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節>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

  回到老家,心裡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與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著。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裡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與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與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與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有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著做早餐,外公則正忙著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與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與紫芊各提著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裡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著個袋子去拜糖。宣告一下啊,我可沒哦!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滿入屠蘇”春節終於來了,壓歲錢,年糕,廟會……這些讓我們喜愛的習俗也開始了。可讓我最喜歡的是……

  “噼裡啪啦,噼裡啪啦”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拉了出來。“表姐,表姐,該起床了!你不去土地廟了嗎?”淘氣的表弟的樓下大聲吶喊著。我不耐煩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廟這個詞猛然閃過我的腦海,我立刻跳起了床,回答道:“來咯來咯!等等我!”我手忙腳亂的穿好衣服,打著赤腳跑下了樓,衝到衛生間,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飛快的拉著表弟的手,向土地廟跑去。

  剛到土地廟,我們便衝到大門後,急切地用眼睛尋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閃現出兩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憐我,給我了兩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們緊握在手裡,跑去告訴表弟。

  “噹噹,噹噹”樂隊開始演唱起來,歡樂的歌兒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我們拿著彩旗在她們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們的身邊連連響起,我們連忙左蹦右閃。在快樂的氣氛中,我們連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嚕,咕嚕”,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飯鈴響了,正巧,我們勞作了半天,終於可以到一戶人家蹭飯了。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為,就在上一年,我們是到我外公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習俗是一家輪一家的呀!

  中午時,下了一場小雨,但依舊沒有影響我們蓬勃的興致。我們下午的目標是一家飯店,還聽說他們家的手藝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貨表弟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為在飯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難走。但我們又尋找到了一些樂子,我們把彩旗舉得高高的,用力的揮舞著彩旗。在綠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現了十幾只小鳥,有紅,有黃,有藍,有黑……它們在山林中穿梭著,嬉戲著。在我的家鄉這也代表著一個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樣,跑得快,看得遠,就是成績好,有見識,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彩旗,是一個很普通的一個東西,但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也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樣,有本事。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寓意,但是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

  這就是我家鄉的一個習俗,你呢?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3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由此也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天開始,北京人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吃喝玩樂,以吃為主。供品上為人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4

  有一種糕點,它小巧,它玲瓏;有一種糕點,它軟糯,它香甜;這種高顏值的糕點便是我家鄉的方糕了。人們在新春佳節時互相饋贈,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福,過年吃糕成了我們上海本地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種習俗,如今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過,最讓我回味的,還是自己親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節前夕,我們應邀為那裡的百歲老人親手製作方糕。一路上我就興奮不已,因為從小方糕吃了不少,親手做還是第一次!

  安靜的村莊,此時卻熱鬧非凡,大家都熱火地忙碌著。雪白的麵粉已經篩好,就等著我們把它們壓制出來。

  在師傅的指點下,我興沖沖地上陣了,先把麵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裡,裡面有一個個小格子,要將他們一個個填滿,然後加上豆沙、芝麻、棗泥等各種餡料,最後再覆蓋一層面粉,雪白的麵粉撒上去,好像天空中輕舞飛揚的雪花!麵粉倒完就開始要壓制了,師傅再三叮囑,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了,必須要壓得緊實,不然一會兒脫模的時候可都要灑了。我小心翼翼地壓制完,但脫模的時候還是失敗了,灑了兩塊。師傅邊做邊笑著對我說,脫模講究的就是“快準狠”,因為麵粉太柔軟了,手一抖就會灑。話音剛落,只聽“啪”的一聲,脫模成功,一塊塊雪白晶瑩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幾次的失敗後,我的方糕終於做成了。看著師傅將它們放進蒸籠,我不僅期待萬分。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還真不容易呢!

