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1

  今天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后感受非常深刻,這是一部生命覺醒的靈性電影。真心推薦大家看看,下面是我的觀後感分享給大家。

  開頭講述了元始天尊將混沌珠一分為二,分為魔靈二丸,其實講的是人的本性,一個完整的人性裡是有善有惡的。這種善和惡是一個標籤,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有對比心而產生的。

  魔丸轉世的哪吒,被陳塘關的百姓視作“妖怪”,不讓孩子和他一起玩耍,甚至是惡語相向,逼迫李靖夫婦將他“就地正法”。剛剛降生的哪吒做錯了什麼?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是魔丸轉世,連修正改過的機會都不給他。況且並不是他引來了災禍,而是和普通孩子一樣,渴望著有夥伴的陪伴。世俗的偏見,就將剛剛轉世的他定下了“妖怪”的標籤。就像申公豹的那句話一樣: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但是母愛、讚美和肯定可以幫助人們轉化掉一切的惡,就連哪吒這個魔丸轉世的小孩也會被愛讚美和肯定融化,開始變好。其實不是哪吒變好,而是我們的內心轉變了,哪吒就是我們本心的一部分。當我們的心遇到有愛的人(像哪吒母親)我們的心也會變得有愛只是有時候不願意承認。當我們的內心在面對別人的詆譭、侮辱和否定時(錢塘關的百姓)我們的內心就會憤怒,但是這些都是我們本性已經存在的東西。

  當我們得到愛、讚美和肯定等等好的評價後,我們就會心生歡喜,人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哪吒因為母親和師父的一個善意的謊言接受了自己是靈珠轉世,是來斬妖除魔的,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小定位,由於和太乙真人學了兩年仙術,但是他的內心沒有真正轉變。“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一心想得到大家肯定的哪吒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無道的嚴重性,急於表現自己。

  哪吒偷走了太乙真人的筆,走出了畫的世界。一心去證明自己是可以的,自己能斬妖除魔。後來雖然經過重重的磨難抓到妖怪,證明了自己是可以的。但是為了抓這個妖怪把百姓的房子都破壞了,所以有時候好心不一定是在做好事,善良和慈悲是需要智慧的。

  一個人真正覺醒是勇敢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當哪吒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是魔丸時,他無法接受自己,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事實,他認為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騙他是靈珠轉世,騙他在畫裡修行。這時候的他無法感受到愛,就連他父母都如此對他,於是他走火入魔開始大開殺戒,父親就是第一個他要殺的物件,經過一翻的打鬥後哪吒被降伏,他失望的走掉了,他覺得自己再也不會相信愛了。

  但是當他得知父親在背後默默無聞為他做了那麼多事,甚至用自己的命來換他的命時,哪吒真正的感受到愛,因為愛把他融化了,他的生命開始覺醒了,過往的種種苦難都是一種力量,讓他突破生命的障礙,覺醒生命。就是小草要破土而出一定要經過很多來自大地的壓力等等。

  在父母和錢塘關百姓面臨生死的危機時,哪吒回來了,他接受了自己的一切,他開始與天鬥,與困難鬥,與自己的命運鬥。在這個過程哪吒的覺醒又進了一步。

  當他與靈珠和平相片時(當我們全然接受我們的好與不好一面時)他們變得無比的強大,哪吒真正的覺醒了,他不但接受了自己(惡)和接受了敖丙(善),是的一個真正覺醒的人就是全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惡,好壞,知道這些都是自己本性,然後去轉化。

  這時候我們所謂的命運就改變了,智慧的老師說過:“只要命改變了,命基礎上的一切都會改變。”愚者拼命,智者改命。影片有很多很多靈性覺醒的內容,我只是分享了一小部分的內容,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2

  混天綾、乾坤圈、風火輪、金箍棒這四樣是童年時代心心念唸的寶貝,彷彿有了這,便可上天入地,叱吒乾坤。筆者幼時得以看過《哪吒鬧海》,反反覆覆看了不下十遍,幼稚小童時竟連大半部臺詞都能背下,感念上美廠為這輩人傳遞了美學的概括認識,待到小學時歐陽常林出版的那部《哪吒傳奇》,亦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觀感記憶。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片子,說實話,一開始在預告片中看到,哪吒的面部五官設計成外國熊孩子的長相時,我是不太敢去看這部片的。

  當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出來的時候,筆者作為一個有哪吒情結的人,並不想湊這個熱鬧,直到看到豆瓣評分越來越高,而且也剛好暑假有空,就抱著看個風火輪的心情,沒想到這麼一部推陳出新的動畫電影竟賦予筆者頗為震撼的觀感體驗。

