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 如何寫好高中議論文和散文

如何寫好高中議論文和散文

如何寫好高中議論文和散文

  對於高中生來說,議論文寫作較其它文體缺乏寫作,寫出來的議論文存在較多的弊病。其中最為典型的有下列三種錯誤:一是三要素不鮮明,下筆神侃,離題萬里,與中心論點南轅北轍;二是有論點,但論證只能圍繞論點轉圈圈,不能條分縷析,深入淺出,論證缺乏邏輯性;三是論點加論據,以敘代議,論據沒能起到論證的作用。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錯誤,我選擇高中生怎樣寫好議論文作為研究論題。在教學中我首先對學生進行寫作入格引導,先入格,然後逐步達到合格。寫議論文的確是個難點。他們儘管容易弄懂什麼是論點、論據、論證,但真正在寫作實際中,仍很難寫出一篇象樣的議論文來。

  一、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目的

  學生之所以寫不出高質量的議論文,就是因為他們接觸和寫作最多的是記敘和說明兩種文體,不明白議論文的寫作目的究竟是什麼。於是,我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反覆讓學生明白這一點:不管什麼議論文它始終是服務於生活的。不管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張,還是反駁某些錯誤看法和作法,都是針對實際問題而發。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為他人或社會所瞭解,並使之不得不信服和承認,從而發揮積極的影響。當然,在教學中還要對每一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所在作反覆的提示和強調,反覆將這種寫作目的的突出作用與他們的寫作實際相結合。這樣舉一反三,寫作議論文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二、幫助學生尋找寫作源泉,幫助學生建設資訊倉庫

  在明確了寫作目的之後,學生的又一難題是找不到寫的東西。即使老師出一個命題,他們仍然是空談幾句,無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我認為:就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言,不管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之中,值得議論的問題都很多,就叫他們重點議論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這就是很好的寫作源泉。第一,要生注意觀察和積累自己感受最直接、最深的寫作素材。其實,這個觀察與寫記敘文和說明文的觀察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對這個觀察所得重在議論罷了。不是重點觀察某件事的起始和經過情況,而是重點著眼於對它的看法,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主張上進行觀察。第二、為了幫助學生儘快找到寫作的源泉,老師要切實地作好引導,深入實際與學生共同尋找。然後將尋找所得,利用放學前後很短的時間,在黑板上公佈出來,啟發大家尋找,或幫助找不到寫作契機的同學指點迷津。如本期開學幾周以來,我和同學們共同選取了《中學生打工利弊談》、《淺談中學生上網》、《作業完不成加倍懲罰有沒有好處》、談男女生的交往》等議題,由於這些都是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水平。再在班上宣讀一些代表作,大家都覺得並不是找不到寫作內容,而是許許多多的議論話題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在自己的眼前。他們打開了自己生活的閘門和生產的窗戶,這些豐富的素材便源源不斷地流向筆端,他們再也不會說議論文找不到寫頭了。

  幫助學生建設資訊倉庫,以解除他們“無米之炊”的苦惱。秦牧說,寫文章“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直接材料的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材料的倉庫裝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種,寫作起來比較容易”。我們這裡所說的資訊倉庫,主要指前兩個倉庫,即直接材料的倉庫和間接材料的倉庫。有了資訊倉庫,寫起議論文提取材料如囊中取物,自然會順手得多。然而,建設資訊倉庫卻是一項看似平常實則非凡而艱鉅的工程,只有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積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我選擇了這麼幾種方法指導學生收集材料:在課內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資訊(含課本中可供寫作的材料);要求學生在課外積累寫作素材;並且堅持定時檢查,然後互相交流,發揮最大的資訊效應。課外的資訊固然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但作為一個人,他的接觸面總是有限的。如果教師能夠讓全班幾十個學生把各自採集到的資訊拿出來交流,那麼每個學生所獲得的資訊量無疑將大大增多。肖伯納曾經說過: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交流是獲得資訊的有效方法。全班幾十種“思想”互相交流,那每個人將擁有多少種“思想”啊!它無疑將大大加快了資訊倉庫的建設。為了激發學生建設資訊倉庫的興趣,可以把收集資訊跟議論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嚐到甜頭,從而更自覺地收集資訊。這裡捎帶提及一點,教會學生多角度地使用材料做論據,盡一材多用之妙,無形中會大大增加資訊倉庫的儲量,對開拓學生的思路也不無好處。

