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讀書筆記(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外讀書筆記(通用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外讀書筆記1
法布林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法布林刻苦鑽研,《昆蟲日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近了現代文明。
《昆蟲日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小公主薩拉·庫爾是一個駐印度的英國軍官的獨生女兒。她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是由父親一手把她養大的,當她七歲的時候,進了倫敦的女子學校讀書,由於她的父親擁有很多財產,所以被學校特別看重。
她很聰明,也很懂事,而且喜歡讀書,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少女,時常編故事講給朋友們聽;她有著風雅的氣質和一顆善良的心,喜歡幫助別人,所以全校的學生都很喜愛、尊敬她。但是,當父親的事業失敗,又不幸去世以後,薩拉便開始過著悲傷難堪的生活,可是,當薩拉透過不懈地努力後,夢幻般的奇蹟卻又發生在了薩拉的身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又重新恢復了自己高貴的身份,又再次受到了周圍的人的喜愛與歡迎。故事的主人公年僅十歲,卻能坦然面對接踵而來的困難。讀完故事之後,我想,如果我是故事裡的主人公,那我該怎麼辦呢?所以,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決定向故事裡的主人公學習,同時,她也喚起了我心裡的那顆堅強的心,去面對一切困難。生活,是一所充滿智慧的學校,大海教你心胸寬大,螞蟻教你勤奮團結,樹木教你腳踏實地,太陽教你關注世界……你要從中學會自立、勇敢、寬容、進取……你要從中學會真假、是非、善惡、美醜。
課外讀書筆記2
最近,我看了一本《一百條裙子》,它深深地感動了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旺達、瑪蒂莎、佩琪。
旺達在十三班裡學習很差,每天都穿著一條褪了色的藍裙子和一雙舊皮鞋,還總沾著泥,班上最漂亮的佩琪和她的朋友都嘲笑、捉弄她。直到有一天,她說我有一百條裙子,都是各式各樣的,還有六十雙漂亮皮鞋,女生們聽了更加捉弄、嘲笑她了。
旺達終於受不了而轉學了,她給十三班的女生們留下了一百條漂亮的裙子。瑪蒂莎、佩琪後悔以前那麼捉弄、嘲笑她了,決定把她找回,並向她道歉,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她了。
我們要知道,不管在社會上,還是在學校裡,都有窮人和富人。我覺得富人不應該以為自己有錢而嘲笑別人,窮人不應該以為自己沒錢就可以自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人要有同情心,在別人危難時,應該主動幫別人一把,而不是落井下石。
課外讀書筆記3
我們從小就應該學會“堅持不懈”這種精神。當我看了一本書後,深深地感受到了“堅持不懈”的重要。這本書就是——《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講了: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84天沒捕到魚了。一天,他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它實在是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累倒,聖地亞哥殺死了大馬林魚,把它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他一再遇到鯊魚的襲擊,於是老人便開始搏鬥。但在回港時,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讀了這本書,老人說的一句名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襯托出了老漁夫的勇敢意志。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並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們再回想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海明威吧!他筆下的聖地亞哥是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他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不僅如此,他還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
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不禁有感:雖然老漁夫已經捕到了一些魚,城南舊事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有著更遠大的目標。想想我們呢?平時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沒有奮鬥的的目標,這怎麼會成功呢?
課外讀書筆記4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獨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超過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老漁夫與大魚周旋了好幾天,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為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這是多麼令人恐懼,可老漁夫都不放棄。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加遠的地方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讚賞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小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更大的目標前進。我們應該像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美好、更偉大的目標。
當我再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我更加欽佩老人那堅持不懈、毫不懼怕的精神,雖然對手比自己強大好幾倍,但老人卻沒有退縮,而是迎面而上,正是這種精神,才讓老漁夫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課外讀書筆記5
人們說讀書的好處,是因為書籍能帶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讓你體驗到多種你不曾經歷的人生。所以,我對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一書特別有期待。除了因為他本來就是優秀的成功人士及作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什麼人能親身和死亡那麼接近。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人在瀕死邊緣究竟在想些什麼在做些什麼?在與死亡擦肩而過後,又最想彌補什麼?重新怎樣生活?
