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四篇
孔子其人,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而他的理想,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孔子觀後感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於《孔子》的歷史。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蹟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內聖",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在電影當中扮演孔子弟子:顏回——任泉飾演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後離開人世。當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裡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劇情裡面有好多臺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對這些名言生動的註解。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麼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記住孔子的教導:好好學習。
篇二:孔子觀後感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裡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
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
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
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
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篇三:孔子觀後感
電影的開端,盛大的葬禮,逃跑的小奴,彷彿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諸侯割據的奴隸社會。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開始展現的孔子並不是一個不問世事滿口之乎者也的歸隱者,而是一個關懷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孔子。他堅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劍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戰眾臣主張廢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見收漆思弓為徒,對生命的尊重和維護令人動容,這也是他能夠提出“仁”的學說的原因吧,儘管他的“仁者愛人”具有很大的時代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端。他為了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地位極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當權者季孫斯與他背後盤縱錯雜的勢力,為他征途不順離開魯國埋下了伏筆,但孔子從未後悔過,就如同他從未放棄過他的信仰。
於是當他跟隨魯定公赴齊魯邊境會盟時,季孫斯並沒有按約出動五百乘兵車。但孔子早就料到了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輛牛車埋伏在山谷外面,製造假象震懾齊國退兵並還回了魯國三城。至此,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擁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孔子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但這並不能改變孔子不順的仕途,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為了改變魯國這種國將不國的局面,殫精竭慮,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議,最終引發了佞臣的叛亂。儘管在武子臺上孔子用十二條火龍擊退了叛軍,他還是失去了魯定公的寵信。
魯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識,可他需要穩定他的國家,穩定他的政權。孔子給魯國帶來的強大繁榮的希望最終破滅,於是在魯定公和季孫斯沉溺於歌舞中時,孔子含淚揮別了魯國,開始了他十四年的遊歷講學生涯。其間不管是被亂軍包圍斷糧還是遭受眾人的辱罵詬病,孔子一直沒有停下自己讀書講學的步伐,將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終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樣垂暮的季孫斯的懇求下重新踏上魯國的土地,追隨老子的步伐不問世事,歸而不隱,開始整理自己的著作,教書育人。
這是電影《孔子》為我們展現的孔子的後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博學多才,虛心好問,學富五車,是那個“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的傑出文化代表,也是當時遊走在各國之間的傳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壇上沉沉浮浮,最終隱退政壇,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僅影響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顏回、子路還是冉求,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為此不惜犧牲生命。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只能展現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
他開啟了以“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他的名字還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被各種膚色各個民族的人們所熟知。塑造這樣一位人物是對電影人的一個巨大挑戰,短短兩個小時,小小的銀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讓世界透過這小小的銀幕更多更全面的瞭解孔子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儘管電影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在短短的時間裡儘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體現,讓觀眾大飽眼福。
儘管如此,電影的最後顏回之死還是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竹簡沉水本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顏回居然還為了救六個竹簡而採取了相當於自殺的舉動,最終死在了回魯國的路上。好吧,就當電影是為了讚揚顏回愛書甚於愛命,為傳承文化而犧牲吧。
篇四:孔子觀後感
電影由孔子51歲時仕官於魯國開始,把孔子在魯國的坎坷仕途、周遊列國時種種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鄉祖國,直至與世長辭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這部電影就像一闋悠遠的古箏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透過電影,我們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魯國強大,懷有一腔報國熱血;他機智勇敢,在夾谷會盟中不戰而勝;他關懷弟子,有一顆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鍥而不捨,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魯國的政治理想破滅後,便率領眾弟子背井離鄉,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顛沛之路。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荊棘叢生。亂世之中,困難重重。
起初,孔子應邀來到衛國,衛靈公答應給他六萬粟的俸祿。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卻發出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並深深引以為恥。於是,離開衛國。
在宋國,孔子與弟子們正在一片小樹林裡休憩閒談。這時突然湧來一群宋國百姓,他們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著斧子,個個氣勢洶洶,一言未發就開始肆無忌憚地瘋狂砍樹。孔子與弟子們驚皇失措,但他們知道宋人是在驅趕他們,於是只好慌忙離開。
他們繼續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幾個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問路。其中一個農民認出了正正襟危坐在車上看書的孔子,便大聲譏笑他枉為“聖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離去。 在鄭國,北風呼嘯,大雪漫漫,天寒地凍之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被困在了山上的茅廬裡。在這荒無人煙的地帶,他們飢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幾日。
就這樣,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艱難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們傳播“仁”的'君子之道,四處遊說諸侯實行仁政,贏得民心。到處都留下了他們跋山涉水時的足跡,留下了他們侃侃而談時的聲音。可孔子終究是生不逢時,儘管他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了那麼久,但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完全不容其主張。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風塵苦旅之後,終於又回到了久違的魯國。但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棄。他歸而不隱,廣受弟子,仍不屑於教育弟子眾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讓每個人都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但最後,孔子還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儘管孔子的人生處處不如意,但他那種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於心的。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聯絡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
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
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理想,是我們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們人生的旗幟。生活因理想而波瀾壯闊,生活因實現理想的恆心而精彩美麗。但實現理想的道路總是不易的。“彩虹,要經過雷電的激戰才出現。理想,要經過困難的考驗才能實現。”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撓,要想實現理想,就必須經過挫折的磨礪。正如古人所說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無論前方有多少荊棘,有多少懸巖,我們都要去穿過,去履踐;無論會經歷多少黑夜,走過多少彷徨,我們都不能害怕,不能倉惶。我們要始終懷著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兒總會開放。在千錘百煉之後,在有了鋼鐵般的意志之後,我們才會迎來黎明破曉時的曙光,迎來風雨後的彩虹,迎來勝利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