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揚州高考零分作文:七里靴
沒有車,人依舊是人,但有了車,人就可以超越自己,小編收集了2017年揚州高考零分:七里靴,歡迎閱讀。
七里靴
車是一種交通工具,也即,它僅僅是人所利用的工具之一。荀子似乎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系統中,車大概只是一種代步的物事,安於為人所乘坐。
然而人對車的迷戀卻彷彿遠遠超出了它在價值體系中“應有”的地位。車成為人身份地位的代表,從18世紀杜巴利伯爵夫人華麗招搖的馬車,到今日報刊中全綵印刷的名車廣告,“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願坐在腳踏車後座上笑”的價值判斷,再到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未來世界的總統名謂——“福特(Ford)”,或許車在某時某地已經悄悄居於上風,而人類反成為車的暴政物件。
不過且不要急於擺出否定的態度,即使不追溯到黃帝撥開迷霧的指南車、法國大革命時期運輸哲學禁書的四輪貨運馬車(voiture),每年春運身處和諧號動車之上,感受千里江陵“半”日還的風馳電掣滋味時,我們難免會對車所給予的便利生出幾分感激之情。
車幾乎總是在前進的(倒車作為輔助手段,並非其主要功能)。西北的司機總愛說起長時間行車事蹟(“凌晨發車,到下午終於拐彎了”),以示他們的車是如何跨越了遙遠的.路途、用車輪丈量大地的。山區的司機則喜歡顯示他們對艱險路段的嫻熟掌控能力(“外地司機不敢開,我們天天開,容易得很!”),繼而讚歎起有了車和盤山路,就不必仰賴挑夫和馬隊的山上生活。這時節,車與人融為一體,彷彿手掌和方向盤之間生出了相連的血肉,鞋底與離合器由另一種人體關節操縱著。
車成了童話中的七里靴,穿上它就能一步七里,最終戰勝巨人。這似乎是現代生活中車人關係的一種隱喻:車是一種交通工具,然而又不僅如此。它是人類自身的延伸,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包括僅憑雙腳難以涉足的去處。它跨越緩慢行路時代的時空限制,推動貿易,運送醫藥品和生活必需品。在美國這樣的公路國度,汽車的自由行動催生出凱魯亞克《在路上》一類作品,行車就對應了年輕人一生的追尋與求索;而在中國,歷經多年的努力,列車終於能夠飛馳於藏區的“天路”,破開白雪與凍土。
沒有車,人依舊是人,但有了車,人就可以超越自己,不僅僅是囚於皮囊的弱小者,而是能夠打敗巨人的小個子英雄。車是人的手臂,人的腳掌,人的頭腦,幫助書寫出更大、更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