所謂向死而生,即是真正明白生與死的關係,能勇敢直面死亡,更積極地生活。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生死看透生死呢?
中國人的教育裡似乎很避諱講生死。可能和文化相關。從小隻要提到死亡,都會被訓斥。也一直被教育講吉利話,說起來是不是因為國人太善良同時也沒有那麼堅強,不願意面對挫折或者是不好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千百年文化傳承,大家都知道死亡是遲早得面對的部分。所以不如及時行樂,等到不得不面對時再說?
以上問題似乎無解。但我小時候,確實很怕思考死亡,甚至連病痛也不願意面對。年少的時候被保護的很好,父母去醫院探望都不帶上我們。可能真的就想讓孩子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成長吧。試想了下,以後我有孩子,應該也會這麼做。
課外讀書筆記6
《華夏美學》關於歷史的文化的書籍。還是第一次這樣去閱讀這樣一本經典的關於我國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之前有看到同學抱著滿滿是字的國學類的書籍還是很欽佩他們的耐心。這次讀一讀,還是終於領會到了一點我國家華夏思想文化的特點以及發展脈絡。我有點喜歡國學。但是,也沒有多少時間去通讀或去研究,總是粗略的讀一讀,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學後的思想,只是單純的喜歡,也不是很瞭解內涵,不知如何領略。作者從審美角度來分析,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華夏文化在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社會和大自然的道理。我一開始是懷著好奇和不瞭解去看這本書,一方面我認為中國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較和客觀性,並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時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觀意識較強。
另一方面,中國歷史的封建制度很長,歷史很長,沒有西方的各種教對權利的制約作用,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的發展往往有消極避世的特點。剛開始閱讀時,作者在介紹禮樂文化時,往往把結果當過程來說明,我個人覺得還好有點體會了。後來到在孔孟還有對統治階級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以後,到後來莊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權利流放,似乎印證了中國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個人的心靈解脫與廣大人民的脫節。後來隨著作者的進一步的敘述,特別是講當禪被中國文人消化後在思想文化上的發展改變,開始又體會到在儒家文化逐漸融合莊、屈、玄、禪之後,華夏文化思想上是那麼的美。當歷史進入明朝時,華夏文化開始進入近代,更加註重對個人慾望或者是個人感情的合理辯護。
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據在於禮樂傳統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範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內容,早已蘊含在傳統根源裡。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係,成為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作者依次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人道、莊子的逍遙和禪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至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是以情感為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是為審美的形而上學。花了很久才讀完,這確實是一本既要踏下心來,還要細細品味的書籍。
課外讀書筆記7
《罪與罰》這本書已經在書櫥裡擺放了兩年多,這次最後能夠在寒假裡去細細地品味它了。
書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個俄國貴族家庭,是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充滿傳奇,28歲時因參與農奴解放運動而獲刑,出獄後重返文壇繼續寫作,被人們公認為是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駕齊驅的俄國文學巨匠。
每次讀完一部小說,心裡都會百感交集,這部小說也一樣,結局很好,一個人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卻深深的被小說中的人物震撼。小說描述了貧困交迫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的利貸的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認為是伸張正義。然而良心的譴責,使其飽受心靈煎熬,最終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忙下,投案自首。小說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僅僅佔了全書一小部分,但“罰”卻貫穿整個文章的中心,這不僅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還有的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上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認識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錯誤,併為之深刻地懺悔、自責。這本優秀的世界名著還包含了很多東西有待我們去理解,或許等以後我再去讀它時,又會有一番見解吧!
