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歷史典故> 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

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

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典故

  《左傳.僖公》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虞君之設吾地也,何故?”

  解釋:風,指雄性和雌性之間的吸引。公馬和母牛是不同種的動物,根本不會彼此產生吸引。

  故事內容:

  春秋時代,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佐完成霸業,公事之餘,常常徜徉在山水之間,調劑身心。有一天,齊桓公和夫人蔡姬乘著小船在江中游玩,江水湍急,小船搖動的很厲害。

  蔡姬熟悉水性,一時興起,故意搖晃小船,逗齊桓公玩。齊桓公是個旱鴨子、害怕水,手緊緊抓住船緣,大叫著“夫人,要再搖”沒想到蔡姬不但不聽,反而搖的更厲害,還譏笑:“怕對不對?活該!誰叫你不會游泳。”

  這些譏笑的話,刺痛齊桓公的心,並引起他的怒火,齊桓公板著一張臉痛罵蔡姬一頓。遊江的興致沒了,他們匆匆返回宮中。

  蔡姬從小嬌生慣養,一氣之下跑回蔡國向父親哭訴。蔡國國君一看到愛女受委屈的樣子,心中十分火大,就把蔡姬改嫁給別人,齊桓公聽到蔡姬改嫁的訊息,大發雷霆,立刻率領大軍進攻蔡國,把蔡國打的落花流水。

  齊桓公打敗蔡國後,順道攻打楚國。楚成王感到莫名奇妙,派使者問齊桓公:“齊、楚一北一南,各在一方,可是風馬牛不相及,大王出兵攻打我國,請問這是甚麼道理?”使者得到的答案是:因為楚國沒有按時進貢。

  在楚成王答應補足供品後,兩國簽訂盟約,齊桓公才撤兵回國。

  歷史典故

  “風馬牛不相及”出自《左傳僖公四年》,該成語的原意是說馬、牛賓士,逃逸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形容地域廣大距離遙遠,也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憑藉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蔡國潰敗後,齊桓公又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知道訊息後,非常震驚,因為齊國的這次征討是毫無道理的`。楚成王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邊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質問齊國。

  屈完作為使者,來到齊國陣營,對齊桓公說:“你們居住在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兩國之間的距離很遠,即使是像馬和牛與同類發生相誘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可是今天,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麼?

  聽了屈完的質問,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回答說:“我們是以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楚國的,楚國已經好幾年沒有進貢了,我們因此來興師問罪。”屈完連忙解釋說:“沒有進貢確實是楚國的罪過,以後我們會按時進貢的,不如先退兵吧?”

  齊桓公沒有答應,還邀請屈完同他坐一輛車,一起檢閱軍隊,並威脅說:“你看,我們聯軍這麼強大,你們怎麼能抵擋得了?”

  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憑武力,我們楚國以方城作為城牆,用漢水作為壕溝,你們就是再來更多的軍隊,也未必打得進來。所以還是不要打了,我們訂立盟約吧!”

  屈完一席話,把素以善辯著稱的管仲也駁得無話可說,考慮到攻打楚國而久攻不下,只好與屈完簽訂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