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奧斯卡大熱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奧斯卡大熱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奧斯卡大熱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獨特之處,正在於它不動聲色地表現出,面對生命中最深刻的痛楚時,其悲慟和創傷導致更多人可能會被凝固在一個基本生活的水平,自我封閉在情感的牢籠,他不一定會去自我毀滅,不一定去用毒品和性作為出口,他只是無力和世界互動,他所有的溫暖和愛已經被罪責和悔恨掏空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

  從聽說有這麼一片開始,就非常非常的期待,甚至於下載出來我還一直憋著熬著等澳洲上映,結果家門口的電影院根本不上其他院線排片又太差,忍無可忍還是在電腦上看了。

  它對得起我期待了那麼久和那麼高的期待,但是我對不起它因為這麼好的片子我居然看了下載。

  劇本太好太好了,本身這種生活片就是我非常喜歡的型別,恰巧導演用了我最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整個故事講得好極了,平靜隱忍又抓人。其實畫面不如我想象中的那麼漂亮,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是在電腦上看的,鏡頭一直很喜歡給遠景,印象中劇情片應該是喜歡給特寫的,另外還有配樂不是太好,雖然我真的很喜歡背景的提琴聲,但是有的地方使用得太突兀了,搶走了劇情想要表達的意境。不過這些小小的瑕疵都不影響故事本身的出色,這個出色,並不是說它製造了多少懸念出現了多少意外,我覺得普通觀眾其實都能基本上猜出劇情的走向,但是讓人感到愉快的地方在於,影片使用了一種讓觀看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方法,本身同情同理就是一項非凡的能力,既然它能夠帶給我某種與之相關聯某種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的感情,那麼這部影片本身也是非凡的。

  我喜歡這種型別的片子是因為它不代表某種觀念也不是高呼某種觀點,它的美好在於它所講的故事實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我們到最後都會明白,這其實就是生活。

  那些普通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實在是太讓人難過了,而影片的衝擊力正是來自於我之前所提到的感同身受,那樣的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人生就是有那麼多無法跨過去的坎兒,那些不堪回首的記憶是你永遠追悔莫及和無法和解的過去。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二:

  《海邊的曼徹斯特》其貌不揚,也沒有什麼噱頭。這個有點拗口的片名其實就是個美國小鎮的地名。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部影片在去年的聖丹尼斯電影節上首映,口碑甚高但是傳播度卻很一般。即便在有頒獎季前哨站之稱的多倫多電影節上,這部影片在輿論中的提及率,也遠遠不及更有話題性的《愛樂之城》和《月光男孩》,但它的高水準是無可否認的。

  它的故事是這樣的:由於哥哥喬(凱勒·錢德勒)的離世,李·錢德勒(凱西·阿弗萊克)成為他16歲的侄子帕特里克(盧卡斯·赫奇斯)的法定監護人,他不得不回到家鄉的小城市,他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

  是的,沒有更多你需要記住的角色名字了(再加上一個吧,飾演她前妻蘭迪的米歇爾·威廉姆斯)。

  簡單且生活氣息濃厚的故事梗概,更容易讓很多不明所以的觀眾望而卻步。很多人說到這部影片,都會加上一句“馬特·達蒙是這片子的製片人。”

  一部電影可能讓你笑,讓你哭,可能會讓你看到大開眼界的畫面,或者劇情跌宕起伏讓你驚訝,也可能演員的表演令你動容。這些其實都算不上是“好電影”的標準,可是一部“好電影”會包含以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會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在這137分鐘之後(是的,這個片長的確令人望而生畏),你會像是和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共度了一段時光,你慢慢了解他身上的故事,改變自己對他先入為主的看法,就像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認識了一個新朋友。

  這個角色和人物是如此的鮮活和豐滿,足以讓你相信,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可能就是那個美國麻省的海邊小城,那位李·錢德勒和他的侄子在生活著。你會好奇,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和那些偉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稱的傑作一樣(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比如《阿甘正傳》),《海邊的曼徹斯特》有著經典好萊塢電影的結構和特徵,與此同時,本片在劇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這部影片出類拔萃的原因。

  在這裡,再和你分享一個判斷好電影的標準:有多少劇情不是透過角色們的對白或者更粗暴的旁白、字幕來推進的?反過來說,也就是影片中的“潛臺詞”有多少?

