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朗讀者》觀後感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者》觀後感1

  如果你在影片網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內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讀佔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裡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於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鵝,我到網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後,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個門庭冷落的部落格裡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面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只有一聲嘆息吧。

  不過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製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為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觀後感2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眾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並不複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麼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透過每期嘉賓聲情並茂的朗讀,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著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透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於表現形式過於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著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為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闢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侷限於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透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藉助於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於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啟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眾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透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透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恆的經典,透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擷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衝擊;後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眾,這種靜謐的氛圍,對於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啟迪。

  《朗讀者》觀後感3

  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控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於著名翻譯大家許淵衝先生的“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麼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於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願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麼“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豔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於“遇見”,情長於“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穫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朗讀者》觀後感4

  終於有幸跟媽媽看《朗讀者》。收穫很多。

  因為我是寫完作業才跟著媽媽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採訪王石。我記下來了這句話: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有了追求,有了比較,有了競爭。我們賦予它有了意義。真的意義,就在於做的過程中!

  我記得看過畢淑敏老師也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其實和周圍的花草樹木是一樣的,一定說它有意義,就是人賦予的!我們能成為人,能享受這世間的一切陽光雨露,風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義。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有的輕於鴻毛,有的重於泰山”。我們該如何走過屬於我們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說:“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義,我們的心中有一個目標,那麼我的日子一定會過得有聲有色”。

  在我們的學校裡,同學們參加了各自喜歡的特色活動,因為是自己報的志願,所以,活動起來也是有聲有色、操場上的足球隊的同學們生龍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沒有一個同學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學們隨著悠揚的曲子翩翩起舞,還是一個個精靈,用舞姿來表達對母校,對老師們的熱愛。樂器班的同學在老師的指揮下,一首首曲子從音樂教師傳出,迴盪在整個校園的上空,抒發著對老師,對祖國的愛!每個活動室的同學們都希望在短暫的時間內有所收穫。

  我們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老師同學,愛我們的家鄉,更愛我們的祖國。

  活著,要透過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就是生命賦予我們的真實的意義!

  《朗讀者》觀後感5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資訊、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透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後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製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製作並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朗讀者》觀後感6

  如果說遇見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緣分,那麼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溫情的摯愛。如約而至,我又走進了今晚的《朗讀者》,傾聽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所擁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看完了心裡卻久久難以平靜。

  陪伴,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很多類。今晚的陪伴,豐富、飽滿、深情、純粹、溫馨,每一段都閃閃發光打動人心。父親鄭洪昇陪伴鄭淵潔一路寫作,母親陶豔波陪伴兒子楊乃斌求學十六年,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種陪伴,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都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而我想說的是這位母親的陪伴。

  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是失去了聽力,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災難。母親陶豔波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絕孩子上聾啞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帶著小凳子成為兒子的同桌,陪著兒子上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練,終於讓兒子成為有用人才,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細膩、深沉、無私、堅韌。

  這一段陪伴,看得我無法抑制地淚流不止,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無以言表。楊乃斌的朗讀《不為什麼》詮釋了母親十六年陪讀的唯一理由,這個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聽了,無聲的世界裡他該是多麼的寂寞。可是,這個孩子又是幸運的,他有那麼一位偉大堅強智慧的媽媽,作為他的耳朵讓他聽到了聲音,讓他學會了正常的表達,過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成長,充滿了坎坎坷坷艱辛磨難;成長,又有多少驚喜和欣慰。十六年來的種種滋味,也只有這對母子心裡知道。

  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就是同時擁有了菩薩心腸金剛之身,陶豔波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她會讓多少人肅然起敬慚愧不已呢?當媽媽的要不斷學習,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反思,陪著孩子成長需要耐心和細心,也需要智慧和修養。我想,今後的我還得提高自身修養,因為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總想當媽不容易,但要努力當好。現在,我認識到了,僅僅是盡我所能還不夠,而是要竭盡全力。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是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的花綻放了,自己的那一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欲陽光風雨。如果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也不要著急,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朗讀者》這檔節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朗讀者》,也是《朗讀者》最有大的魅力。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但願我們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溫暖的記憶。傾聽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成長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讓我為女兒寫下這段話: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溫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純粹的關愛。陪著你,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我的孩子,慢慢長大!媽媽願意陪著你,陪著你。