  半小時後,我的方糕出爐了,它們小小的,白白的,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兒,清香的味道撲面而來,讓人不忍下手。我第一時間和村裡的爺爺奶奶分享了親手製作的美食,看著他們享受地品嚐著方糕,我覺得嘴裡的糕更香甜了。是啊,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方糕在商業化的生產下,變得“唾手可得”,但吃在嘴裡卻總好像缺少了什麼。我想,應該就是少了那份溫暖的味道吧。

  在那個寒冷的冬日,這份糕,讓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溫暖。我想,不管未來我身在何方,這份方糕的溫暖,家鄉上海的溫暖,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5

  一年有許多個節日,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桂林的春節和三月三歌節。

  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飄著年味,處處張燈結綵。桂林過年時的習慣與其他地方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讓我感到格外新鮮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養一條鯉魚,寓意“年年有餘”。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廟會,在桂林有一個叫做庵堂廟的寺廟。但這廟會是徹徹底底的逛廟,不論是廟宇裡還是廟宇外,都沒有小販擺攤賣東西。庵堂廟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開張,廟宇裡還有齋飯,可以求籤拜佛。每逢廟宇開張,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湧進廟裡,求籤的求籤,問卦的問卦,好不熱鬧!

  對於我來說,吸引力最大的還是桂林過年時的食品。

  每到春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擺上水餈粑,鬆糕和湯圓。我最喜歡的是湯圓。桂林湯圓與眾不同, 其個體稍小, 用上好糯米磨漿, 壓幹成粉, 再和成團做皮, 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 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這樣, 湯圓滑爽、營養豐富, 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歡吃湯圓不僅是因為它用料精細,做工仔細,還因為它象徵著一家“團團圓圓”的寓意。

  除了春節特有的食品,風景,我還愛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廣西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桂林當然也不例外,在桂林還有一個以劉三姐命名的歌舞團呢。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臺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培養情趣,還可以鍛鍊智力,當地人都愛參加這個活動。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我愛我的家鄉,也愛家鄉的節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別的節日習俗點綴了我在家鄉的日子,我也不會有如此快樂的回憶!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詩就是描寫春節的,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詩的第一句講的就是“爆竹”,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在新年的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啦,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來辭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的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放爆竹可以製造出喜慶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但現在因為環境問題有很多地區都是限制放爆竹的,我們在娛樂的同時還是要遵守政府的規定哦。

  爆竹聲一停,家家戶戶就開始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幾個人邀請到一起去給別家拜年、也有的是聚在一起互相祝拜,這種拜年的方式稱之為“團拜”。當然,我相信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你們最期待的肯定就是收壓歲錢啦。“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舅舅一個,外公一個、外婆一個。你們一個個肯定都滿載而歸,手中拿著好幾個大紅包。春節拜年時,晚輩必須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們。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古代有兩種,第一是常見的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另一種以彩繩穿線編織為龍形,致於床腳。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就是用紅包直接裝的,簡單方便美觀。

  我的春節每年放假後都要回老家山東,與爺爺奶奶一起共享團圓,這是我一年中最放鬆開心的日子,也是全家難得團圓的時刻。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7

  過年嘍!過年嘍!新的一年又來到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年是有怎樣的來歷嗎?有怎樣的習俗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相傳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天,村裡的人們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準備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一個乞討老人。鄉親們誰都顧不上這位乞討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借宿一夜,定把‘年’攆走。”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還傳來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年”最怕紅色、火光和鞭炮聲,只能狼狽逃躥。第二天,人們回來後,村裡依然安然無恙。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後成為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知道了過年的來歷,就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紹興人是怎樣過年的吧!

  在紹興,一跨入農曆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裹粽、撣塵、殺雞宰鵝、曬魚乾、醬豬肉,準備新年的衣裳,購買贈送親友的禮品。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紹興人叫祝福菩薩,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人們都說,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乾乾淨淨。

  大年夜,首先要給祖宗分歲,就是祭祖。祭祖後,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所備飯菜是最為豐盛的一餐。年夜飯後,就是“辭歲”,小孩向長輩行禮,長輩將事先用紅紙所包的錢幣分發給晚輩,俗稱“壓歲錢”。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有些人會燃放爆竹,俗稱放關門炮仗。有些人則嬉戲娛樂,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稱守歲、坐長命夜,據說坐長生夜可以保佑長生不老。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裡,人們就是這麼忙碌著的。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8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各種節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節日還是春節了,由於地域的差異,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均有不同。我的家鄉重慶秀山是土家族自治縣,每年春節,父母都帶領我回秀山老家過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縣城較偏遠的一個小山寨裡,這個小山寨的春節很有土家民族的風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戶的學生都要去商店買紅紙自己根據家裡的情況編寫春聯,無論編的水平如何、寫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徵了土家族人民除舊迎新的美好祝願和希望。