  三、指導寫作

  有了寫作素材,不等於就有了作文,這好比有了磚頭、水泥和鋼筋等建築材料,不等於有了房子。建築材料要變成房子,還要經過設計與加工。同樣,寫作素材要變成作文,還得進行提煉加工,恰當採用表達方式。記敘文是以形象生動的事實和感情來打動人、感染人,它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而議論文則是以議論為主,其中的記敘只是為了引出議論,使議論更有針對性,它是為議論服務的。議論文是透過議論表明作者的態度、看法、提示出道理來。所以除了採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外,更重要的就是論據要有力,論證要有方,要使三要素達到和諧統一,能被人接受。論據有力,就是說選用的論據,無論是事實還是理論,都要有強大的說服力,別人讀了你的文章,會從內心折服,舉雙手贊同你的觀點。論證有方,就是說證明論點的方法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要合情合理,能恰到好處地幫助論據證明論點。要做到論據有力,具體論證時,所選論據必須具有普遍意義,必須為大多數人所理解並樂於接受。還必須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地證明論點的實質。使用的論證方法必須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為大家所喜聞樂見。必須能將論據同論點緊密聯絡在一起,成為架在兩者之間的“橋樑”。

  但高中生的議論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論”式的套路上:開頭指出論點+中間羅列事例+結尾重複論點。老師們作了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如果在規範化的要求下,以漸進的序列訓練,就可以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激發學生“攀登”的慾望,可以“更上一層樓”了。這種訓練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議論文漸進的各層面的框架,其實卻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因為分析能力在議論文中是最見功底的能力。

  到高一下學期或高二上學期,應進一步要求建立起議論文的內部整體框架。前階段的“三段論”式文章,不管羅列的材料怎麼多,文章怎麼長,其實只有一個層次。現在則要求分二三個層次,即提煉二三個分論點來闡述或證明中心論點。

  要使學生懂得,作文不是頭腦裡固有的,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現實生活在頭腦中的反映。如老師說:“你們說學生的校服很好,為什麼好?”學生很快 會說:“一是色彩鮮豔,表現青年朝氣蓬勃的風貌;二是款式簡潔、寬鬆,適合青年好動的特點;三是質地牢 固,穿三年不會磨損。”那如果寫成議論文,“我們的校服好”就是中心論點,三點理由就是證明中心論點的分論點。這使學生懂得:提煉分論點並不神秘,是對現實生活分析的結果,證明性的議論文是一個以果(中心 論點)推因(分論點)的思維過程。

  但分論點畢竟是對生活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後抽象出來的,它用以揭示論據和中心論點的內在邏輯聯絡,是個需要正確使用概念、恰當運用判斷、合理進行推理的複雜的思維過程。

  作為高中生,宜化難為易,刪繁就簡。下面介紹一下議論文寫作中的論點分解與結構安排。

  (一)論點分解

  本論是議論文的主體,議論文的結構佈局主要是本論部分的結構安排。本論部分的結構安排,一種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論點,然後用幾個分論點(實際已作了中心論點的論據)依次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或闡述,下面對中心論點的分解方法作全面的介紹,以供同學們在具體的作文中,針對作文的特點選擇而用。

  1、 對論點修飾語作分析。如:

  論點:學生應在德、智、體在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A. 德育對學生非常重要,它關係到為哪個階級培養接班人的問題。

  B. 衡量學生將來有沒有為社會服務的本領的重要標誌是智育。

  C. 體育是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標誌。

  D. 德、智、體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2、分析提出論點的意義。

  論點: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叫好。

  A.“勝於藍”是學生努力的結果,標誌著他們的發奮取得了成績。

  B.“勝於藍”是老師的期望。教師不但希望學生有真才實學,更重要的還希望學生能打破前人(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學術,有所創新。

  C.“勝於藍”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要發展,時代要前進,就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強。

  3、按意義上由淺入深的順序對論點進行分析。

  論點:在困難面前不能退縮。

  A. 首先要承認困難。

  B. 其次是不怕困難。

  C. 再次是千方百計戰勝困難。

  (二)整體佈局

  文無定法,但有常規。中學生寫議論文,先要掌握基本常規,由一而始,舉一反三,然後再千變萬化。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

  ①材料(由頭)

  引論—→方法 ②過渡

  ③論點

  ①立(分論點)

  第一層→方法 ②擺(論據)

  ③講(道理)

  本論 ①立(分論點)

  第二層→方法 ②擺(論據)

  ③講(道理)

  ①總結上文

  結論-→方法

  ②發出號召 (說明:本論部分通常在兩至三個論證段,如果有第三個論證段,寫法同上。)

  又如高考議論文“雄鷹四步走”式:

  一立、引述點題(立意要新巧)。

  二析、論據分析(分析古今中外的理論或事實論據,論據要真實典型)。

  三聯、聯絡實際(聯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與事件及自身現實等)。

  四結、結論點題。 還如六步層進式論證結構。

  1,點:點明中心論點(字數約佔文章的1/10)