  好的故事,是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的故事,一部電影的核心絕不在於數字特效、動作設計、景別構圖,宏大場景,《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僅在以上都實現了國漫的延續和超越,而且還完成最核心的本質要義——就是講好真情實感的故事,傳遞出真正的哪吒精神。

  故事是講得很好的,雖舍掉了抽龍筋、攪龍宮、割肉還骨等傳統情節,卻在保留故事原始基礎的框架上,又創作出了哪吒與父母、與三太子、甚至與申公豹等新的人物關係和情感聯絡,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而且在諸多情節設計上,不論是先於山河設計圖中習得障眼法,而後呼應於真假申公豹之辯的草蛇灰線;亦或在與三太子的冰火大戰中,頂天立地三頭六臂此原古印度形象爆發得水到渠成,都是行雲流水、高潮迭起,輔以瑰麗清然的景別構圖與極具衝擊力的宏大場景,可謂相得益彰,觀感極佳。

  而這部電影完成度高的另一點即在於傳遞出的價值層面——獨立反抗的哪吒精神。

  此種獨立和反抗的哪吒精神,在《哪吒鬧海》中,體現出的是割肉還母、拆骨還父、橫劍自刎等頗為暗黑壓抑的表達,而在本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更多的描摹點在於魔童哪吒為世人唾棄,從而烘托出一位叛逆反抗而最終因親情友情得以昇華的哪吒,這是本部作品在哪吒精神內涵上所做出的全新創造,更著力於表達“不受世俗眼光所累的自我定義”這一核心。

  但不論如何,哪吒的人物核心,都應該是獨立和反抗的。“縱觀中國古代神話,能擔得起離經放縱四個字的,一是大鬧天宮的猴子,一是鬧海屠龍的哪吒”。而哪吒的命運應比劇底鬥戰神佛更具悲色:

  孫大聖在花果山不僅有一干猴子猴孫,更有七十二洞妖王俯首稱臣,鬼王慕名拜謁,縱然齊天大聖有官無祿,雲遊四方與天庭諸位稱兄道弟;而哪吒是靈珠轉世,時隔幾十年的兩部主題電影對其的描述,都是三年懷胎、天呈異象,誕生即為人不敢近的妖孽怪胎,不論是肉體凡身的小哪吒,還是至純至淨蓮花身的靈珠子,他所呈現的形象始終都是幼態的。

  哪吒於幼時起,一人獨自上天下海,一人承那劫數驚雷,一人擔這世間孤立與唾棄,才有這脫胎於人世間一身反骨的剛烈少年,才有那孤身一人不畏世俗的偏執和堅定,這便是哪吒的宿命,也是哪吒精神絕倫的呈現。

  二十年前一身白衣的哪吒拔劍自刎,悲壯,無助,令人扼腕;

  二十年後一襲紅兜的哪吒隻身赴劫,有了願以命換命的父母,有了共患難的朋友敖丙,這次精神內涵的改編,削減了其身世的悲劇底色,旨在表達“打破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價值核心,兩相竟下,各有評說。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3

  我一時心血來潮去看那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票,沒成想這部電影不僅是宣傳的很好,而且這電影的確讓我很有感觸。

  太乙真人是個胖子,操著一口四川口音,笑點幾乎都是他觸發的。對了,還有申公豹,他的口吃總是讓人覺得很迷,就像抖音裡的那個口吃大爺,話沒說完,永遠不知道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這兩師兄弟總是抖包袱,我後面的小孩都笑出了貓叫聲。

  李靖夫婦在這部動畫裡面是一個非常愛他們的孩子的形象。雖然沒有看到金吒和木吒,但是就單單透過哪吒來看,夫婦倆還是非常的愛惜自己的孩子。(具體怎麼愛還是透過電影來感受吧)

  小哪吒的形象非常顛覆我們的認知,但這種顛覆顯然塑造得很成功,因為他的形象是跟他的性格和電影的主題相互搭配的。而這種成功也恰恰是團隊製作的傾心注入心血的結果。我尊重他們的勞動創造也讚歎於他們的這種形象架構,兩眼黑眼圈,帶著痞子氣息,又不失靈動可愛,以混世魔王(更確切地說是可怕,可憎的妖魔)的形象存在於錢塘關的百姓的眼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的小哪吒,擁有天生神力,又是魔丸轉世,被人們當做妖魔鬼怪來看。而人們的確非常懼怕他,他而因此受到了排斥。在他的反叛的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心智不成熟,又得不到指導和關注的情況下,他註定是一個具有極度逆反的心理特點的亂世魔王的形象。正如他所說:“既然他們把我當做妖怪來看,那麼我就做個妖怪給他們看”。而李靖也說:“我不想他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到死了都被人們看作是妖怪。”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又怎麼不是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同才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呢?人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屬性,不是生活在社會里面的人就不能稱之為人,不能獲得社會認可的行為也從來不會為一個人的發展換取好的結果。而我們所認為的成功,其實也是別人給予的成功,至少在成功的社會屬性的定義上是如此。而其實,人類,或者說生命的存在,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或許沒有吧。

