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歷史典故>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精選48則)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精選48則)

  在我們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的是那些典故呢?你們知道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精選48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篇1

  1 錢可通神

  唐朝宰相張延賞有一次過問一場冤獄,要有關獄吏十天內查明判決。第二天一早,他見案頭放著一份小貼子,上寫:“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緊。第三天,又見有小帖子,寫明“錢五萬貫”。他更加光火了。要求兩天內結案。第四天,又見小帖子,寫明“錢十萬貫”。這一下,他氣餒了,說道:“錢到十萬,已可通神,我還管得了嗎!”見唐張固《幽閒鼓吹》。後以“錢可通神》極言錢的誘惑力之大。

  2 騎豬

  唐朝武則天時,河內王武懿宗,率軍去趙州一帶打仗。懿宗聽說敵方有數千騎從北而來,便棄甲而逃,其實當時雙方相距還有七百里之遙。後來懿宗回師京都,置酒慶功。張元一在武則天面前寫詩嘲笑他,有“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之句。武則天問:“懿宗難道沒有馬嗎?為什麼要騎豬?”張元一說:“騎豬是是夾豕走也。”按:豕即豬,豕與屎同音,夾豕走,意思是來不及大便,夾著大便就逃走。見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後以騎豬指倉皇逃跑。

  3 鳥盡弓藏

  把鳥射完以後,弓就用不著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懷疑韓信謀反,把他抓起來。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應該死了。”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越王勾踐世家》也載有范蠡的話:“飛鳥盡,良弓藏。”後以“鳥盡弓藏”為事後拋棄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風誤點

  三國時,曹不興給孫權畫屏風,不小心,誤點了一滴墨,便將它畫成一隻蒼蠅。孫權看到後。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趕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曹不興》,後以“屏風誤點”形容畫藝高超。

  5 蒲柳先秋

  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但頭髮早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意思是我像蒲草與柳葉一樣,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樹和柏樹,雖然經歷霜雪,卻越來越茂盛。簡文帝說他答得很好。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後以“ 蒲柳先秋”為體質弱的典故。

  6 棄席

  春秋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隨他出生入死。後來,他加國為晉文公。在途經黃河邊時,下令把原來的生活用品如席蓐(臥具)籩豆(食具)等都丟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後面。跟隨他流亡的人中有個叫咎犯的聽後大哭。重耳問他:“回國應該高興,你為什麼樣哭呢?”咎犯說:“你所丟棄的,正是流亡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嗎?”重耳當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棄故舊。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棄席”比喻對下屬故舊棄置不用。

  7 黔婁被

  春秋時,齊國賢者黔婁善於韜略,能退敵兵,國人對他很敬重。魯恭公請他為相,齊威王聘他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窮困,死後因被子太小,連遺體都蓋不住,孔子的學生曾子,建議他的妻子把被子斜過來蓋,他妻子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餘。”見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後以“黔婁被”為清貧的典故。

  8 牆東窺宋

  戰國時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說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好色,宋玉否認了,並且說:天下的美色,沒有能比得上我家東鄰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塗朱則太紅。但她登牆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沒有動心。後以“牆東窺宋”為美女多情的典故。

  9 喬遷

  《詩經。小雅》裡有一首《伐木》詩,開頭四句是:“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意思是:砍伐樹木,丁丁丁,鳥兒鳴叫,嚶嚶嚶。它們飛出深谷,遷上高高的樹林。按:唐代以後,都把詩中的鳥認作黃鶯,後以“喬遷”、“鶯遷”為遷居或升官的賀詞。

  10 青白眼

  晉代的阮籍能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歡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遇到他討厭或輕視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邊看。他母親死後嵇喜來弔喪,他用白眼,嵇康來弔喪,他用青眼。見《晉書。阮籍傳》後以“青白眼”表示對人尊敬、重視或輕視、憎惡。

  11 “蘧輪”

  春秋時衛國大夫蘧輪,字伯玉,有很好的名聲。一次,衛靈公和夫人夜坐,聽到車聲轔轔,到宮門附近就聽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在宮門的另一邊又響了起來。衛靈公問夫人:“這是誰的車子?”夫人說:“一定是蘧伯玉的。”靈公問何以見得。夫人解釋說:“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會夜間行車也不失禮,過宮門而下車。”衛靈公派人去檢視,果然是蘧伯玉。見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後以“蘧輪”為稱頌賢臣的典故。

  12 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見齊居士田仲,說道:“我聽說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賴別人生活)。現在我有巨瓠(一種瓜)堅硬的像石頭,又厚又沒有窟窿,想拿來獻給先生。”田仲說:“瓠是用來盛東西的,而你的瓠,卻厚而無竅,又硬得像石頭,剖不開來,我拿來做什麼用呢?”屈谷說:“是的,無益於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丟了。”其實,屈谷是藉此諷刺田仲自稱不恃人而食,但也無益於人之國(宋國),屬於堅瓠之類。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屈谷巨瓠”、“堅瓠”比喻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

  13 如皋射雉

  春秋時,祁國大夫賈辛,相貌醜陋。妻子卻很美,妻子嫌他醜,三年不言不笑。後來賈辛為妻子駕車如皋(到皋澤去),打獵,射中一隻雉雞。妻子見他有本事,才開笑口講話。賈辛感慨地說:“人實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沒有這點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後以“如皋射雉”為一技之長可以發揮作用的典故。