  2,正:正面舉例論述 。

  3,反:反面舉例論述(2,3字數約佔文章的2/10)。

  4,深:深入開掘 (字數約佔文章的3/10)。

  5,聯:聯絡現實 (字數約佔文章的3/10)。

  6,總:總收全文 (字數約佔文章的1/10)。

  (三)例項分析

  論點:學會寬容。 按“什麼是——為什麼——怎麼樣”,從三個層次對“學會寬容”進行設問。

  A. 寬容不是懦弱和退讓,是大度的表現。

  B1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B2寬容是去除嫉妒的良方。

  B3寬容既給別人以鼓勵,同時也使自己有所收穫(融洽了人際關係,你會較多地得到援助之手)。

  C1學會寬容,就是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C2學會寬容,需要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分析材料——嚴密論證 如果只會提煉分論點,不會對所引述的材料進行分析,很可能只從整篇文章的材料堆砌到文章各層次內的材料堆砌,還沒有揭示層次內材料與分論點的內在邏輯關係,因而也不能揭示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的內在關係。這就進而需要建立內部層段的框架,即對材料進行評析,嚴密論證。這是寫議論文要攻破的又一個難點。

  以上只是初學者在寫作前應起碼明確的幾點。其實,要真正寫好議論文,還必須加強寫作訓練,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常用記人散文寫作格式

  記寫人物的方法種種,而常用的不過如下五種:引聯式、轉情式、議證式、尋訪式、紀傳式。

  1.引聯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聯想回憶→睹物議人,總結全篇。如《一件珍貴的襯衫》就是這一式的典範篇目。使用這一套路的關鍵是聯想回憶的觸發物應找好,如:一張照片、一本、一封書信等,凡是一件記錄著被回憶者品格與某些特殊經歷的物品,均可作為引起聯想的`觸發物。

  其次是所回憶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某些品質,並且要與引起你產生聯想的觸發物相照應。切莫寫成觸發物是觸發物,主體部分人物的行為與觸發物無干。

  第三是結尾“睹物議人”,它的作用之一是總結全篇點出文旨;作用之二是與開頭照應。因此,從什麼地方聯想開去還應再回到什麼地方去。其思路圖實質上是一種倒敘的形式。只不過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轉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恨的產生→恨的淡化→愛的萌生→愛的發展→愛的深化。或者反過來:愛的產生→愛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發展→恨的深化。

  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為用這一式寫出的文章就是複雜的記敘。用這一式去落實大綱中有關複雜記敘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這一式又是記事、抒情、記人三種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寫“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師”,“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應手的。可以說,這一式不僅在記人套路中,甚至在整個記敘、抒情套路中都屬於當家套路。

  運用這一式應注意四點:①開始的貶抑應適度,為下文由恨轉愛留餘地,埋伏筆,不然下文就無法轉了。因此開始的恨一定是誤解,是偏見一類的東西。②要注意以後的每次感情變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結尾的褒揚升華要有方,楊朔是做了個夢,當別人都在做夢時,你就可以清醒地寫篇日記,沉思著凝望遠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題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個階段構成,初學習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補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據已佔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適當用虛構來補充。這一式,初、高中學生經過兩三次訓練就可以熟練掌握。掌握了這一式,學生作文的思路會有一個飛躍性的進步。

  3.議證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闡明中心→敘寫事實→總結照應。

  運用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筆調,表露你對所寫人物的總評價,點明文旨。第二步是從三個不同方面具體敘寫人物事蹟,落實文旨。第三部是總結全文的記敘,照應文章開頭,再一次抒情議論、昇華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式的設計,意在落實大綱中關於學會夾敘夾議的寫法的要求。

  4.尋訪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尋訪緣由→尋訪經過→尋訪結果→尋訪感想。

  本式是以尋訪為由頭,用尋訪經過去歌頌主人翁。這一式又可細分為定點尋訪和移步尋訪。如《驛路梨花》就是定點尋訪,尋訪的揚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尋訪的典型篇目是《獵戶》,本來要尋訪A——董昆,由此回憶起B——幼年記憶中的尚二叔,順路先訪百中老人,最後才去見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發出保衛家鄉、保衛豐收果實的感想。

  這一式的特點是多線索,在一主線之上,支線橫生。以此落實大綱中關於多線索記敘的要求。

  5.紀傳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簡介概況→重點記敘→今日概況或卒年,卒後有關情況→簡要評價。

  簡介的概況包括:姓名、生平、籍貫、家境、學業建樹等。重點的記敘是介紹其主要成就,一個成就一段。如果所記之人尚存,就寫其今日概況,如果所寫之人已故,就寫卒年情況與逝後有關情況,如影響等。最後是對其一生做簡要評價。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很多,如《柔石小傳》、《陳涉世家》、《張衡傳》等等。