  《朗讀者》觀後感7

  很喜歡董卿創辦的《朗讀者》,開播以來每期必看。《朗讀者》的主題是“選擇”,徐靜蕾朗讀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聲,電視機前的我喉頭噎得我喘不過氣。

  自從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雖然不是奶奶帶大的,但我對奶奶爺爺一直很有感情。奶奶總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給我吃,夜裡我愛蹬被子,奶奶說不知給我蓋多少回。我小時候愛畫畫,奶奶床頭的牆面上全是我用鉛筆畫的各種小人兒和小花,奶奶還誇我畫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寫作業,幾次不小心把煤油燈弄翻了,燒著了箱子的面,還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時我愛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釦環嵌著的銅錢弄下來縫了毽子,奶奶也沒怎麼抱怨我。我上高中時,每次經過奶奶門口,奶奶從來少不了悄悄塞給我幾十元零花錢,囑咐我要吃飽。我後來出嫁了,婆家離我家很遠,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等我生孩子時,奶奶都近八十歲了,還是不怕顛簸坐著當時的大篷車來看我和孩子,並親自為我的孩子打出一對銀手鐲,樂呵呵的說,我這輩子想著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總共兩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轉眼間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歲了,奶奶經常說,活的夠本了。去年奶奶還能自己拄著柺棍走出院子曬太陽,但今年卻起不來了。我由於當時妊娠反應太厲害,今年沒回去過年,只能打電話問候。奶奶是靠著我父親和三叔輪流照顧。近期聽母親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體躺在床上吃飯都不清楚是哪一頓的,有時候人也認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棄了,聽說小孩子都不願意去她的房間,因為氣味太難聞。我透過電話叮囑母親,盡力把奶奶伺候乾淨點,多買點尿不溼用,要幫奶奶經常翻身子,千萬別生了褥瘡,說不定奶奶的日子不會太多了,能做的就盡力做吧,別再計較多少年前的問題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為自己的孩子們做榜樣呢。可是,母親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盡點兒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裡暗示其他幾個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讀者》後,我對妹妹說,我老做夢夢見奶奶,我想給奶奶買一個輪椅,馬上天氣暖和了,讓奶奶出來曬曬太陽,看看莊稼。不料妹妹說,即使有輪椅,誰來推呢?你以為家裡人都閒著沒事?正好當時妹妹在母親那裡,她立即去後院三叔家錄了一段影片給我,奶奶只能倚著被子坐著,眼神也迷離了,一個勁的問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淚嘩嘩的流,打給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幾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沒了。

  我覺得我很對不起爺爺奶奶,爺爺那麼疼我,爺爺去世很突然,我沒在跟前。現在奶奶需要人的時候,我仍然不能在身邊,“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盡孝談何容易啊!

  《朗讀者》觀後感8

  偶然看見《朗讀者》的廣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讀者》第一、二期。被裡面的每個故事深深的感動著,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耳聾孩子的母親,兒子聽力因為一次發燒耳聾了,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她的媽媽一直陪伴著他,做了兒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兒子的耳朵。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課,晚上再把老師講的課給孩子反覆講。她要讓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與人交流,所以選擇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學校,沒有去上聾啞學校。這位母親的做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十六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她不離不棄的陪伴。讓我想到我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等。和這位母親相比起來我們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麼的不“記仇”。

  記得有一次孩子做錯了什麼題,當時氣的實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廳,當孩子後面遇到看不懂的時候哭著喊我“媽媽,媽媽,你就幫我看一下嗎,我真的看不明白這道題(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些字還不認識)”,每次對孩子的吼叫過去之後回想起來都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孩子。爭取以後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愛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學,當孩子走到學校門口進門的那一瞬間孩子每次都要回過頭來對我和爸爸招手,從不忘記,然後歡快的跑進學校。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動於文中父親的背影。早上,送兒子上學,看著他的背影,一種感動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雙肩挑起大書包,吃力前行貓著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時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堅強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從心底裡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知足,更應該耐心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寫到此處老師發來班上的優秀作業第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個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熱淚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都不是那麼的“功利”。願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在這裡引用冰心的一篇文章《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