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曹聚仁與魯迅的“懂得”
曹聚仁與魯迅曾有過這樣的對話:“為您寫傳我肯定不是最適當的人,因為我不姓許。”魯迅聽後哈哈大笑:“就憑你這句話,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兩人非同一般的關係。就是這位自稱“不是最適當的人”,於1956年在香港寫成並出版了《魯迅評傳》。
在民國曆史上,像曹聚仁與魯迅之間這樣互相“懂得”的人,還有很多。
1939年夏,19歲的汪曾祺懷揣著已讀了多遍的'《沈從文小說選》,順利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關於箇中緣由,他後來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好像命中註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從此以後,汪曾祺就在老師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上文壇,而後成為“京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他是最懂沈從文的人,在行軍過程中,只帶了沈從文的書,只想聽這個人說話。而沈從文在向文藝界推薦這位學生的作品時,也總是說:“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
豐子愷崇拜李叔同,兩人的師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而為了回報恩師對他的培育和引領,豐子愷用自己的畫筆、46年的時間和一段坎坷艱危的道路,實現了一個宏大的誓願,這就是直到現在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六集《護生畫集》。豐子愷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約,一個寫,一個畫,後來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個,繼續畫。
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將編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權授予學生蔣天樞。這被後輩學人視為他一生學問事業的“性命之託”。蔣天樞是懂得陳寅恪的人,他也值得這種信賴。1958年,他在其履歷表“主要社會關係”一欄中寫道:“陳寅恪,69歲,師生關係,無黨派……”這在當時來說,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文人之間的“懂得”是一種千古知己的情懷,是一種“斯世同懷視之”的默契,如清風之於明月,雖無形,卻自有一股清輝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種幸福,能懂得別人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