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精選14篇)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精選14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經典詠流傳》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

  余光中曾寫過一句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人們對家鄉悠悠的思念。是不是有那樣一件小物,也承載了你對家鄉的那份濃濃的情誼?

  在《經典詠流傳》中,那一件物品,是詩詞與歌。是"京劇大師"攜手華僑——11歲少年王泓翔共同演唱《詠梅》時對梅花風骨的讚頌;是74歲的臺灣樂壇傳奇——陳彼得先生唱響《青玉案·元夕》並向世界震撼呼喚:"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時的氣宇軒昂;是年輕的歌手——吉克雋逸歌唱《天淨沙·秋思》時道盡天下游子對家鄉的拳拳思念;是棋手柯潔演唱納蘭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時的深情和詩中所蘊含的濃濃思鄉之情;是雷佳演唱《靜夜思》時對話李白的感同身受。鄉愁,是詩人們的詩詞,是歌手們的歌聲。

  在那些動盪不安的時代裡,有些人被貶於"巴山楚水"之地,有些人被迫去服兵役,對家鄉"剪不斷,理還亂"的思念使得他們夜夜不得眠。於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誕生了。今天,科技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逐漸便利,再不存在"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悲涼,可當在外打工的遊子捧起那碗泡麵,是否會想起母親的手藝?所以,鄉愁啊,是沒有時代性的劃分的。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納蘭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未看節目前我便接觸過這首詞,當時便喜歡上了它,僅僅因為它的音律美,看了節目之後,我才對它有了更新的認識。詞中描寫的將士對家中的思念,實在是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為那份愁思,所以"聒碎鄉心夢不成。"整首詞用兩個字來形容,"悽美"。

  可我認為,"鄉愁"一詞並不準確,因為"思鄉"不一定是一種"愁"。萬物都有其對應的黑白兩面,正如我開頭所提到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其實是承載了遊子歸家的欣喜。我從一本書中曾讀到過"沒了炎炎夏日,西瓜便不再甘甜"。我想,人們對家的情感也正是如此吧,沒有了日夜的思念,火車到站的那一刻也不再喜悅,不再令人振奮。

  若人們可以將這份愁思轉化為奮鬥的動力,那麼這份鄉愁就不再是單單的"愁"了,它更是一份有意義的信念,使每一個迷茫的人重新找到方向,不再停滯不前。

  鄉愁不是愁,是讓我們不懼陌路的動力,是人人心底的那份溫柔。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2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今天在翟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經典詠流傳這部片子。經典詠流傳將詩詞與歌曲、京劇等融合在一起,既好聽又琅琅上口,讓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歲少年和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李勝素,用京劇的強調唱出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他們的聲音婉轉動聽,好似天籟之音。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祥,他的京劇唱得這麼好。而他從小卻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語世界中還能將漢語說得如此之好,實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到熱血沸騰的就是七十四歲的陳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別看這問老爺爺滿頭白髮,可他的聲音卻寶刀未老。媽媽聽了還覺得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呢。柯潔也進行了演唱《長相思。山一程》,他的聲音時而大氣豪邁,時而深情脈脈,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經典詠流傳》真是一個難得的好節目,我以後一定要繼續觀看。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3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第5期,節目包含了三段:第一段是霍尊傳唱《山居秋暝》,寫意國畫的舞臺背景與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演繹了山林的自然之美;第二段是關喆傳唱《望月懷遠》,利比亞撤僑故事打動了所有人,“祖國萬歲”成為共同心聲;第三段是黃綺珊傳唱《陋室銘》,文化的力量穿越古今,藝術的力量穿透熒屏,愛的力量橫貫人生。每一段都是經典,詠歎聲一片。

  唐代的劉禹錫寫下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統領全篇,以居處的“陋”寫出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首詩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湮滅,正是文化穿越古今的力量。

  黃綺珊在傳唱的《陋室銘》時,用她略顯沙啞又高亢純淨的嗓音演繹了《陋室銘》,尤其是音樂剛起就以高音為整首曲子奠定了“陋室不陋”的基調,音樂烘托了詩人的高尚氣節,正是藝術穿透熒屏的力量。

