駐我的內心,洗滌著我漸趨平淡的心靈。
錢老說,那是我的祖國,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於是,放棄美國唾手可得的地位和名譽,歷經五年坎坷艱辛終於踏上的歸國路,毅然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那句“一個錢學森,頂上五個師”一語成讖,而且錢老對祖國的貢獻遠遠不止如此。
錢老說,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疑和爭論!於是,在西北山窮水惡的地方,一待就是半輩子,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帶領新中國僅有的一些科學家完成了難以想象的工作,奔波一生、廢寢忘食,常言道,生於憂患,而我們,還差得很遠。十年兩彈功成,三千青絲變華髮。這是一位科學家的執著,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使命,這是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願。 蔣英對錢學森說,“中國可以缺少一個歌唱家,但不能沒有你這樣的科學家,為你而犧牲,這不是遺憾,這是光榮!於是,我看到那些默默為國家、為黨、”
為民族付出的無名英雄,那些在影片中揮帽高呼的軍人們,那些老遠跑來只為看一眼錢老的人,那些從未被提及名字的人,那些被人們統稱為英雄的人,是他們,讓我們的航空國防事業從無到有,是他們,讓中華有了崛起的資本。
劇終時,錢老就安靜的躺在那裡,98歲的老人,歲月蝕幹了他飽經風霜的身軀,悲傷籠罩著每一個人。可是,在我們心中,錢老永遠都在。我想,錢老一定是心滿意足的離開這個世界的,他看到了中華的復甦,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不斷成長,中國,再不需要竭盡錢老的智慧,會有更多的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錢老只有一個,我們最多隻是那眾多的無名英雄中的一員,但是,中華的崛起,不正是靠著千萬人的覺醒和億萬人的努力才能得到的麼。溫總理說,任何一項改革必須有人民的'覺醒和支援。而人民的覺醒,不就是錢老執著一生的愛國、奮鬥、堅持、奉獻麼?
科技興國,青年,當自強!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4
星期五,媽媽讓我去看一部叫作《錢學森》的電影,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大,裡面說的是錢學森的一生經歷。
對我感觸最大是有一段,錢學森的家24小時受到美方全面監控,但他還是堅持不懈的寫作,在這個24小時被全面監控的時間裡,完成了一篇論文。後來,他寫了一封信給我們國家周總理,說自已被美方監控,請求回國,因為周總理看過他的論文,於是周總理、毛主席、聶帥討論後,決定提前放掉美方11名戰俘,來換錢學森,美方將軍說錢學森可以在任何地方抵上五個師,不能讓他走。而他導師的朋友問他你回中國幹什麼?種蘋果嗎?錢學森說那是我的國家,我想幹什麼都行,只要我想我也可以去種蘋果!
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學習的,他沒有辜負偉大的祖國對他的培養,他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讓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有了一個新的提升。作為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被這位老前輩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這一段讓我知道了知識的強大,高爾基說過沒能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我們也可以拿起筆,去學習知識,像錢學森一樣,不僅要有學問,還要有一顆愛國的心,錢學森回國後,造出了中國自已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可實驗並不成功,還犧牲了一名隊員,錢學森又造出了第二枚導彈東風二號,東風二號是一枚十分巨大的導彈,這次實驗非常成功,導彈在空中正常飛行20秒,落地後瞬間爆炸開來,第二次試驗可以說是將中國推出了巨大的一步!而我們也應該為祖國做些貢獻,哪怕是最小的一步,為了這個夢想,我們應該好好學習。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5
今天 我們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錢學森的愛國精神,所以我寫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 對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令我感動。當年年僅35歲的他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在美國有房有車,有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該是多麼優裕。更重要的是那兒有他的事業,他在美國的軍界、科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是名動世界的火箭專家。當得知他回國的訊息時,他的老師馮·卡門先生,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先生極力懇請他留下,為美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辭懇切。說回到中國能做什麼,當時的中國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個剛剛誕生不久的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新中國,他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在那兒種蘋果嗎?”這一個看似幽默的詰問其實何嘗不是當時的事實,相信勤於瞭解祖國新聞的錢學森不會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麼也做不了,願意種蘋果樹。”
這就是錢學森,一個對祖國不離不棄,愛國的一代英才!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6
錢學森,我國當代傑出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曾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其身價被美國稱為“一個錢學森,能頂海、陸、空軍隊五個師”。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踏上回歸祖國的道路呢?帶著種種疑問我開了觀影之旅。
電影中講述在錢學森決定回國的時候,加州理工大學杜布里奇校長就不解地問他:“從一個發達國家回到農耕社會,你回去能做什麼呢?”錢學森微微一笑,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行。”當時新中國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學技術,錢學森回國後,在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著科研人員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研製出東風系列導彈。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
