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精選11篇)
導語: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精選11篇),希望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著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裡,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裡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裡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2
在中國的古典小說裡,《儒林外史》是一部專門反映科舉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態的作品,以其尖銳的社會批判性和對制度造成的人性畸變的精準刻畫而成為中國流傳千古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
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僚階層的世襲狀況,使得廣大平民的向上流動成為可能。不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國的官員完全由知識分子構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階層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從隋唐到明清,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官員,幾乎都是科舉出身。然而應該看到,由於科舉考試名額的有限和內容的侷限性,它不僅使得中國的官員知識結構上存在嚴重缺陷,也使得中國讀書人在爭取好的名次時出現工具理性優先於價值理性的狀況,為其成為官員後的實用主義道德觀,甚至大肆貪腐,埋下了隱患。從明代就開始,理學和八股文形式在科舉中的廣泛應用,更使得這一制度成為國家推行統治階層意識形態,鉗制讀書人思想的一種有效工具。正是基於這些弊端,執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才會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時,被大清統治者廢除。
《儒林外史》與作者吳敬梓生平:
百度百科查出的吳敬梓生平如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由此可以看出,《儒林外史》當中的杜少卿,應該就是作者吳敬梓的化身與寫照。吳敬梓出身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這讓早年的吳敬梓既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又能擁有傲視官場、不為科舉所驅使的資本。而這樣的出身也使得吳敬梓對於科舉制度和皇權的態度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他大肆嘲弄那些死讀書、為區區功名利祿而奔忙的庸俗士人;另一方面,他又對具備真正儒家精神風範計程車人,包括這種精神背後的皇權,具有一種美好的期望與想象。《儒林外史》之所以會採取前三十回諷刺,後三十回勵志這種先抑後揚的寫作方式,顯然跟吳敬梓的家庭出身有著密切聯絡。吳敬梓反對的,僅僅八股取士這種僵化、機械化的選拔方式,而並非反對科舉制度本身,更是無意質疑皇權和整個中國傳統的統治秩序。
《儒林外史》的成書背景:
十八世紀初,封建皇權統治和科舉制度均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處在衰落和崩潰的前夜;
儒家道德倫理的雙元對立狀態越發嚴重,一方面是紙面上恪守道德倫理、追求內心修養的程朱理學,一方面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言行不一的唯目的論。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3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透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4
《儒林外史》是我國傑出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誇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建自己的關係網,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透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為刀,刻畫了一系列醜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髮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餘次仍然不中,終於他中舉了,卻又因為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瘋,醜態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餘,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願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展到巔峰,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繫了傳統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桎梏,變為扼殺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傳》裡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荼毒著文人的心靈,而現代的應試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這個星期的作文是《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著筆頭苦惱不已,上次我已經寫了媽媽送我去醫院,上上次我寫了下雨天時同桌和我一起撐傘,上上上次是成績不好老師鼓勵我,這回我該寫些什麼呢?“這個題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師也不出些別的,我直接上網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嘆氣,不語。“今天我們來上《古詩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試肯定會考的。”一聽見“背”我就煩了,乾巴巴的古詩意思更讓我無心聽下去。寫作文是為了考試,學古詩也是為了考試,那麼讀書又是為了什麼?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校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往往存在著弊端,而現在的中國教育界還處於轉型階段,一方面,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天性和潛力;另一方面,素質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學,教育界也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而在我看來,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爭吵,要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取長補短,讓“教改”的春風吹遍中國的每個角落,不讓“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以史為鑑,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5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汙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6
暑假讀書篇之四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見了一個腐敗的湯奉。張師陸是南海縣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說:“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麼活啊?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願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於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後對張師陸說:“,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
張師陸說道。湯奉聽了,連聲讚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於我們!”後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後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7
最近剛讀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偽。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他透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吳敬梓,他出生於清代,他從四十歲左右開始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了《儒林外史》,用這部小說表達了他對科舉制度舊理學的憎惡而當時一場農民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本小說有多個小故事組成而每個故事之間又有一些聯絡,其中較有名的有《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打秋風》等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有些情節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如:在《范進中舉》中周進有這樣一句話: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該用心研讀八股文章,學那些雜學有何用處?這段話中說應研讀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於明朝是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評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8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朝的吳敬梓寫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第一章寫的是王冕畫荷花。王冕的母親靠手工活賺錢,來供王冕上學。幾年靠這些手工錢遠遠不夠交學費。於是就到秦大爺家放牛,早上給錢買一點點心,中午在秦大爺家煮些醃魚臘肉,他總是捨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總是捨不得花,合攢一個月,他就掏空去買兩本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下看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識。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上坐著。轉眼間,一場大雨過後天空中黑雲邊上鑲著白雲,陽光透出來了,照的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的可愛。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非常美麗。古人說:“人在畫裡一點不錯,可惜沒有一點畫工,天下哪有學不會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筆畫了起來,以後王冕每攢一個月就去買紙和顏料。起初畫的不好,過了三四個月後,王冕畫的荷花形態逼真。後來他就靠畫荷花,幾年他不在給秦家放牛,而是賣畫,這讓母親十分歡喜。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要學習王冕孝敬母親,勇敢挑戰、吃苦好學的精神。幾百年後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有一些人忘記了這些雖然科技發達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要傳承古代人吃苦好學的精神,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9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爺爺寫的,吳敬梓爺爺是安徽全椒人。
這本書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裡面的人物都很吝嗇,小氣,所以大家讀起來肯定都皺著眉頭的吧!
其中,我最喜歡看《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生疾終正寢》這篇文章裡面的人物很生動。
文章主要講了,嚴貢生親弟嚴監生的大妻子王氏臥病不起,次妻趙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對趙氏說:"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個填房",趙氏聽了忙把嚴監生請來,把奶奶的話說了。
第二天嚴監生叫二位舅爺來說定了,並要趁王氏眼見讓他倆"同拜天地"。嚴監生積勞成疾,中秋以後,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一屋人,桌上點盞燈,嚴監生慢慢的把手從被子裡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沒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沒猜中,最後被趙氏猜中了,正因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火,不放心,恐費是不是費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
這就是一位吝嗇的嚴監生。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0
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透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為,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
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裡的情況,便答應下來。
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
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
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
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
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1
自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了科舉錄取的規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後,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徵牢獄,文昌象徵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後則是老天降下一夥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於是,有些人不滿於此規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湧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並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裡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裡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為什麼杜少卿讓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徵辟算什麼正道?”
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可以出頭,沒了舉業,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麼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後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科舉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麼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塗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麼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景江蘭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麼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時代的棟樑!
坐在書桌旁,開啟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雲,牢牢地貼在心間。《儒林外史》,真的給了我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