  嘉賓白茹雲把詩當作與病魔作鬥爭的利器,以一個普通農民女性愛詩、愛家、愛生命的情懷打動了鑑賞者,也打動了電視觀眾,文化和藝術都融進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歌頌,正是愛滋潤生命、孕育人類的力量。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4

  這些天,一檔名作《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在華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燒進了炎黃兒女心裡,同時,也讓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當我看到這檔節目時,我對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這些年,這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將文化情懷像不要錢似的肆意揮灑,甚至於有的節目打著文化傳承的旗號,卻只是為了商業價值。

  可這檔節目,好像還有些不同,不必說康震,王黎光這樣的學術專家,就說其中創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比如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一首勸學的詩賦,平日裡讀,不談別的,那枯燥的感覺就讓我對它敬而遠之了,可當我聽到它改編而成的歌曲後,卻一點這樣得想法也沒有了,明快的曲調讓我感到一絲新奇,這樣的方式實在別出心裁,當那無趣的詩句用音符串起來時,被架在五線譜上的時候,那種情緒的帶動是無與倫比的。毛不易與廖俊凱的《月下獨酌》霍尊的《山居秋暝》,這些我耳熟能詳的詩詞卻也演繹出了更深的層次,情緒的打動,讓詩詞中那些朦朧的東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現,如同在水墨畫中穿梭,一首聽完,甚至還想再聽一遍,就像飲酒一般流暢。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與王佩瑜的合作,電子合成聲與花腔女聲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見了新與舊的碰撞,迸發出更加絢麗與奇異的東西,正像任嘉倫所說的那樣“用這種新的方式來消化詩詞,可以讓我們在詩詞上學到更多。”

  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用新事物承載舊事物,這是當下最平常不過的事了,比如網購,網路學習,華陰老腔和搖滾合作等等,這樣那樣的例項告訴我們了新舊繼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東西承載著傳統,包括詩詞。可是這樣好麼?

  “對於古人來講,時間就是未來,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講,未來已來。”是的,我們生活在古人的未來中,學習著古人的東西,繼承著傳統精神,但漸漸地,大量年輕人不耐煩了,他們對傳統的,老套的東西厭倦了,它們更喜歡流行的,更有趣的東西。固然,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這也是未來的大潮流,是對傳統更好的繼承,那對於年輕人呢?一味讓流行與傳統結合,勢必會失去傳統中最具韻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簡單的水墨畫,不是一飲而盡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朧朧的雲霧氤氳在林間,和著鳥叫,空谷傳響的美妙意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理解詩時都不會相同,每個人學習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的節目,讓年輕人最低限度的愛上了傳統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達的。

  歷史,就是踩著前人的頭顱一點一點發展的,只是繼承而不能理解,和讀書不明意一樣可怕,別讓前人的頭顱白白的粉碎,更別讓未來的孩子們,回首這段歷史時,留下悔恨。

  對於我們來說,只是繼承就不是未來,在古人的神韻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才是未來。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5

  說實話,開啟電視搜尋這檔節目,是因為老師的要求,本沒有太大的期待,可當那清亮的聲音,傳進我的耳朵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澈嘹亮的歌聲伴著吉他聲緩緩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溫的午後,因燥熱而躁動的心,一下子寧靜了。只留下美麗的音符與詩詞的古韻在客廳裡微微盪漾,漾進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靈。

  當梁俊老師走上《經典詠流傳》舞臺的時候,他的光芒便被億萬觀眾所知。 梁俊老師,這個普通的山村教師,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知識與快樂,他想將詩融入歌曲,將經典與流行融為一體。但是他不會譜曲,他只能將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詩詞歌曲。曲譜很簡單,卻又那麼震撼人心!

  聽者他們的演唱,我彷彿看到,無數個黃昏,梁老師抱著一把木吉他,坐在破舊的教室裡,他的周圍坐著一群可愛的孩子們,他們一起在唱詩詞。孩子們的神情是那麼專注,那麼神往,彷彿這詩詞裡孕育了無數的力量……

  樸實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師,他們不就像這苔一樣嗎?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卻生命極強。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陽光給到環境和營養,才能綻放出美麗,而苔花總是生長在無人知曉的角落,沒有陽光的照耀,沒有充足的營養,那麼渺小,那麼不引人注目,無人鼓勵,更無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撓地生長著,以自信的姿態,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這綠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顏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顏色!