在整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錢學森胸懷祖國,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滿滿的“愛國、奉獻”的精神。收穫的是慢慢的感動,不禁反思,在以後工作中我該怎麼做呢?首先:勇於承擔責任,有強烈的工作責任感、端正的工作態度,具有愛崗敬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全力以赴。其次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開心、快樂的心情開展工作。積極進取的人認為工作既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考驗自己智慧的舞臺,在工作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再次:不斷向目標努力,決不懈怠,永不滿足,每當達到一個高度就向更高境界努力,永爭第一。最後:以自己的行動為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7
前幾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爺爺傳奇的一生。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巨大價值的美國政府對其歸國設定了重重障礙,甚至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中國政府以放歸11名美軍戰俘為條件,迎回了錢學森。
錢學森回到祖國時,中國還是一窮二白,但他堅定地說:“不就是掉下來嗎?今天掉下來,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讓中國有自己的導彈”。大家都說他一個人可以抵五個師,可是錢學森卻說“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同志逝世於北京,享年98歲。
透過這部電影,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了祖國,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導彈事業,嘔心瀝血;為了科學,窮其一生。他是一位偉大的,值得尊敬、令人欽佩的人。我要以錢學森爺爺為榜樣,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也成為像他一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8
從小就知道,“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太小的年齡讓我無法說出更貼近內心的溢美之詞來稱頌他,“了不起”是當時覺得最崇高的詞彙。或許和許多人一樣,我們並不能真正懂得他所研究的領域,但我們對他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他真的做到:“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錢學森》用一種比語言更直觀的形式向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陳坤飾演的錢老睿智,浪漫,優雅,堅定,讓人折服。他是一個天生的數學家,將愛情,友情,親情都經營的極好。依我看來,陳坤是很適合這個角色的。他總是有一種優雅與沉穩的氣質,像極了心目中那樣一個天才又平民的錢學森。就像導演張建亞所說:現在,我們知道,幸虧選了陳坤。
劇中,錢學森有著浪漫而堅定的愛情。當他在音樂廳對著蔣英說出“跟我走”時,蔣英並沒有任何猶豫,那樣堅定地信任他,放棄掉自己的事業,只為了成全他們的愛情。他們在帕薩迪的家庭宴會中,男子彈琴,女子和曲,繾綣深情,羨煞一群外國人。他們在祖國,因為工作,分離十數載,不減情深。在航空大院中,那麼多人見證著,白髮蒼蒼一對伉儷,在夕陽柔和的沐浴中,走過漫長的林蔭道,背影相依,平靜祥和。他們何其幸運,前世多少次的擦肩才能換得今生的相伴,直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終點。在錢老的追悼會上,蔣老顫巍巍的俯下身,臉頰貼在愛人的臉上,難掩深情,卻再等不到一聲深情地呼喚。十幾年相知相守,讓我似乎知道了什麼是“相濡以沫”,不勝唏噓。張雨綺和陳坤將那樣一段愛情演繹的溫柔纏綿,讓人動容。
一生唯知己難尋,而有來真的不愧對摯友二字。“有來”以郭永懷(著名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為原型。當錢學森因被懷疑攜帶危及美國安全的檔案回國而接受美當局調查時,他毅然決然的燒燬了自己的心血,“他們就是用這些東西來汙衊學森的”,“這些都已經記載我的腦子裡了”。一個人有多少福氣能得朋友這樣對待啊。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總是有著高尚的情懷。錢學森無疑是成功的。他的老師這樣說:你已經不是我的學生,而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他是加州理工的終身教授,生活優渥,卻始終心繫祖國,因為“我曾經發誓,要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即使因此被囚禁長達5年之久。
回到祖國,他帶領著一批科學家攻關研究,“美國人能做出來,我們也能”。加州理工大學院長杜布里奇曾以言相激:“你是航空專家,回到農耕社會,要做什麼。”他是這樣答的:“在我的國家,我想做什麼都可以,即使種蘋果。” 面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他想:杜布里奇先生,這就是我種的蘋果。
他放棄一人之家的安逸,為祖國千千萬萬家庭的安穩費盡心力。那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枯燥,寂寞,錢學森堅守了數十年,為中國鑄造了一把鋒利的寶劍。
天才總是比常人多了那許多的磨難,而讓人更敬佩的是他們的精神。即便身死,也會被人們緬懷,錢學森如是,還有更多為國奉獻的人亦是如此。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9
近日,為了更好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了學習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為了緬懷這位享譽海內外為中國軍事、航天事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西壩河第三小學黨支部組織本校全體黨員、積極分子觀看了電影《錢學森》。
科學家錢學森是我國的導彈之父,他發明製造了很多導彈,而且為中國的兩彈一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你大概不知道,錢學森3歲的時候以可背誦百首唐詩宋詞了,鄰居都說錢家出了神童,5歲時他以可以讀水滸傳了,還有一次他在測試中得了100分,但是他卻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錯誤,他立刻舉手,向老師指出自己的錯誤,並要求扣分,老師感動了,主動收藏了他的卷子,這份卷子在老師那裡一放就是40年。他這種認真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想回到祖國來,但是美國設定了重重障礙,回國的時間長達5年,他是靠著信心和聰明才智回來的。
回到祖國後,他投入到武器製造中,領導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否搞成導彈,錢學森回答;為什麼不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頭嗎,陳賡說;太好了,錢學森帶領大家克服重重困難,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為祖國的花朵,肩上擔負著民族未來的希望。我們一定要學習錢學森爺爺愛國、勇於奉獻自己的精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成為棟樑之才!