課外讀書筆記8
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魯賓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捲上了沙灘。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後,他憑藉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英勇卓絕的鬥爭。他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槍和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過起了荒涼的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不僅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傢俱,還有牧場、種植園,甚至還養了寵物。在如此艱難的狀況下,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這完全是他憑藉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創造的奇蹟。
魯賓遜是一個善於幫忙別人的人,他從一幫食人族手中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星期五”。從那以後,“星期五”就成為他忠實的夥伴和僕人。魯賓遜還教他學會了說英語。不久,他又從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幾個俘虜,和他們一齊勞動,共同生活。之後,一艘英國船隻經過荒島,魯賓遜幫忙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乘船離開荒島,回到英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魯賓遜從落難荒島到回到英國,這段時間竟長達二十多年。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應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應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持續一種用心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應對和挑戰厄運。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
課外讀書筆記9
《愛的教育》的作者為義大利的亞米契斯,本文寫作特點為:採用日記的形式敘述可本文。
本文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能夠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持續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向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就應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能夠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課外讀書筆記10
德富蘆花是日本著名作家,小說和散文都寫得非常出色。這篇《晚秋佳日》是他散文中的精品之一。
讀日本作家的寫景散文會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感覺,從吉田兼好、松尾芭蕉到永井荷風、德富蘆花、東山魁夷、川端康成,味道都有些近似。這與日本的文化與審美有關。川端康成寫過一篇《我在美麗的日本》,非常有名,欣賞日本文學不能不讀這篇文章它對我們瞭解日本的審美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日本審美文化中有一個說法,稱“物之哀”。哀是遠古時代的日本人在追求神、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真實”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人們對賴以生存的自然萬物、對帶給人類光明和溫暖的太陽神的歌頌中產生的。隨著人類意識的進一步完善,感情日漸豐富,並且生活在四季分明、周圍花草樹木隨季節更替而不斷榮枯變換的自然環境中,日本人逐漸養成了纖細、敏感、易感傷的性格,這種性格使“哀”由原來單純的感動向憐憫、同情的方向演變,到平安時代逐漸成熟昇華,形成“物之哀”這一新的審美理念。