  300年前的詩,穿越而來譜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氣,梁俊老師和孩子們唱得是生命的勇氣。是啊,每一個生命如同花朵一樣,不分高低貴賤,都一樣有綻放的權利,只要花開,都一樣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相信,在今後的成長歲月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像苔花一樣,不懼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裡綻放。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6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第四期節目,節目的形式新穎別緻,內容豐富多彩。看後讓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曹軒賓的《別君嘆》令我眼前一亮。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人用短短的四句話,將送別友人的心境描寫的淋漓盡致,好友即將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讀來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低吟白雪逢陽春,送君別去無知音”,充滿了肝腸寸斷的離別情。優美的詞,動人的旋律,聽著聽著就潸然淚下。

  在語文課上,老師曾講過,離別詩是古人詩作的一大主題,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稱送別詩的“壓軸之作”,原先我的認識是膚淺的,經過這樣的演繹,我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軒賓陝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讓我體會到了離別之苦。作為一個陝西人,我第一次感覺到陝西方言的大氣磅礴,感悟到詩人的愁腸百結。我彷彿看到了詩人送別的場景,不捨、無奈、祝願,如此哀傷,如此動人,這種悽苦的感覺在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家珍老師用南宋古琴的演繹下更讓人愁腸百結,以歌和詩,給觀眾們帶來極具畫面感的想象和無限回味的餘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經典的魅力!立足當下,再造流行,我們的傳統文化,才會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7

  看完《經典詠流傳》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孫楊傳唱的經典詩詞《亭亭山上松》。 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做人當如松!

  東漢劉楨的《贈從弟》這首詩,我初一就背過了,如今聽著二十七歲的孫楊引吭高歌,才覺得品出了詩的滋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楨距離今天已經一千八百多年,他的“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之作。節目把這首詩選出來傳唱,尤其是讓孫楊來唱,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劃。因為,這首詩,似乎就是孫楊的寫照啊!

  仍記得2016年8月14日,里約奧運會游泳比賽進入到最後一天。中國人都期待著中國名將孫楊的佳音,然而,就在200米自由泳奪得冠軍後,孫楊突發感冒,導致身體狀態欠佳,在預賽中被淘汰。這樣,孫楊也失去了衛冕的機會,他以1金1銀的成績結束了里約奧的運會之旅。我想那時候的孫楊,已經夠難過了,可媒體不放過他,鋪天蓋地的評論向這個大小孩砸過來。 他如果沒有松柏一樣的毅力,如何挺得過來。作為中國男子游泳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世界游泳健將。哪怕身上一直都有傷痛折磨,但他依舊堅持訓練,盡職盡責地履行他對祖國的承諾,不言放棄!

  唱這首歌的孫楊,在經歷了人生的無數風雨後,看起來更成熟了,他以一個體育人的身份,唱出了生命的自強不息,其實,這種松柏精神,應該是中國人一脈傳承的文化基因,因為做人當如松的信念和追求,我們的歷史才得以傳承。所以我希望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讓古代先賢的情懷、智慧能在時代語境裡觀照當下,並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賦予今人以積極的思考和無窮的正能量!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8

  老師一直在想辦法給我們觀看《經典永流傳》這個節目,想讓我們感受一下那些熱愛我們祖國和熱愛祖國文化的人,是如何以歌曲的形式把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的。

  這天下午,老師好不容易弄好了,我們也終於可以看到了。這裡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一位白髮蒼蒼的74歲的老人,為我們唱的《青玉案·元夕》,他的歌聲將我們帶進了作者辛棄疾的內心世界,彷彿他隔著時間的洪流在與辛棄疾對話。那個老人非常熱愛著中國的詩詞,用了自己30多年的時間來研究詩詞,來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化。老人一曲完畢之後,朗誦了那首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他朗誦每一句,都是投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嘴唇在顫抖著,用最真摯的心體會,看完之後,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許多同學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我想,在這平靜祥和的世界裡,我們享受著很好的生活,可是我們卻沒有將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學精粹很好的學習,我感到深深的愧疚與不安。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知識不強大,拿什麼來捍衛我們偉大的國家?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擔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讓自己與詩為伴,與詞為友,將它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9

