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中作文> 融 合_1200字

融 合

融 合_1200字

  自古以來,談及“書生”,就自然地讓人想起“意氣”,兩者似乎早已融合在了一起,且看毛主席一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中華意氣書生十萬有八,名動一時者浩如星漢,最令人折服的非李白莫敢當。公元742年,22歲的李白作罷《大鵬賦》後一舉沖天出蜀而去,不正是對書生與意氣相融合的最好詮釋麼?

  即使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李隆基在飄然若仙的詩天子李白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他一路高歌而去,“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仕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甚至到了垂暮之年,他尚能把九天銀河扯下人間,變成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他仗劍能“為君談笑靜胡沙”,執筆可“興酣落筆搖五嶽”,最後在當塗採石江上,撲向了那天水明月間。

  這不正是不羈的性格造就了這種的融合麼?

  而今,喜歡蘇東坡者甚眾,問何以故?他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威武雄壯,風馳電掣,粗狂豪邁,氣勢沉雄,是豪邁交闊的經典之作。然而僅憑這些,他不過是一位大詞客,使他能堪堪與李白相提並論的便是東坡身上所彰顯的書生的豁達。

  從“烏臺詩案”中死裡逃生的蘇軾來到黃州,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飢寒交迫,可他還在寂寞而痛苦地活著。在赤壁,清風明月中,洞簫如訴。看著黃州的那一彎江月,他徹悟人生,由此開始觀眼前滔滔無盡的東逝之水。人都說:“蘇軾比曹操、周瑜、諸葛亮更偉大。”他在遭貶謫,仕途不順的情況下,振作精神,後以兩篇《赤壁賦》,一首《懷古詞》,永遠地在中國文化的石碑上鐫刻上自己的名字。他那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注入了中國書生的血脈之中,一路傳承。

  中國書生的意氣也就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相融合了。

  書生們不被名利的韁索所羈絆,而杜甫就是其中一個。他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無人賞識,他沒有“國家不興詩家興”這樣的概念,更不曾想與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相提並論,但那些人早已灰飛煙滅,成一把黃土,餘蔓草荒煙,他們長滿青苔的名字大概只有在史冊中才能找到了。往日的炙手可熱、氣焰熏天,頂多只剩門前零落的'石人石馬冰寂了。這不知是讀書人的幸還是不興,在世時常與苦難作伴,而走後往往留名或名垂千世。

  中國書生的意氣在政治抱負下相融合。

  天狼曜,西風捲,北方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遼、金、西夏吞併了漢人的大半江山,南宋有愛國良知的文臣武將無不夙夜憂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他的愛國情懷是終其一生的。這種情感如湧浪飛花的河流,奔瀉貫通了他的生命。國破家亡的沉痛,如此壓在了他一介書生的肩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臨終之時,陸游吟出了這句千百年來傳唱的絕筆之作《示兒》,他對於恢復中原仍懷堅定信念和殷切期望。而對於最心愛的女子唐婉,他不得不放棄,國家與兒女情長,他自是選擇了國家。往事如煙,前塵如夢,只能盼來世與君同。

  書生的意氣也就在國仇家恨中自然地融合了。

  盧梭在《瓦爾登湖》中提到:“不管你的生命多少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生活,即使你在濟貧院裡,你還是擁有喜悅、開心、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到濟貧院的窗戶上,如同照到富人家的一樣耀眼奪目,門前那早春的積雪正在消融……”這豈不是和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同樣地隱於山水之間,不再追名逐利,拋棄一切世俗的東西。無論是廬山腳下抑或是瓦爾登湖畔,我想,每位讀書人心中都是有屬於他的一方天地的,這來源於他心中的意氣,來源於骨子中的意氣。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融合就不在稱之為融合,它來源於一個人本身所散發出的獨特氣質,無需說什麼。

  因此人們才會說:哪個書生非王侯。融合,融後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