  貼完春聯就由小孩子們貼年畫,土家族年畫是一種美麗的山水畫、人物畫、字畫或其他畫等等,它具有驅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貴的畫,家家戶戶佈置得花花綠綠勝似仙宮。

  貼門神也是老家過春節必須做的事,由長輩們在老家吊腳樓的大門上貼一種神象。每年春節必貼,圖個吉利,也添氣氛,驅鬼驅邪、增加喜色。聽爸說:門神均是唐朝兩位悍將,一位是勇猛無比的尉遲公,一位是百戰百勝的秦叔寶。

  接下來就是吃團年飯了,土家族的團年飯很講究,比如吃飯時不能打破碗,如有發現便要注意人口損破。吃飯不能泡湯飯和喝湯,如果喝了湯水來年種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說吉利話,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團年飯之前,必須先要進行幾分鐘的“叫飯”,聽爺爺說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種方式,也叫擺飯。這是過年不可少的一種祭祀活動,先擺上豐富菜餚在桌上,不急於品嚐,而是靜坐凝神,將筷子放在酒杯或飯碗上,由爺爺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前來吃飯飲酒”。唸完後才能吃團年飯。

  吃完團年飯後要進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給先亡送亮到墳前,在墳前點燒臘燭,擺上飯菜,燃放鞭炮以示懷念。

  夜晚來臨後,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了,我們全家人圍火而坐,這天晚上爸爸說要保證燈火通明,相傳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晚上燈也不滅,家裡的每一個地方都要有燈不能是黑處,黑處必藏瘟神、瘟疫,因此必須用燈火照明,讓瘟神、瘟疫無藏身之地,來年人口清潔平安,無瘟疫流行。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也是我們土家民族的一些春節傳統習俗,覺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說寫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但願這種具有民族傳統的的春節能夠儲存下來。同學們,有時間,你們也可以去我們老家秀山做客,親自感受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9

  每年春節都非常多傳統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給壓歲錢……而每年最難忘的春節習俗應該就是掃塵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與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次,我與老爸“光榮”地領到了擦玻璃的任務。我們家住在4樓,我一站上窗臺,立刻嚇得渾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萬丈深淵”的景象。但是,事情總是要乾的,我連忙與老爸商量了一下,他來擦“風險極大”的外面,而我,則擦我力所能及的裡面。

  開始擦了,我先用沾過洗潔精的抹布擦窗戶的內側,但是,由於一年沒擦了,窗戶的邊邊角角已經積了一層灰塵,我先用手指尖套著抹布,從窗戶的四周邊緣用力地摳了一圈,緊接著,我把那塊布洗乾淨,再沾上一點洗潔精,開始對窗戶“發起進攻”。

  我用那塊溼布輕輕地擦著窗戶,等到窗子上有了一點洗潔精痕跡時,我拿來一塊乾淨的乾布,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擦拭著窗戶上的汙點,但是,一塊又一塊的汙點向我“俯首稱臣”了,唯獨這幾塊汙垢還是在窗戶上,做起了“山大王”,彷彿在對我說:“哼!就你這個小孩,還想來拿下我,沒門!”我不服氣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乾布用力地擦,但是,這麼幾塊頑固的汙點就是不下來,我急壞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要這麼費力,這時,爸爸窗戶上抹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指甲輕輕一刮,那些頑固的汙垢個個“舉手投降”了。

  後面,在我與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戶又幹淨得類似新的一樣。這時,媽媽在屋子裡的衛生也打掃完了,舊的也“辭”完了。望著煥然一新的房子,我彷彿看到了明年,我們每個人的運勢都寫著“勝利”。

  春節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春節重要性的標誌,讓我們的春節過得更加有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0

  今年過年,我是在外婆家過的,外婆家在浙江天台,說到天台,它可是有許許多多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年俗呢!