  今天學校組織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第四期節目,節目的形式新穎別緻,內容豐富多彩。看後讓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經典詠流傳》是繼《中國詩詞大會》後,央視的又一鉅製,將古詩詞與現代樂曲結合,聲圖並茂,的將詩詞的意境表達出來,讓我們在欣賞的同時,又一次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軒賓的《別君嘆》令我眼前一亮。這首詩採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用短短的四句話,將送別友人的心境描寫的,好友即將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讀來不禁使人潸然淚下。但在曹軒賓陝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讓我們體會到了離別之苦。“低吟白雪逢陽春,送君別去無知音”,充滿了肝腸寸斷的離別請,這種悽苦的感覺在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家珍老師用南宋古琴的演繹下更讓人愁腸百結。

  王迅、王恆屹父子兩人將一首耳熟能詳的《詠鵝》用歡快的曲調表達出來,稚嫩的童聲,惟妙惟肖的表演,瞬間感染了在場的觀眾。

  《經典詠流傳》讓我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被傳承的一定是經典的,而傳承者更是比較美的,每一位傳承人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呈現了一首首佳作,讓我們在觀賞節目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感謝編導和所有參與節目製作的人,他們用匠心精神鼓舞了我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做比較好的自己。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0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週日晚自習,周老師組織我們看了經典詠流傳這部片子。經典詠流傳將詩詞與歌詞、京劇等融合在一起,既好聽又朗朗上口,讓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歲少年和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李勝素,用京劇的強調唱出了《僕運算元·詠梅》這首詞。他的聲音婉轉好聽,好似天籟之音。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洋,他的京劇唱得這麼好。而他從小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語世界中,還能將漢語說得如此之好,實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感到熱血沸騰的就是七十四歲的陳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別看這位老爺爺滿頭白髮,可他的聲音卻寶刀未老。媽媽聽了還覺得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呢。柯潔也進行了演唱《長相思·山一程》,他的聲音時而大氣豪邁,時而深情脈脈,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經典詠流傳》真是一個難得的好節目,我以後一定繼續觀看。瞭解更多文化知識。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1

  現如今科技如此發達,電子產品鋪天蓋地的闖進我們的生活。閒暇時間總想逛逛淘寶,刷刷朋友圈,打打遊戲,熬夜追劇。直到看了《經典詠流傳》才讓我對詩詞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提起詩詞,多數人都會想起小學時我們在課堂上搖頭晃腦背誦的一首首古詩。可是,當時的我們也僅僅是將詩詞背下來而已,並沒有真正理解詩的意境。今天,當我們以現代文明的形式,用現代歌曲來演繹詩詞的意境,才讓我對詩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藝術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時間譜寫《新學堂歌》,孩子們天籟般的聲音在耳邊激盪迴旋,每一個字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如精靈般敲打著孩子們純淨的心靈,陪伴著孩子們成長。當現場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時,音樂響起的一瞬間,我的心靈也為之震顫,內心不由自主產生敬佩和感動。一個人用自己的力量讓人從內心體會到快樂,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們為她鼓掌,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龔琳娜和其愛人老羅也讓我心生敬意。一個土生土長的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憑著對編鐘的熱愛,去探索、去研究,即使這樣的研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功,但是,他們因為熱愛為音樂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們所有人為之讚歎!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2

  今年,央視大型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一經播出就好評如潮,被人們形容為傳統文化大餐,這檔吟唱古詩詞的節目“燃”遍朋友圈。

  就連教育部長也為這檔節目點了贊!

  陳部長說:“《經典詠流傳》,這個名字就很好,在中國古代,詠是朗誦和歌唱結合在一起,流傳就是傳承下去,要流行起來,這個詠又是雙關語,既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期盼,讓經典能夠永遠流傳,讓它在歌唱中、在朗誦中傳承下來。”

  的確,傳統文化本身就有無窮魅力,只要讀過書的人,都會感喟詩詞的魅力。而對學生而言,只差一個愛上的機緣。

  你聽,李白站在盛唐文化之巔,高聲歌詠《將進酒》,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不羈,千百年來就是一首絕唱,無數人感嘆於其魅力。如今,它被歌者“鳳凰傳奇”悉心演繹,更讓樂曲原創者中科院“搖滾博導”陳湧海,帶著我們一起,跨越1200年,與李白共品“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絕美境界;與李白痛飲“同銷萬古愁”,那激盪的旋律,配合歌者動情的演繹,加之詩詞本身之凝練,讓聽者無不動容,可謂“繞樑三日,不絕於耳”。

