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

  《蘇東坡傳》裡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裡是些什麼?”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雲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麼能忍住自己的心裡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裡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於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麼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後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後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麼理由要後悔?好在後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後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於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後蘇東坡的倒黴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2

  在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我對於東坡先生的瞭解僅限於他的詩詞,他遭遇的烏臺詩案和他對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儘管瞭解不多,但並不妨礙蘇東坡在古代熠熠生輝的詩詞大家中,成為我心目中最喜歡,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多角度地瞭解這位在我認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際遇,就這樣,林語堂先生撰寫的《蘇東坡傳》在一次很偶然的經歷中進入了我的視線。

  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雨天。我沒有帶傘,猝不及防的暴雨讓很多像我一樣沒有帶傘的人躲進了附近的商業城。進去後我發現裡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實體書店,內心歡喜。想著既然暫時走不了,又不趕時間,索性就進去隨便看看。沒想到我和《蘇東坡傳》的緣分就這樣到來了。當時的我徑直走向它,看到書籍乾淨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驚喜。於是小心翼翼地捧起這本書,翻開它的目錄,就那麼隨便瀏覽了一個小片段,便欲罷不能了。

  書中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一句是蘇東坡對弟弟子由說的那番自我評價,可以說極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經歷了烏臺詩案,經歷了官場中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東坡先生,竟然還能輕鬆快意地說出這樣一番話,似乎所有苦難的經歷與己無關一般,不能不令人驚歎!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還能如此笑對人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這是一種怎樣豁達的心胸?我想,從開篇中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先生的評價就可找到答案。

  這就是第二句話。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閱遍世間人情冷暖,無論是順境逆境,他始終都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人們都說,一個人最不瞭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這話用在蘇東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適。

  每一次人生變故,對東坡先生來說,都會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詩詞的造詣不需多說,令人讚歎的是他在詩詞之外給人帶來的驚喜。被貶黃州,他發明出香飄千年的名菜——東坡肉;流放海南,又創制出流傳至今的“東坡笠”;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構築並修建了後來的“蘇堤”,後成為西湖十景之一……詩詞大家、美食家、時尚設計師、工程師,各種頭銜放在蘇東坡一人的身上,毫不誇張。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蘇東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真正含義。短短几個字,詞人就將自己的人生際遇像包餃子一樣,所有的花紅柳綠、風雨雷電包含在裡面,蘸點醬油,蘸點醋,笑著將一切吃下肚去。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別說人生數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氣。僅憑這一點來說,東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處在人生低谷的我,每當心緒煩亂,或者夜不能寐時,就會翻出這本書,細細品味其中的某些章節,頭腦中所有的雜音便都不存在了,猶如我第一次偶遇《蘇東坡傳》這本書那一天的情形一樣。任憑外面疾風驟雨,但手捧《蘇東坡傳》,整個世界都春暖花開,風和日麗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裡,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複製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麼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複製,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複製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專心研究怎麼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讀完後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蹟,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後人吧。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4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湧,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裡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5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6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小學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峰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於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一、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峰,取得巨大成就。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後,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註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三、蘇軾始終做到心繫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