從“哀”向“物哀”的演化,紫氏部的《源氏物語》起了關鍵作用,在《源氏物語》中,紫氏部將人類對於外界簡單的感嘆發展為複雜的感動過程,從而深化了主體感情,將“哀”擴充套件到讚賞、同情、憐憫、悲傷等含義。讀日本作家的寫景散文,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自然的愛與憐憫,有種疼痛與哀愁,這就是典型的物之哀。《晚秋佳日》也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晚秋佳日》的寫景非常細膩,川端康成說日本作家寫景就像繪畫一樣,是有道理的。有人就說德富蘆花就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只不過他用的是文字。題目點明瞭時間和物件,季節是晚秋,寫的是太陽。作品的結構非常隨意,這是德富蘆花寫作的特點,短小,率性,如同現在的小隨筆。本文分兩大部分,但並不是刻意為之,作者先寫了朝陽,後寫了落日,自然形成了文章的結構。所以,欣賞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反覆品味它是如何寫陽光的,注意作家的觀察之細,如何用文字來描繪光線明暗與色彩的變化。
作者從早晨寫起,月亮還在天上,“殘月的微光灑在沙灘上”,而朝霞已經顯現,所以,“空中泛出微微的紫色”,而山邊還是“昏暗”的,山體帶著“薄藍色”,近處、低處都是“悽清的冷色”。但是天空有“紅霞”,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光與影也在慢慢地變化。作者寫朝陽,但不是直接寫,不是寫東方,他寫山,寫西天的山,寫霞光在雪山上的變幻。先是照在山頭的“一點紅色”,然後“逐漸清澄,逐漸明亮,最終暴出了淺紅的光芒。”“富士到底出現在緋紅的光彩裡了”,這紅霞迅速擴散,山與天空全在紅裡,連河水都像“流淌著滿河的胭脂”,最後,“近處是清冷的暗灰,遠處是一派金黃”。
寫完了朝陽,再寫落日。寫落日是直接寫,寫朝陽是要表現朝霞如何一步步變得明亮,如何一步步擴充套件,覆蓋,以及這一過程中色彩的變化,而寫落日正好相反,是寫落日如何一步步下沉,光線如何一步步收縮,以及這一過程中色彩的變化。作者去看落日的時候,太陽雖然已經開始下沉,但光線還是很強烈的,“白光燦爛,目不能視”,照在物體上,“泛著金色”。隨著太陽不斷沉落,陰影越來越長,越來越大,群山開始“沉浸在蒼茫的紫靄裡”,迎著夕陽,光線一開始還刺眼的,“四周迸射出銀白的光輪”“金色的天空騰起一個歷歷可見的圓圓的黃球”然而不久,山的“紫色”變濃了。最後,太陽下山了,剩下的是餘暉,山也由紫色變成藍色,天邊則由金黃變為硃紅,再變為焦褐色,“變得縹碧,變得降紫。”
作者在描寫這一切時都是帶著情感的,我們在欣賞這篇散文時要注意那些表達情感與作者主體感受的語句。比如“曉風冷冷,拂面而來”,比如“剛才在夕陽的照射下,欣欣向榮的家家戶戶的西南面,如今忽地變得冷悽悽的,彷彿使人感到,乾坤的生命就要完結了。不是嗎,光明就是等一會啊!”再比如文章的最後一小節:“殘曛燭天,暮空照水。站在秀麗的黃昏下,感到自然界真是一片清閒,美不勝收。”作品不僅是在寫景,同時也在寫自己的生活以及對自然的感悟。
從作品來看,作者選擇了一種獨處的生活,獨自一人面對大自然,安靜、幽閒,獨往獨來,即使寫到其他人的活動或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動也是同樣的,比如“幾戶人家的大門仍然關著”“趕馬人坐在馬車上,合著嘎嘎的馬蹄聲,哼著小調,那裂冰似的聲音震盪著早晨的空氣。”“一隻鳶鳥從鳴鶴岬飛來,掠過富士山腰,吧噠吧噠拍擊著羽翼,迅速地飛走了。”“一個農民站在落霞閃耀的河裡洗木桶。前面沙洲有個拾貝的小孩子,黑黝黝的身影映在水中。”這些情感的語句和場景的描寫調子是一樣的,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帶有非常典型的日本傳統文化色彩,是“物之哀”式的讚美、憐惜、同情,同時又流露出與之密切相關的空寂、枯淡,一種迴歸自然,遠離塵世的思想,並且表露出淡淡的禪意。所謂禪本來是佛教中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因為一種機緣悟得事物的本真,後來演變為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如提倡的“靜慮”、“心住一境”、“身心脫落”、“平常心”等等,對事物的感悟則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晚秋佳日》如同王維的山水詩一樣,在一種幽靜中與自然對話,這種對話是無言的,呈現出一派天趣與智慧,像“殘曛燭天,暮空照水”就如同禪宗的謁語一樣。
課外讀書筆記11
《國王的演講》乍看之下這彷彿是一個勵志故事,當然,這麼認為也沒有任何的問題,一個患有語言障礙的王室公爵在皇室、國家的緊迫情勢之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積極去改變,最終逃出了缺陷的陰影,而終於讓那些質疑、擔憂、譏諷等等的公眾輿論煙消雲散,最終也不失為一個偉大的國王。
這個故事的勵志意義另一部分也因另一個人物的所為所對比昇華:George的兄弟Edward,本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皇室公爵,王位的理所應當的繼承人,卻因人生際遇和風流個性,逐漸的放棄了對王位的追逐,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天賦如果不為後天善用,也會逐漸被磨滅,被荒廢;而對於George來說,一個對於王位繼承者來說相當有阻礙的缺陷,如果有心去改變、不停的嘗試,最終也會得到糾正,獲得真正的自信。