  你聽,“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唱出了一種不屈,唱出了一種精!清代詩人袁枚的《苔》並不知名,卻因著鄉村教師梁俊和貴州大山的孩子們天籟般地唱出,一夜爆紅,相關影片全網播放突破4000萬。聽著這首曲子,你會覺得生命之偉大與不易,你會感嘆,哪怕再微小的力量,努力了就不一樣,你會不自覺也想到自己,只要被太陽照射到,一切都是希望!一次吟唱,讓一首“孤獨了幾百年”的小詩,被世人牢記;一次吟唱,讓人們記得了山村最樸實的老師和孩子;一次吟唱,洗滌了每個人的靈魂,找到寧靜與原始的純真!春風陽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絲毫也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你聽,“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尚雯婕攜巾幗英雄木蘭款款而來。民族大鼓、嗩吶、古箏古琴再加上“小花木蘭們”河南豫劇的腔調,搖滾的編排方法,讓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碰撞。從來沒覺得一首流傳幾千年的詩詞,可以與現代音樂結合成這樣的腔調。尚雯婕獨特的嗓音,讓人剎那間在傳統想象中國樂的思維空間展現出了別樣的英雄範兒。聽著聽著,你彷彿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花木蘭”,她奔赴沙場時的果敢,她戰場上的巾幗不讓鬚眉,她榮歸故里後盡顯的少女的溫婉!一個東方女孩兒與東方女英雄的氣質在重新被演繹後渾然天成。

  《三字經》《鵲橋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連續幾個晚上,這些已成中國文化符號的經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繹。音樂裡流淌的豪放、曠達、婉約、深沉、悽美、憂傷——這些詩詞包含的諸般情感和思想,感動每一個多情的靈魂!我們在感嘆之餘也恍然:現代傳播並非國學天敵,反而能讓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讓更多人分享。

  其實,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從《詩經》伊始,經《楚辭》,歷漢樂府,至唐詩、宋詞、元曲,我國的詩、歌、音樂,從來都是纏綿相依的。豐富的音樂性,平仄的節奏,完美的寫意,幽深的情境,可謂絲絲入樂,如一朵朵梅花,傲然立於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管以怎樣的形態出現,都曾令人歎為觀止。而今音樂與詩詞酣然重逢,讓國人對古典詩詞有了更豐富、更親近的理解,使詩詞有了更動人、更喜悅的生命力!

  當網路罩住全球,當人們崇尚快餐文化,當西方文化炫目登場,人們曾經憂慮國學傳承之難,彷彿一觸即潰。而今,在眾多文化人、媒體人、文藝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精品節目的紛紛加持,讓我們再次領悟了經典的魅力,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傳承的希望,讓我們再次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歷史雖然遠走了五千年,但有些精髓的東西,我們,真的不能丟!假使,我們丟掉了孔孟之道,假使,我們忘記了李白杜甫,假使,我們拋棄了禮智信,那麼,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黃皮膚、黑頭髮,在多元的世界裡,我們靠什麼讓五千年屹立不倒的華夏文明繼續綿延?我們的下一代將從哪裡得到民族自信與民族魂的滋養?我們民族的偉大堅強與不屈又從哪裡傳承?

  《經典詠流傳》再一次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本身就有無窮魅力,我們應該用無限的可能去親近她,去理解她,去演繹她。真心盼望沉迷玩王者榮耀的孩子們,在哪個晚上也能穩住心神聽誦李白, 聽誦李清照,聽聽中華五千年的厚重,聽聽華夏文明的純真,那麼,傳統文化再次絢爛於中華大地,將不再是夢!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3

  在如今這個光鮮亮麗而浮躁的社會,許多電視娛樂節目如匆匆過客,製造一時的話題,全然不顧會給人們帶去怎樣的影響。相反,《經典詠流傳》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詩詞真正沉澱在人們心中。詩詞,如淡雅清香的茶,讓人久久回味。