  在天台,大年初一的一天飲食,是和大多數地區是不一樣的:早上吃“五味粥”,祈求五福臨門。說起“五味粥”,有一個典故:吃“五味粥”是為了紀念濟公的。相傳,古時候,寺院裡的和尚把吃不完的紅棗扔掉了,濟公看到了,撿回來,曬乾收藏,大年初一的早上,濟公將收藏的紅棗摻和豆腐、黃豆、芋艿和白米,煮成一鍋粥,給僧侶們吃。這種吃法,慢慢傳了開來,為紀念濟公,在天台,大年初一早上,家家都吃“五味粥”。“五味粥”有一個寓意:象徵著新年祈福,五福降臨人間。中午吃“捲餅筒”,“捲餅筒”就象一個個放大了的春捲,裡邊捲了很多菜,好像把“福氣”包起來,不讓它跑走似的。晚上吃的是“扁食”,用意和“捲餅筒”一樣,薄薄的餛飩皮包著鮮嫩美味的“福氣”,讓全家在新的一年裡福氣滿滿的哦!

  過了大年初一,就是大年初二,按照天台的風俗,這一天是不能隨便走親戚的,我覺得好奇怪。初三開始,就可以走親戚拜年了,親朋好友們,聚在一起吃飯一起玩樂,好開心啊。在天台,走親戚吃飯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吃粽子”。上菜是有講究的,上的每道菜有固定次序,先上甜點,再上海鮮和素菜,接著上魚和年糕。既然是吃粽子,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小米粽子,有肉粽子……花樣可多了。吃法也有講究,肉和粽子一起上,魚和年糕一起上。最後一道菜是清淡的菜湯,讓客人去去油膩。一頓吃下來,一共有近20道菜,吃飯時間可長啦。在吃飯時,坐的是八仙桌,座位是有講究的, “東一”是最大的座位,與“東一”相對是“西一”,是第二大的位置,此外,還有執酒壺的座位和小孩的座位,好多好多的講究,可惜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坐。

  在天台,過元宵節和中秋節要注意過節的時間,正月十四鬧元宵,不吃湯圓吃年羹,年羹是帶葷的,裡面有肉、素菜和海鮮,而八月十六才過中秋,很奇怪吧?過節時間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呢,這裡也有一個典故:“相傳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他的母親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齋,不能吃年羹,於是這位知縣就把元宵節的時間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開齋戒日,因為元宵節提前了一天,就把中秋節推後了一天。”所以,天台地區,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八月十六過中秋”。

  除了這些年俗外,天台還有很多其他特別的風俗習慣,有機會,我再慢慢告訴你們吧。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1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永珍更新,大地又要換上了新衣裳,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春節的那些傳統習俗。

  (一)迎春日

  每年春節的年俗活動都豐富多彩,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通常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備年貨

  接著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過年的各種物資,也就是通常講的“年貨”。年貨包括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等等,此外還要準備一些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三)放鞭炮

  春節的另一種說法便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走,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於是漸漸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一種方式。過年期間遊人滿街,熱鬧非凡,一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四)貼年畫

  貼窗花和貼“福”字。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為“窗花”。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人索性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五)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地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春節拜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春節始終是我們最快樂的節日,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節日,無論在哪,只要是中國人,我們都有同樣的習俗,同樣的鄉音,同樣的方式來慶祝傳統佳節—春節。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在紅紅火火的喜慶的氣氛中,春節來到我們身邊。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春節真熱鬧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新衣。小孩子們一大早就約上幾個小夥伴們一起出去玩,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大人們則上街去買各種各樣的年貨,準備著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鄉在崇明,節前開車回家,一路彩旗飄飄,大紅燈籠高高掛,欄杆上掛了長長的紅布,寫著節日的祝語,家家門上都掛著硃紅的對聯。

  回到家後一家人便忙開了。媽媽一邊貼對聯,一邊告訴我對聯的寓意;奶奶在打掃衛生,我呢,則在貼著“福”字。我搬了張椅子正準備貼,爸爸連忙阻止我,說:“福字應該要倒貼,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補充道:“春節貼福字有吉祥,喜慶的意思。”我聽了心想:中國的春節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們更忙,許多親朋好友如約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準備團圓飯,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們後面,好奇地觀察這一切,我一會問這問那,一會兒碰這碰那。

  我指著一塊圓圓的上面鑲嵌著紅棗、蜜餞、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問奶奶:“為什麼要吃糕啊?上面還添加了這麼豐富的配料?”

