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800字(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8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書筆記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裡,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聽我班主任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論語》讀書筆記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並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透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麼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麼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讚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於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餘,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聖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3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程序並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後兩節課是資訊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鬆的課了吧。資訊課上完後,《論語》閱讀課並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老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並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非常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於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麼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於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覺得汗顏,那麼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閒暇之餘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書筆記4
現代的社會里,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裡,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蘊含著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影片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裡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秘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秘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排放出來的。記者透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讀書筆記5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
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的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論語》讀書筆記6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