  無需過多鋪墊介紹,從朗讀者鏗鏘有力的聲音開始,就讓人靜下心來。置身其中,拋開一切,細細品味、回憶、吟誦那些許久沒有觸碰過的詩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好似那黃州館裡五花馬,千金裘的黃幫老大;是那青黛色的牆,青黛色的瓦,木格欞雕花裡飛針走線的繡女,是那在水天一色,煙霧緲紗裡翹首等待伊人的姑娘,是那勾欄戲臺上眼神流轉,物我兩忘的藝人……節目將大眾認為平凡枯燥無味的詩詞改編成歌曲來演唱時,又給詩詞別添了一份情趣,一份活力。隨後嘉賓對詩詞的點評賞析又使詩詞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也能從中習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得到精彩人生感悟。

  節目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到貴州支教的梁老師。梁老師帶著從未出過村的稚嫩孩子們走上央視大舞臺,唱響了千百年來袁枚的一首孤寂小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群來自大山裡的孩子們,用最純真的聲音點燃了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世界是純白,塗滿夢的未來,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是其中的一句歌詞,聽到這一句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苔本是陰暗處最弱小,不起眼的植物,卻也有極大的勇氣,綻放出最奪目的色彩!

  綻放出奪目光彩的除了苔,還有咱們的梁俊老師。無論是他放棄城市裡的大好光景投身祖國的支教事業,極負責任的教孩子們識字、讀書、吟詩、唱歌,還是帶著孩子們坐上火車,走上語文課本中的北京,開啟尋夢之旅。這一切舉動都是尋常人做不到的,但他卻憑著對孩子們的愛和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也正是這份愛,讓梁俊老師這個默默無聞的山區教師身上,閃耀著最耀眼的光芒。

  看完《經典詠流傳》,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一些東西,多了一些使命感——傳承好詩詞文化,傳承好中華文化。我相信中華詩詞文化,將在我們青少年的傳播下,發揚光大,被世界所銘記。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篇14

  自《詩經》開始,詩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從不曾間斷過和離開過,只是人們是否去感知、去享受詩所帶來的那份精神上的滋養。《經典詠流傳》一書是央視推出的一檔將詩與音樂融合在一起,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年輕一代走向經典的一種引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稱為《詩》,漢代尊為經典,始稱《詩經》。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朝廟樂章及民歌三百一十一首,分為風、小雅、大雅、頌四體。《詩經》的句子不長,但情景交融。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的是徵人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又如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屬於漢樂府“相和歌辭”,是一首一人唱、多人和的歌,描繪了江南荷花的豐茂盛美,魚兒在蓮葉間嬉戲的情景,也暗示了採蓮人的歡樂,充滿了江南風情。由此可知,詩是詠出來的。

  自先秦的詩經到唐詩宋詞,為人們熟知又多能吟誦出來的詩句很多很多。比如:駱賓王的《詠鵝》中“曲頸向天歌”,賀知章的《詠柳》中“二月春風似剪刀”,孟浩然的《春曉》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王維的《鳥鳴澗》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多的文字卻將自然的事物或情景生動地描繪出來,讀著又朗朗上口,很難會記不住的。又如: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張志和的“斜風細雨不須歸”,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都好似是意境幽遠的山水畫。再如:描寫人與人之間情誼的詩,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和李白的“不及汪倫贈我情”。這些詩句是作者內心的一種折射,讀者在不同的心境下也會有不同的體會,這便是詩句的妙處,也因此一直流傳至今,在不同時代滋養著人們的精神、浸潤著人們的心靈。能夠與詩相伴,與經典同行實乃一件幸事。

  《經典詠流傳》一經推出就得到官方媒體的好評。《人民日報》評論到:立足於“再造當下的流行和未來的經典”的定位,意識到將文化性和音樂性合二為一,將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上升到全民參與的高度和美學引領的深度。使得每首詩詞與歌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迅速流傳開來。《光明日報》評論稱:在文化傳遞和音樂創新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高度,在滿屏喧囂浮躁的泛娛樂化包圍中脫穎而出,堅守自己的藝術品質和文化立場,將經典詩詞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讓人們重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經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因時代變遷而過時,會一直流傳下去。這本由節目而成的書籍,也必將成為讀者朋友們讀之詠之愛之的經典讀物。相信讀者朋友們會時時與詩相約,以詩相談,與經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