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1
我曾佩服過一代英雄劉備。他雖然不是最後成功的人,但他確實是最聰明的人。為求一賢士,他不顧兄弟勸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脫離曹操,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出他的聰明才智,為了讓趙雲留在自己身邊,他摔兒子以表自己對他的珍惜。劉備確確實實是一個聖明聰穎的君主,只可惜他沒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後代。
《三國演義》是一本神奇的書,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是活起來似的——他們的人物性格太過鮮明,也太過典型。或許《三國演義》所承載的,並不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與精髓。
我們生活中也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會有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聰慧,關羽的義氣,張飛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雞腸……但不管怎樣,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點也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哪一種元素都必不可少。
讀一本好書,不僅僅是要讀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儘自己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後的,那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你放下書本,閉上雙眼細細琢磨的時候,你就會驚異地發現,一個栩栩如生的社會,正誕生在你的眼前。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鉅著——《三國演義》。讀著這本書,“啃”著這些文字,就像是時光倒流,我彷彿又回到了那三國鼎立的世界。我彷彿看到“三英戰呂布”的精彩場面,又彷彿看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的那顆誠心。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最後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軍之亂,董卓攬大權,群雄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智慧和謀略,周瑜的心胸狹窄,關羽的義氣等等。可以說,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羅貫中將他們刻畫的栩栩如生,細細欣賞,讓讀者彷彿進入了書本之中。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慧永遠都會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這種例子舉不勝數。書中雖然把諸葛亮和龐統神化了,但卻不能改變歷史: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實卻安不了天下。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聽從謀士的計策,就不會被狡詐的曹操吊死在白門樓之上。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跟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斬呢?
讀了《三國演義》,談談國家,魏國,曾經威風一時;蜀國,曾經功成不居;吳國,曾經稱霸江東。這麼看來,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說曹操統治的魏國在三國裡是智謀最強的,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們倆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雖然他們都很有才能,但我認為都不如諸葛亮。吳國,一個佔據三江六群的國度,能算得上有謀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統領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敗。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而人們卻認為是對的。他以先帝遺命為由,幾次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個個都可以得以誅之嗎?諸葛亮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不出祁山,發展困難。先帝遺命,怎敢不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正如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實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3
在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在家讀了一本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讀完後,我不禁熱血沸騰,我想:《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好書。裡面的人物都是文韜武略、有勇有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曹操。曹操手下猛將如雲,有“徵孫將軍”張遼、“虎候”許褚、“勇冠三軍”龐德,還有郭嘉、賈詡、荀攸等世代忠良輔佐,地大物博,在官渡敗袁紹,用反間計大敗西涼軍,還甚愛文才、武將,深得民心,為天子除去了霸道的董卓,他戰爭數年,東征西討,成了一名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最後因頭風病常犯,頭痛欲裂,病死在許昌,享年六十三歲。
說起臥龍、鳳雛,那可是滿肚子的“墨水”。諸葛亮足智多謀,全心全意地幫助劉備建立大業,只可惜後主劉禪聽信饞言,總讓諸葛亮北伐不成功,把先帝劉備的囑咐忘得一乾二淨。龐德也是個曠世奇才,可是在討伐西川時,被黃公衡用亂箭連人帶馬射死於落鳳坡,劉備知道後痛哭不止。真是可惜呀!
我們現代人眼裡看中的是錢,腦子裡想的還是錢,比起古代人可差遠了。古代人還想著讓人民安居樂業,岳飛就曾經說過:“文官不貪財,武官不貪生,天下便太平。”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4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書中聊聊幾筆就把英雄的'非凡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透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使讀者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三國演義》一書不愧為名著!值得一讀啊!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第52回感悟5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_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建立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臺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