  設計這一式,主要是為了實用,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記寫人物生平的情況,學會了這一式,對將來的實際工作很有意義。

  總之,記人的文章是常用體裁,要想打好基礎,必須明確地學會幾樣,然後才能談得上靈活運用。只要學會了這四樣,一般情況下,寫人的題目是不會難住你的。

  常用敘事散文寫作格式

  1.倒敘式。

  本式的特定含義不同於平常所說的倒敘,是專指以事開頭的倒敘,如《火刑》、《為了六十一個階段弟兄》都是以事開頭的,而《一件珍貴的襯衫》平常人們也稱倒敘,但它是以物開頭的。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強調兩點,一是從什麼地方開篇的,結尾仍要回到什麼地方;二是開篇之事要能帶動全篇。

  2.領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親歷一事→悟出哲理。

  劉白羽親歷長江三峽的航行之後,悟出了“人們只要從洶湧的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的道理。

  這一式應用率很高,凡生活學習中的事,動動腦筋,都很有悟頭。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為甲而去→因乙失甲→悵然若失→轉念領悟,所獲甚大。如寫買書,由於遇一兒童迷路而哭,同學硬拉他幫助兒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書卻沒買上,悵然而歸的途中,細細想來,今天確實有所得,從同學的行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難的道理,這是買不到的生活教科書啊!這一式往往可以別開生面的立出新意,開人眼界。

  使用這一式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決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棄本來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辦完再回到去辦甲事上,從甲事未辦成的失中尋得,應感情細膩而真實,自然合理。

  4.懸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設定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陳伊玲初試成績優異,才氣過人,而複試為什麼落差極大,前後判若兩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設定懸念,造成疑問。於是蘇林教授決定去探個究竟。一路所見,都是為突出陳伊玲的精神。這是探因的過程。原因找到了,原來她為救災,不顧自己明天就將考試的處境,寧肯失去個人的機遇,也不願置人民生死於不顧。疑問排除了,陳伊玲的品質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問題是開篇的懸念,一是懸念設定要自然,結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懸念要能帶動全篇。

  5.集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點是開頭有個引子,引出話頭,然後從幾個不同角度記寫幾件事,這幾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質,或反映開頭點明的文旨。

  這一式無論記事、記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記人可用來寫《我的×××》一類文章,記事可寫《×××市場行》一類文章,抒情可寫景物,如《××景物記》。

  6.對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個人行為幾個階段的對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 如《變色龍》。

  總的說來,記事套路多半也可用來記人,有的還可用來寫抒情散文。設計這些套路,意在指導學生入敘事之門,克服敘事的簡單化和單一化。既有利於參加各種考試,又有利於將來工作中的應用。

  常用抒情散文寫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以事抒情課本中多劃為記敘文範疇,因而只設計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兩式。

  1.參遊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參遊起因→參遊見聞

  本式的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典型篇目:《難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兩式特點)等等。

  使用本式,題旨有的在行文中顯出,如《難老泉》,有的在文末點明,如《雨中登泰山》。選用哪種形式,主要據個人行文的習慣而定了。

  使用本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2.靜賞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於心裡不寧靜而想起荷塘,經過小煤屑路進入荷塘,這是進入靜景的欣賞地點。接下來依次先賞月下荷塘,次觀塘上月色,再覽塘周樹影。這是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四周地賞景。賞景之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又由江南水鄉的採蓮,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遊荷塘,卻沒有當年採蓮的生氣。這是賞景的聯想,以加深寫景的含義。

  用這一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忽視了這三點,這篇文章就成為一張簡單的多鏡頭照片了。

  本式多用於寫靜景,故稱靜賞式。可用來寫山寫水,畫雨繪雲,草原樹林都可如法去寫。

  3.象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讚》、《茶花賦》等。其主要特徵是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左象徵之人;二是卒章顯志,篇末點旨。用白楊象徵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徵祖國新貌。

  4.情索式。

  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

  如朱自清的《春》,這一式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運用這一式的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這一式還可稱並列式,因為幾幅畫或幾個方面是平列關係。如《井岡翠竹》。

  5.懷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

  這一式實質上是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鄭振鐸的《海燕》應用這一式時應抓住它的主要特點,即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不至於無話可說,寥寥幾語就把話說完。

  運用這一式抒寫懷念家鄉、母校、親友之情均可。

  6.敘史式。

  這一式難度較大,只作為一般瞭解,其套路模式為: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

  《土地》和《內蒙訪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總的說來,抒情套路旨在教給學生在行文思路和結構櫃架上紮實的學會怎樣將感情寄託於景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