他的嚴謹的學習態度,愛國的思想,克服困難的信心是我學習的榜樣。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10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代人都在談論自己的理想。雖然我們很清楚,夢想之於理想的區別在於能夠實現夢想的機率遠低於理想,但是我們卻很難弄清楚,將夢想轉變為理想的要點是什麼。
最近,所黨委組織觀看《錢學森》,電影講述了這位偉人畢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難,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為共和國國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艱辛歷程,為每一箇中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關於理想的課。
每天在茶餘飯後讀報上網的時候,總會聽到和看到很多的抱怨,抱怨現實是多麼的殘酷,彷彿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永遠存在著各種各樣我們無法跨越的鴻溝。於是有人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現在的人們只有夢想沒有理想。但是,電影《錢學森》用這個偉人一生的奮鬥經歷告訴我們,理想與夢想之間最大的鴻溝是缺乏堅定的信念和真正的行動。
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講述錢學森老先生的事蹟,但它實際上向我們展現了一代人的奮鬥歷程。他們就是在那樣一種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創造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核武器。在創造奇蹟的過程中,沒有來自名牌大學的科學家,沒有基本的航空製造技術、沒有風洞、沒有研製導彈的基本引數,他們有的只是一個“能夠創造奇蹟的人”和“一批信仰堅定、願意為共和國國防事業獻身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就是在這樣一個僅由信念與行動搭建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令世人驚歎的奇蹟。
在我們“痛心疾首”地空談我們的夢想時,是否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為這個夢想做過什麼。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說“我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我相信一分耕耘就會有一份積累,而成功就是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獲得的”。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11
近日,我們在所黨委的組織下觀看了電影《錢學森》,一部感人至深、激人奮發的作品。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長大後當一名科學家的夢想,我也不例外。同時我還有一位科學家作為榜樣,那就是偉大的科學家、控制論的開創者——錢學森。
這部電影真實生動地的講述了錢學森同志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奮鬥一生的感人事蹟。從最初在國外留學、突破重重阻隔回到祖國,到為我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慨嘆這位科學家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在這部影片中,有很多情節令我感受很深。他不畏美國政府的威脅與迫害,不為美國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科研環境所誘惑,立志歸來建設祖國的精神自然可嘉。但最令我感動的是,當錢學森同志給我們國家的研究人員有的甚至可以說只是工農兵講解有關火箭知識時,問大家聽懂了麼,當大家都一致表示沒聽懂時,他回想起了當時在美國講學時對那些人的不理解置之不理,可是在這兒他卻笑著說:“來,咱再講一遍!”。那是何等的精神,之前都不屑給人講這些自認為很簡單的東西,而如今卻耐心地給大家一遍遍重複講解。這是因為他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人民,他把深深的愛傾注於這份偉大的事業,傾注於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錢學森同志把他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
在錢學森先生的耄耋之年,他對夫人所表現出的那種內疚,夫人蔣英所表現出的那種寬容和大度,他們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和心靈之間的默契令我淚流滿面。
我們敬愛的錢學森同志走了,他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我們祖國的科學事業,是我們每一位科院人的榜樣。一代偉人走了,可是他的精神永存。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12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錢學森。
今天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體師生觀看了電影《錢學森》,我知道了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航天學家、世界火箭專家。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裝置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傳奇的一生,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他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讓世界上重新認識中國人。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學習的,他沒有辜負偉大的祖國對他的培養,他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讓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有了一個新的提升。作為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被這位老前輩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又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麼優育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因為我們小學生都肩負著為祖國建設的使命,一定要從小立志,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