  14 襦袴歡聲

  東漢人廉範,字叔度,曾經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績),百姓為他作了這樣的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該來了,你來了以後,不禁止我們開夜工,我們都安心勞動。過去,我們短衣沒有一件,現在我們褲子都有五條了。見《後漢書。廉範傳》後以“襦袴歡聲”為稱頌太守一級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 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時的齊景公喜愛小兒子荼,曾經自己兩手著地當作牛 ,口裡銜著繩索,讓荼騎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滾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見《左傳。哀公六年》。後以“孺子牛”比喻為大眾謀利益而不惜獻身的人。

  16 傾蓋論交

  春秋時,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見程子,兩人停車交談,車蓋靠得很近,因為意見投合,一談就是一整天。見《孔子。雜訓》。後以“傾蓋論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17 青鳥傳書

  傳說漢武帝有一次在承華殿,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集於殿前。漢武帝就此事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了,它們是先來報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來了,有兩青鳥如鸞,夾侍其旁。見《漢武故事》。後以“青鳥傳書”比喻傳信,以“青鳥”比喻傳信的使者。

  18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的詩文,不僅流行國內,連日本、新羅使者也紛紛前來購求,。他曾八次應試,都登科甲。當時有個叫員半千的人說張鷟的“文詞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青錢學士”後以“青錢萬選”為文才出眾的典故。

  漢武帝派終軍去勸說南越(亦作“粵”)王來朝,終軍請求給他一根長纓,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縛回來。後來,他果然不出所料說服南越王歸漢。見《漢書。終軍傳》。後以“請纓”為投軍報國或要求給以重任的典故。

  20 染指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動起來,就會吃到好東西。鄭靈公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賜大家吃黿肉,故意不給子公吃。在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動了起來。他見靈公不讓他吃黿,一氣之下,用指頭往鍋裡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說道:“這不是也吃到了嗎?”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以“染指”為吃到某種東西、沾到某種利益或參與某種事情的典故。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篇2

  1、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雲蒼狗”,後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幹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2、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3、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遊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4、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5、閒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額聯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

  然閒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閒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6、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閤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7、無絃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絃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絃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8、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9、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10、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篇3

  1、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趙高扣住秦始皇發給長子扶蘇的詔書不發,與丞相李斯密謀偽造詔書賜扶蘇自殺,擁太子胡亥即位。

  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遠在河套監軍,扶蘇的“老師”大將蒙恬手握30萬大軍,扶蘇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弒殺從而起兵南下,趙高等人又能如何?

  當時秦軍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囂、趙佗指揮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則是扶蘇、蒙恬駐防長城的軍團,咸陽附近的“守備隊”豈能是蒙恬“野戰軍”的對手?誰能保證任囂、趙佗等人會千里馳援幫助“秦二世”?

  可惜扶蘇不聽蒙恬之言,從而不僅喪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國。

  2、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幷州牧董卓進入首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帶入洛陽的軍隊不過區區3000人,實力不如袁紹所部禁軍。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誅殺董卓,袁紹不敢發兵從而錯失良機。

  當時東漢中央禁軍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軍主力遠在趕赴洛陽的途中,若此時袁紹振臂一呼,根基不穩的董卓很難廢立成功。

  可惜袁紹優柔寡斷,這一次被董卓搶了先機,後來又被曹操搶了先機,於是家大業大隻能為人作嫁。

  3、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稱病賦閒在家的司馬懿聯合朝中大臣蔣濟、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義關閉城門發動政變。

  當時大將軍曹爽與皇帝在洛陽郊外狩獵,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範的建議挾天子前往許都召集“野戰軍”攻入洛陽“平叛”,司馬懿手中的京師衛隊顯然不是“野戰軍”的對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過皇帝。

  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滅牽連曹魏名存實亡。

  4、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率領心腹70多人在宣武門外伏殺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宇文泰開創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襲,沒有皇帝詔令不能調動大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是長孫無忌等文臣參加也不過區區100多人,李建成的東宮衛隊多達2000多人且有薛萬徹等名將統帥,軍中實力派李靖、李績、秦瓊等人觀望。

  李世民能夠奇襲得手實在驚險,後來魏徵也說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議李世民早就難保。

  5、多門之變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攛掇下發動政變,廢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野戰軍”兵權掌握在北京保衛戰首席功臣兵部尚書于謙之手,皇帝依舊是朱祁鈺,倘若於謙以朱祁鈺的名義討伐“叛亂”,上千人組織的多門之變頃刻化為齏粉。誰能保證於謙會“按兵不動”坐視當朝皇帝被“太上皇”廢黜?

  這些“政變”似乎都太過兒戲,但是發動者竟然都冒險成功,難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這般充滿故事傳奇?其他的政變例如陳橋兵變沒有一點難度。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篇4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後,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後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餚後,也點頭稱讚,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雲,仕途上一帆風順,後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後,給文帝從家裡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說:“這麼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贇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贇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後,把骨頭送給了傅伏,並說道:“這骨頭,你要好好儲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傅伏連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後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常陪著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後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說:“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僕人一臉茫然,說道:“您有什麼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後,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說了,每天必定有一隻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回朝後,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並說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後,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後來內監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裡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後,直誇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後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後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後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麼多冤枉錢!”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 篇5

  1.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2.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3.懸樑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裡。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遊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著落,不後悔麼?”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