  《海邊的曼徹斯特》敘事的方式,像是一部懸疑電影。你在看影片的前15分鐘時,會產生種種疑問:這個男人怎麼面癱成這樣?怎麼老拍這個水管工在剷雪?怎麼他自己親哥去世了他還能那麼冷靜?他還有良心嗎?為什麼別人說到他的時候都有異樣的表情?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對一個人進行先入為主的判斷,甚至帶有些惡意的猜測,和我們真實生活中的如出一轍。

  《海邊的曼徹斯特》另一個傑出的地方,是成為了那條生活的.漸近線。

  影片的敘事主線是李·錢德勒要處理哥哥的後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頭疼。暗線是他們倆之間的關係,一個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這段相處時期鬧出了許多矛盾和鬧劇(比如他要讓叔叔給自己睡姑娘打掩護)。他們倆之間雖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卻彼此深愛著對方,也成為電影的一抹亮色。

  生活總是比電影更加戲劇化的。大多數陳詞濫調的作品,只能用流於表面的情節和表情來“表演”。可是電影裡卡西·阿弗萊克和飾演自己前妻的米歇爾·威廉姆斯為數不多的幾場對手戲,都堪稱是影帝影后級別的發揮。這兩個令人心碎的角色把自己的悲傷和心中的真情隱藏得像是大洋中的冰山一樣,更加令人動容。

  說到這,你是不是又產生了疑問:他們因為什麼而分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影片埋設下的最大伏筆,也會讓你對於這個人物的看法產生完全的改觀。在影片的中段,這個答案揭曉之後,之前的縈繞在李·錢德勒身上的一個個謎團都隨之而解。就像生活裡,你和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知道了彼此心中藏得最深的秘密,自此成為了摯友——李·錢德勒這個人物,在這一刻從電影裡走進了你的心裡。

  每個人都一樣,心中淤積的情緒需要宣洩的出口。電影裡,直到影片的末段,李·錢德勒在一次酒吧打架之後,突然哭泣。那個時刻,你也會替他鬆一口氣:哭吧,哭吧,別再憋著了。一個時刻表現堅強的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願意放下偽裝,露出脆弱的那一面。角色和觀眾直接的關係,和故事發展一起遞進著。

  正因為如此,哪怕你知道了關於他的所有答案,哪怕你已經理解他現在的一切所作所為,可是當他說出全片最核心的那句臺詞:“對不起,我受不了(Sorry.I can’t beat it.)”的時候,你終於發現你永遠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

  這才是這部電影最讓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能打動我們的地方。

  每個人的喜怒傷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運將你擊倒的時候,無論選擇振作、放棄、遺忘、逃避、為別人而活著……選擇權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確要繼續,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這是故事最後給我們留下的伏筆。

  好電影就是這樣,說得有限,但是給你帶來的影響卻很深遠。我還記得我在看完之後的好幾天時間裡,都沉浸在整部影片之中,相信你也會是如此。

  當然,影片也不是完美無瑕。比如影片的配樂有些喧賓奪主,太過精明以至於容易讓人產生一些反感的情緒。對於結尾的處理手法,看法也會是見仁見智的。電影收尾在一個帶有些許暗示性的鏡頭,把影片的情緒陡然提升起來。不過這些都是導演的選擇,並不影響整部影片的出色水準。

  影片的亮點還有很多,很多細節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喬的溫暖和細膩,他雖然戲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豐滿。弟弟生無可戀,住進了地下室(電影開頭拍他天天剷雪的地方,就是那個房間唯一的窗子),哥哥來看他,二話不說,拖他去買了幾件傢俱:“這才有點家的感覺。”

  侄子帕特里克叛逆又可愛,其實內心也非常愛自己的叔叔——叔叔不讓他和他的小女朋友在家過夜,沒有什麼原因,就是不讓。他抱怨了兩句,然後乖乖讓小女友回家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當初本片是由馬特·達蒙自導自演,後來因為沒有時間才變成只當製片人。如今看看卡西·阿弗萊克在電影裡的大師級表演,讓你還有些慶幸馬特·達蒙太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