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談讀書作文彙總五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讀書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讀書作文 篇1
讀書,這古人傳下來的良好習慣,如今仍然被人們推崇。原因很簡單:不少人因讀書而受益,或大或小。那是因為他們熱愛讀書,最終書成就了他們。當然,若毫無方法地讀書,一定是行不通的。
讀書,在我看來,就應讀自己喜歡的。若隨波逐流,讀別人所說而自身並不喜歡的“好書”,猶如將美味佳餚拿出去餵了牲畜,既浪費了時間又褻瀆了他人眼中的“好書”。
若有讀書的方法,誠哉是好。遇到文筆精妙的篇章,宜多讀幾遍,記住情節,並懂得文章何處優美,為何優美。若有興趣,亦可仿寫一文。至於做筆記或續編故事等,便是個人之愛好,此處不應多提。
讀書更多是收穫知識與寫作技巧。遇見幾本好書,讀下來,就會使人的寫作手法甚至寫作風格為之改變。從書中積累的知識多了,再加上別出心裁的構思,寫出的文章必然流光溢彩。若所有人都不讀書,都用同一套寫作方式,文章就難免千篇一律,那麼文章又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普通人和大作家又有何不同呢?千百年來的習慣就要從此廢除嗎?可見,大家如果都不讀書,必有嚴重後果。
綜上所述,讀書這件事情不容小覷。所以,珍惜每本你讀過的好書,讀好每本你在讀的好書吧!
談讀書作文 篇2
我們為何天天在讀書,年年在讀書呢?開口說讀書,閉口談讀書,到底讀書有什麼意義呢?我想讀書至少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探求知識,一種是修養品德。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腦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每一樣事情都由自己去試驗或親自去看,或用自己腦力去想。讀書就可以幫助我們學到很多事情。無論古今中外,都有好多的知識經驗寫在這裡面,我們讀了書,不就替自己省腦力、省時間,幫助自己解決困難嗎?其次,書本記載許多忠臣義士取義的故事,或古聖先賢的金玉良言。我們看了這些故事,讀了這些良言,對修養品德有更大的幫助。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技巧的讀書,不是死記,死記不但被不好,還會讓頭腦整個爆炸,除了讀課內書,還要讀課外書,可以增廣見聞。
孫中山先生說:“有了學問,便有知識,有了知識,便有方法。”有了方法,小則可以獨善其身,大則可以兼善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隻要肯讀書就可以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了知識,就可以教導別人;有了許多知識,就可以橫遍天下。張群:“智慧如寶劍,必磨礪而刃鋒始利;求知如鍛鐵,必千錘百鍊,始成精鋼。”這句話的意思智慧就像一把刀,想要把刀變的很銳利,就要整天一直努力磨刀;求之需要鍛鍊,需要整天千錘百煉,到一定的時間,就會變成一位金剛不壞之身的戰士了。
所以讀書有許多益處,但是我們要懂得活讀書,不要死讀書。那就是求得知識要應用,修養品德要實踐。
談讀書作文 篇3
有些人讀書,買三四本,甚至七八本,一讀就是幾個月,但每個人的讀法不一樣,用古代學家韓愈的話說就是“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意思就是,如果是聰明、好學的人,讀書都會挑選對自己有益的,要點,精髓之處。而只做表面功夫,不懂怎樣讀書的人,首先做的則是在意它的玄機之處。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隻讀玄疑的地方,然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腦力去做這個事,絲毫不考慮其精髓之處。不能說這個人不懂書,只能說是不會怎樣讀書。
讀書是為了增長自己的見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淨化自己的心靈,從而得到精神和靈魂的雙重提升,但“鉤其玄”自然就失去了讀書的本意了。
身邊例如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有些同學平時學習很認真、很刻苦,但就是沒有收穫,看不出有什麼效果,從而導致了讀書的被動,不是他在讀書,反而成了書讀他,這樣,必定是沒有效果的。與之相反的,則是另一種人截然相反的,他們不光有了新的收穫,而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發揮了作用,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顯得更加有修養,更加有品味。這就是從精神上得到了更一步的提升。上述的這兩種人,其實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是讀書的方法不同,從而導致了現在這種差別。