  《哪吒之魔童降世》展現了一個心性強的孩子從對抗世界到接納世界的個人成長曆程,對父母教育孩子很有啟發意義。不僅可以把它看做一個教育片,也可以看做一個自我成長片,可能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哪吒的掙扎,經歷越是相似就越容易產生共鳴。看到電影的結局時我已經在期待第二部了,就等明年上映的《姜子牙之一戰封神》了。

  再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兩個印象深刻的地方,一個是開頭出現的瓦罐,上面出現的花紋真的跟博物館裡面的實物很像;再一個就是蠢萌的結界獸,分明是仿照金沙遺址的面具設計的,十分可愛。我最近也在想人應該怎麼處理和命運的關係。有的人是純粹命定的命運,有的人是自己創造的命運。太乙真人說不認命就是哪吒,我不曉得人應該是認命還是不認命,但有一點我很肯定的是一個追求進步求上進願意動腦子思考願意動手做事的人相信日子也不會過得很差吧,所以葛優癱的生活狀態是有一丟丟無恥的,放棄自身無論有沒有的天賦用一種沉淪的態度面對生活大概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吧。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4

  看了電影哪吒後,打動我的地方有很多,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寄託著全龍族人希望的敖丙、還有申公豹說的那句“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但整部影片最打動我的還是李靖和殷夫人,尤其大愛殷夫人,不同以往作品裡的悲苦形象,這個殷夫人不僅是偉大的媽媽,還又颯又美,巾幗不讓鬚眉,愛子如命,雖工作忙碌卻盡力抽出時間陪伴哪吒成長,“晚上回來娘給你做好吃的”,披上戰袍可以降妖除魔,回到家也是一枚賢妻良母,真真是完美的女強人形象了。

  說到女強人,我總覺得社會上對女強人這個詞的理解有時是帶有偏見的,或者是不全面的,強指的應該是內心強大的強,而不是強勢的強。

  在各種影視作品當中描繪的女強人形象往往只突出了強勢的一面,非常單一刻板:短髮居多,職業套裝,必踩高跟鞋,妝容精緻,做事風格凌厲,如無必要一般板著臉,高冷性格強勢,甚至晚婚晚育單身…影視作品需要靠視覺形象來打動觀眾,這是一種能讓觀眾很快熟悉角色設定的塑造方式,但實際上很多國內編劇寫劇本的時候對職場的見識很少,也很少能夠見到真正強大的女性,這樣簡單粗暴的形象設定未免把女強人看得太膚淺了。

  我認為,真正的女強人是殷夫人那樣,不僅能力強,事業上能獨當一面,在家庭上也是賢妻慈母。在現實生活中,也和影視作品裡那種女強人被丈夫嫌棄婚姻破裂的戲碼完全不同,高知女強人的離婚率相對較低,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在社會職場闖蕩多年的女性,思想比較透徹,眼光更長遠,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強,跟伴侶溝通、講道理的能力也更強。

  女強人身上有的不是男性的特質,而是強大的人共有的特質:理性、堅強、有邏輯、有進取心;進取心是對自己有要求,有期待,在學業和事業上力爭有所作為,大多數時候,做妻子和做母親與進取心都不矛盾,女強人是有能力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那些影視劇上事業有成但婚姻不幸福的女性形象都不能稱得上是女強人。

  這些特質都不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女性特徵,有些人認為女強人會婚姻崩潰,其實是一些人先入為主的一種偏見。但仔細觀察一下身邊和歷史上著名的幸福夫妻就會發現,他們根本不是什麼大男子主義和小鳥依人的組合,絕大多數好丈夫在婚姻中都是信賴女性、尊重女性的溫柔男人。

  對於男人來說,好好溝通,努力去了解一個女強人,和對方達成一致,然後相伴和撫育後代,度過一生的這個過程,比找一個愚魯而順從的女人,讓對方給自己生幾個娃要有意思得多,跟內心豐富的人在一起生活會有說不完的話,一輩子很長,夫妻間彼此嫌棄往往是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在原地踏步,造成了實力的不均衡;如果夫妻同時在成長,一起變得更加淵博和豐富,經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最終形成默契,那兩人就擁有了強大的雙核處理器,很難彼此厭惡。更何況,不論是卵子細胞質中存在一定的遺傳物質,還是母親會本能的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後代,子女的成長都是受母親影響得更多。

  對於孩子成長及人格塑造來說,有強大的父母做榜樣,比陪伴、說教、上多多的補課班更簡單高效。

  男人自己的成長和後代的成長,都需要聰明而強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