  “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說,“吃崇明糕意味著團團圓圓。”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熱鬧。廚房中瀰漫著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數不勝數,琳琅滿目,人們看了便讒涎欲滴。大家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嚐著豐富的年夜飯,我心情十分激動,站了起來,舉起杯,大聲地說:“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吉祥如意,我們全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說罷,一揮手,一揚頭,杯中的飲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說有笑的,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屋外菸花在空中絢麗的綻放,紅彤彤的,又大又圓的燈籠紅火而美麗,整個地區像是辦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煙花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春節與眾不同,春節那特有的熱鬧、氣息將永遠印在我的心中,愛那特有的味道。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3

   雲南的春節習俗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其隆重程度不亞於外國人的聖誕節。中國各個地區的春節習俗都與眾不同,有著自己的傳統色彩。今天我將要與大家說說關於我的故鄉——彩雲之南的春節習俗。

  雲南的春節習俗與北京的春節截然不同,從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間才是春節,元宵過了,春節也便完結了。雲南沒有臘月之分,也不吃臘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沒有嘗過北京的臘八粥和臘八蒜的味道。

  先來說說大年三十這天吧!這天早上我們必須去集市趕集,購買年貨和做團圓飯的食材。小孩去山上撿松葉。下午要把棉被、衣服洗了,還有把渾身上下都洗乾淨,因為我們那裡有個禁忌——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不能洗衣物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這是過春節的高潮。大家忙做團圓飯,家家戶戶的煙囪直冒白煙。團圓飯做好後,大人把孩子們撿的松葉鋪在地上,當孩子們看見自己的戰利品被大人誇獎時,總是要驕傲地手舞足蹈。吃團圓飯前我們還得燒紙錢祭祖,飯後才把紙灰倒掉。等這一切準備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節的團圓飯。吃完後,大人忙著撿碗,收桌子。小孩子歡歡喜喜的開始他們的“鞭炮大戰”,大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守著春節聯歡晚會,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擺桌子打麻將。這其樂融融的景象持續到深夜十二點,昏昏沉沉的人們點燃爆竹,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雲霄,迎來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們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點時,人們又得陸陸續續從床上爬起來,做飯吃飯。這是四點鐘的“迎春飯”,因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飯迎接。吃完飯人們又回到被窩,一覺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別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這也是雲南一大奇怪習俗。初二我們就去逛縣城,就跟逛北京的廟會一樣,縣城裡琳琅滿目的商鋪和千奇百怪的玩意兒讓我們留戀不已。元宵節大家不吃湯圓,照樣好酒好菜,不掛燈,但照樣熱鬧,一家人去山上跳腳,也看別人跳腳。

  春節過後,該幹活的幹活,該回深圳的回深圳。熱鬧過後的鄉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諧。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4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蚌埠地區也不例外。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

  過小年送灶神。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打掃衛生迎新春。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團團圓圓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總把新桃換舊符。

  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拜年紅吧壓歲錢。

  現在流行微信紅包。以前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春節習俗-四年級作文15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方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是我們太倉地區一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歡歡喜喜地慶祝一番。春節將至,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希望來年生活節節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放煙火,守歲到深夜。爆竹聲聲,從黃昏一直響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歲圓”,還有菠菜和黃蘿蔔絲,“百歲圓”寓意長命百歲,永遠健康;菠菜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生活“把把細細”,吃黃蘿蔔絲表示祝人們財源滾滾,收入越來越多。

  奶奶告訴我,年初一不能掃地,據說初一掃地要掃走財運的,到初三才掃地,而且要把掃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頭,這叫“發田財”。初五早上“接財神”,要放爆竹把財神迎進家門。到了正月十五圓宵節,家家吃圓宵,吃餛飩。吃完晚飯,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去田頭“旺田財”,預祝來年糧食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