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為了講述偉大王與民、醫與患無差別友情的故事,語言治療師洛格和王室繼承人George齊心戰勝“頑疾”,兩個人一同為對自己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而奮鬥。當然,這個“頑疾”不同於表面上那樣簡單,僅僅是“口吃”或者“發音”,或是“說話是否流利”的問題。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而在王儲之中的理想繼任者卻沉迷風流韻事不思大體(其實對於這一點就我個人而言是否要對Edward抱否定批評態度,還是要持保留意見),而對於當時社會和國際情勢動盪的情況下,一個強有力的國王,一個英明的統帥,一舉一動都為人們所關注,人民希望得到希望和自信,希望看到一個能給他們安全感的王。因此George的“頑疾”,反而顯得那麼的引人注目,因為對於國王和重大場合而言,一場有力、有自信的完美的演講,對於王室、國民和公眾來說,都是必不可少需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George是個平常的人,或許他有口吃,或許他的發音有問題,這都沒什麼,他可以選擇成為作家、賣筆桿子,他可以選擇出賣體力來維持生計,他可以儘量避開交際、閉門閉戶,這都是沒什麼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和別人也許都不會覺得這是多麼有問題的一件事。然而他卻成為一個有語言缺陷的王室繼承人、國王,一個小問題也許就成為了大困難,就像Edward一樣,一個花花公子其實沒什麼,但是因為出身背景和責任,就顯得有些失大體、不成器之感,其實都是位置造就的,因為人並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
講到這裡,我想,很多人也許都在羨慕另一種生活,其實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座圍城,除非你可以擁有每一座城門的鑰匙而可以自由進入,否則,並不要輕易羨慕或者盲目追尋另外的生活,除非你已經想得透徹,或者是你個永不思悔的人。
課外讀書筆記12
媽媽給我買了本書,題目是《愛的教育》,我用3天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
這本書是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資料是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裡面有許多小夥伴,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安利柯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很開心,並從歡樂中得到了教育。
書中的小人物我都很喜歡,比如仗義善良的卡隆、品學兼優的代洛西、堅強勤奮的斯代第、滑稽的小石匠、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卡羅非和有著非凡毅力與感人孝心的小鐵匠玻萊克西……寫的都是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教育我們要永遠有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我十分喜歡那篇《新教師》,尤其是新教師說的那段話:“我愛你們,期望你們也喜歡我!我不願意責備和懲罰你們當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們會讓我感到欣慰,我會因為有你們這些學生而驕傲!”我期望自我也能遇上像書中那樣有愛心的教師,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我沉浸在愛的海洋中。愛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只要你願意付出,得到的就是驚人的收穫。
課外讀書筆記13
讀書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記得八歲那年,我看見我的小狗小花見了我就搖尾巴,於是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狗為什麼見了熟人就搖尾巴?”帶著這個問題,我找到了“書”老師,翻開《十萬個為什麼之動物版》。在書中我找到了我期待已久的答案:狗也是有感情的,家狗與人處熟了,見到熟人就會很興奮,搖尾巴就是它們表達高興的一種方式。瞧,生活中不懂的問題,在書中就能解決,從而見得,多讀課外書好處也有很多。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得多看課外書。
有人也會說:“課外書誰不會讀?”當然,只要認識字就會讀,但怎樣讀好書可是大有講究的。我認為讀書,首先是帶著新鮮感去讀第一遍的。第一遍讀下來會積累出一些疑問,這時候再去讀第二遍,給心中的疑問做出解答。第三遍就要拿出筆和紙做讀書筆記了。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做讀書筆記時就要學會動筆墨要學會寫好詞佳句和心得體會,再經常去讀一讀,背一背,時間一長,你就能積累好多好詞妙句,這對提高你的寫作能力可幫助大了!第四遍就要仔細的讀,讀懂為止。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希望大家多讀課外書,做個有知識的人!