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在對待讀書的這個問題上的想法也不同。其實,往往聰明的人,會讀書的人,只要求掌握文章的主旨,精神含義,沒有必要針對某一問題深究,抓住不放,自己鑽牛角尖,這樣,不但想得到的答案得不了,讀了一本書也沒什麼用處,何必吶?!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好的,但也不要一昧的這麼做,偶爾學習一下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也是可以的`。
談讀書作文 篇4
書如一泓清泉,洗淨因喧囂而浮躁的靈魂;書如一盞明燈,點亮因繁華而迷茫的道路;書如一片面包,填飽因空虛而飢餓的精神。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一本好書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僅僅是文化的積累,還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該捧起一本本前人留下的經典,用心品味,用心研讀。
兒時,我們沉浸在格林兄弟與安徒生建造的一個又一個童話世界。白雪公主的善良讓她收穫了王子真摯的愛情;皇帝的虛偽讓他光著身子走在大街上被小孩子嘲笑;醜小鴨在逆境中努力生活最終變成白天鵝……看似幼稚的童話故事卻在兒時給了我們明辨善惡是非的啟蒙。一本本童話,代表的是滿滿的童年,沒有為成績而憂愁,為生活而煩惱,僅僅住在那個小王國裡,閱讀著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著那種純粹的美好。
如今,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接觸的作者越來越多,給我最大影響的便是魯迅先生。這個在文壇上獨樹一幟的矮個子先生,卻在世人面前展現出高大威猛的形象。他拿筆桿子當槍使,總是準確無誤地射進敵人的本質;他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他以阿Q可笑的一生,批判了“精神勝利法”對人們的毒害。透過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一個以一己之力拯救民族的思想家的努力,也學會了清晰而理智地面對現實問題。每一次的閱讀,都覺得內心的喧鬧漸漸被書聲掩蓋,不懂的東西漸漸變得脈絡清楚。也許這就是“我讀書,我成長”。
以後,還有很多作品等我探索。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莫言的《生*疲勞》,屠格涅夫的《羅婷》……這些轟動世界的名家大作構造了一個個虛幻的精神世界。它們在等待,等待有人叩開文學的大門,潛下心來閱讀,享受遠離浮華人間的另一種境界。
從古到今,先人求知的精神激勵著世人,靜下心來,去尋覓一個個高尚的人,透過他們的世界感受知識與力量的完美結合,文化與民族的激烈碰撞。讓我們不妨放下手機與遊戲,離開酒吧與KTV,尋一處安靜的地方,捧著那些智慧的結晶,體會閱讀帶給我們的快樂!
談讀書作文 篇5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真正的好書是作者融入自己思想,內心與靈魂所著而成的,同時也是適合讀者本身的。那麼真正的讀書,便是與作者進行思想與靈魂上的交流與對話。如何做到真正地讀書呢?當看完《談讀書》便有了深刻體會。
《談讀書》中孟實先生從“為什麼讀書?”“什麼時候讀書?”“讀什麼書?”一直講到了“怎麼讀書?”。文中,孟實先生對於前3個問題,有些給出了詳細回答,有些提出了較為針對性的建議。例如:“為什麼讀書?”答案顯而易見:“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在“什麼時候讀書?”以及“讀什麼書?”作者舉傑本·富蘭克林及孫中山先生例子,舉自己調查英國公共圖書館例子,都進行了一一解答。卻唯獨在讀書方法這方面,沒有多說。其實,這作者所述最少的一部分,恰是最為重要的,讀書時若做到前3項卻不會讀書,最後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我們應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
文章最後一段作者說到最為關鍵的兩點:一、值得讀的書至少讀兩次,一次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次品讀書的內容;二、讀書時必須進行筆記。同時,作者也提到必須尋找到一個獨屬於自己的合適的讀書方法,這樣對自己的好處才更多。
生活中,有許多“成功人士”都有自己讀書的方法,例如:楊振寧教授的“滲透讀書法”,當我們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有意識地向鄰近知識領域延伸,逐漸地積累下去,我們的視野更開闊了,思路也活躍了。馬克思有針對性的閱讀則令他在這一方面的思考與見解不斷地加深。當不斷了解他人讀書方法及我在閱讀時不斷實踐與改正中,我發現了其實這些文豪與大思想家、科學家的方法對我都不合適。他們這些方法或許對我有引導作用,可因為自身與環境因素的不同,他們的方法並不能使有從書中獲取到最大的知識。
因此在結尾,作者說道:“你自己終究會找出自己的方法,別人決不能給你一個方單,使你可以依法炮製。”其實不單單是讀書,在學習、交友、生活、為人處事上亦是如此,適合他人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