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1
近期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穫。這本書收錄的是肖川近年來創作的教育隨筆。讀著他所寫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肖川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現實生活中,機構的職能錯位卻有時發生。正如監獄可能成為一所學校一樣,學校也完全可能成為一所監獄。”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多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儘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幹這,不準幹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為了避免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後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製作什麼的,卻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於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員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嗎?
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為自己的解放者,並在倫理意義上成為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人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著豐富的專業營養。暢遊於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湧動。讀此書,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2
在讀完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後,著實給了我不少感受和啟發。
從肖川先生的書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那麼作為教育者,我們身上的擔子是重之又重。肖川先生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可見良好的教育在一個人成長中是多麼的重要。那麼如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呢?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覺得作為教師對學生付出無私的愛是必要的。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輕鬆自在的學習,並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為別人付出愛,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尊重每個孩子,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千差萬別。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不能“一視同仁”,要針對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謂要因材施教。尤其對班裡的後進生,我們更要積極地關注他們,瞭解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們。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容許孩子犯錯,在不斷地改正錯誤中進步。我們要學會寬容,肖川先生說:“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力量,它對於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寬容、真誠、信任與正直的品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價值。”後進生們他們犯錯的機率要比優生多得多,所以我們更要學會寬容他們。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有許多老師對待後進生的態度那可真是難以言說,一旦後進生犯錯,他們便會以一種不屑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甚至會惡語挖苦:“成績那麼差,還每天沒事找事,真討厭。”“你學習怎麼不積極呀?好事找不到你,壞事離不開你。”有的還加以拳打腳踢。試想,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得到怎樣的教育效果呢?不言而喻。面對學生的犯錯,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寬容、信任和理解,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相信自己,只有有了自信,他們才會在成長的道路上積極進取。
肖川先生告訴我們:“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作為教育者,讓我們帶著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讓孩子們成為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3
走進肖川,走進這本書,我又重新認識到,關心“人”的成長是教育的一種情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嗎?
一、關心學生的成長,從學生的角度處理教學。
教育是為了培養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僅僅關心學生的分數,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為教師用心的講了,就要生必須做到,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愛學生,首先要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興趣入手組織教學內容,並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個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對於學生的尊重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冷落學生、不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
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我們對於學生的自尊心,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他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一個沒有體驗到自尊感的學生,會在今後的社會中去尊重別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道義的責任,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處境不利的人群,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關注學生的成長,用理想去點燃理想。
在學校裡,學生的心靈在碰撞,作為教師我們如果能讓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和嚮往,並帶著這種幸福感去學習與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在深思,創造,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努力拼搏的過程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在面對社會上的壓力時,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體驗到生活趣味,而不會散失自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讀書筆記4
前幾年在第二屆東莞市名校長,名教師的培訓辦開學典禮上,我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的講座。他語言風趣、生動,不時贏得我們的掌聲,我們在享受他語言的樂趣中受益不少。
最近在書店裡無意中看到了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這是他歷時10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等等。在他的演繹下,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激發我們去實踐、完善和昇華。
閱讀完這本書後,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才,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
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使我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薰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