課外讀書筆記14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給我們展現的他心目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的筆墨極具中國山水詩畫的風采。他的筆尖時時流露著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落筆生花。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她“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但是,沈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裡;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雖然小說中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它之中蘊含的民風是樸實的。
碧溪岨的渡船老人——翠翠的祖父,實在可以算是一個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的鄉村人。每當有人渡河,他便極力迎上。有人把錢塞進他的手裡,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他不收渡客的錢,就是為了心安起見而收了,也把那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實在是一個樂善好施的純樸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翠翠,他更是頃進了一生的精力。從小,翠翠就由祖父一人帶大,翠翠大了,祖父又為翠翠的幸福奔波。他在小說中的一生似乎都是圍繞著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說的主角,她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翠翠十分的可愛,又有著小孩子的調皮:祖父在夜晚尋找翠翠時,她卻答覆:“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裡鯉魚吃去了。”實在可愛之極。長大後的翠翠喜歡看新娘子,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對儺送二老的喜愛卻緘口不開,只是羞紅著臉。她對儺送二老的愛是那麼的單純,那麼的感人。
天保、儺送兄弟和船總順順則是茶峒邊城中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人的榜樣和代表。他們與鄰居相互敬愛,他們在當地幫助“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裡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
讀到了純樸的民風,我在想,沈先生也許在嚮往著他筆下的這樣一種安定的生活。但是他為什麼給這樣一個童話般的故事加上那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呢?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20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也許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那麼,像沈先生想象的這樣的“邊城”我又從何找起呢?也許,只有我們心中嚮往的開闊地才是我們從文章中感受到的“邊城”。“邊城”只是人們嚮往的其中一種形式,真正的“邊城”築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只要我們有嚮往,我們就有自己的“邊城”。
課外讀書筆記15
早在學生時期就已拜讀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當時更多的是為了追求故事情節,看的比較粗糙。今年寒假我完整的看完了《三國演義》。它內容精彩;涉及人物多;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出自這篇鉅著;故事對後人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軍起兵造反。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豪傑走到了一起,桃園三結義後,他們決心做一番大的事業,重振漢室;曹操也在北方的起兵準備奪取天下;南方的孫權佔據一方領土也想統領天下。由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故事主要是圍繞魏、蜀、吳三國展開。
讀完《三國》後,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例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巧借東風、空城計、巧收姜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上方谷困司馬懿、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先輔佐劉備佔領了西川成立了蜀國,劉備死後,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他又輔佐劉禪和魏、吳對峙;他鞠躬盡瘁,凡是處罰20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審理,不絲毫怠慢,公平對待軍中所有士官,對待他們親如一家,由此蜀國的軍隊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戰鬥力強。到後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蓋等老將們都一一去世後,諸葛亮也操勞過度。但基於先帝託孤,蜀國國力下降,他便更加日夜操勞,發明了木牛流馬、連弩等先進武器,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在他第六次出祁山攻打魏國時,終因操勞過度而病逝。臨終前,他留下了一條計謀,如果魏軍追來,就把諸葛亮的雕像放在戰車上嚇走司馬懿。最後,蜀軍按計嚇退了司馬懿,安全撤回。
關羽也是一位讓我佩服的英雄豪傑,他忠義豪爽,英勇善戰。例如: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刮骨療傷、水淹七軍、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大戰黃忠。雖然曹操對他很好,很欣賞他,想收他為將軍,但他卻對劉備忠心無二,護著二位嫂嫂投奔劉備。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可以殺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曾對他的舊情,放走了曹操。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英雄豪傑讓人敬佩,如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心耿耿的趙子龍、富有獻身精神的黃蓋等。也有一些人物讓人嘆息,如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英年早逝,未能成就大業的孫堅、孫策等。
《三國演義》是一篇史學鉅著,記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故事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