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二作文> 【實用】八年級下冊作文集錦7篇

八年級下冊作文

【實用】八年級下冊作文集錦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作文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1

  母愛像陽光,在我們寒冷的時候給我們溫暖。母愛像溪水,清澈無瑕,平淡又那麼偉大。母愛像春風,在我們傷心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精神慰藉。

  我想起一個故事:我和爸爸媽媽去山上玩,忽然下起大雨,我們到山莊裡避雨,雨漸漸小了,我打著傘走著。看到這樣一幕‘一隻雞媽媽在雨中撐開翅膀,遮著這些小雞,一動不動。我看到後心不禁一顫,一會,雨又下大了。我想讓雞媽媽到屋簷下躲雨,但他不去,她不想打擾小雞們的嬉戲。我忽然明白了,不只是人才有無私的母愛,動物們的愛也一樣感人,我把傘放在他們上方,離去了。

  當我讀完我覺得文章的主人公"我"是多麼想自己呀。我又明白了,動物間的母愛也是一樣溫馨,動人。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最溫暖的。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生病了半夜我開始發燒,難受的無力,我把媽媽叫起來,媽媽看看我馬上幫我倒水,拿藥,削蘋果。我只是在那坐著。後來我吃了藥,睡了,第二天我看到媽媽的黑眼圈加深了。夜裡,我又難受起來。媽媽還是幫我倒水拿藥削平果,持續了幾天,等到我病好的時候,我發現媽媽已經消瘦了。眼袋也腫脹了。

  母愛有時是無言的,也不需要語言,但有時是善於表現的。不論哪一種,都是最最偉大的。

  母愛像石子,為我們鋪砌走向成功的道路,母愛像陽光,母愛像溪水,母愛像春風。

  母愛是無法代替的,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我愛你。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2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門外踱著腳步,一種“舉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

  我喝著酒,突然聽到一陣悅耳的笛聲。我驚奇、興奮,更感到無比的高興。聽著悅耳動聽的笛聲,我的腦海中出現家鄉的一切事物。真的,這聲音多麼像家鄉的樂士吹的聲音。他的臉,他的手,還有那隻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裡,不停地吹著吹著。許多人坐在那裡,聽著那優美的樂聲,人們歡呼雀躍……

  我抬頭看看天上那輪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飛渡鏡湖月”的情景。於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著洛陽城去聽笛聲。我走在路上,聽著笛聲,我不禁起疑思“著笛聲從何而至”?我看著城邊那些房屋,城裡的那些鋪子大都關了門,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爾有一兩聲鳥叫。這感覺真是冷淡。漸漸地走了一圈,總有笛子的聲音。

  我不解,疑惑,這聲音是從何而至呢?於是我又沿著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爾吹來一陣涼風,有些冷。我慢慢地傾聽著。走了一會兒,笛聲突然停了一下,接著又吹了起來,哇!這聲音好熟。是《折楊柳曲》?對,就是,我的心更加興奮。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裡門前那棵很大的柳樹。當春天一到,柳葉翠綠欲滴,一群群鳥兒棲息在柳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當我離家至京之時,親人、朋友們來到那棵柳樹下送我。我看到他們在哭,我想說什麼,可怎麼也說不出來。真有“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倫,情不自禁地吟著:“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吟著這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獨,回憶起在家中生活的溫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艱難,回憶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異地舉目無親的慘境;回憶起家鄉人民的熱心。我看到了家鄉人民的笑容,聽到了家鄉人民熱切的話語,更感受到了家鄉人民那一份愛。

  我繼續走著,伴著那優美的笛聲,不知不覺,回到了自己那一座小屋中。端起那杯酒,猛飲兩口,來到桌旁,鋪開紙,快速地寫到: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太白題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3

  我家住甘肅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但我沒有看到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我見過的沙漠並不浩瀚,而且被勤勞的人民改造成了公園。公園裡行行白楊樹挺立在路旁,沙丘上種滿了梭梭、紅柳、胡楊、甘草、沙棘等,芳草萋萋,綠陰如蓋,我實在叫不出更多的沙生植物的名字。公園裡建了跑馬場、滑沙場,涼亭,還修了人工湖,絲毫讓人感覺不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淒涼景象。

  如今,我們處在資訊時代,有幸趕上了網路的末班車,電話和網路使我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們與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彼此激情互動,歡暢溝通。

  我的家鄉是葡萄酒的故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的這首《涼州詞》就是家鄉葡萄美酒的寫照。“莫高”牌乾紅、乾白葡萄酒、冰葡萄酒已享譽省內外。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我家鄉特產如虎添翼。今年全國“鄉洽會”上絲綢之路上的眾多制酒公司與港商簽定了大批訂單,為地方經濟的騰飛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和我的家鄉將不負祖國的重望,將發揮老一輩“兩彈一星”精神和新一代“載人航天”精神,在誕生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土地上再創輝煌。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4

  是誰,讓樹枝的芽簇已經頗為肥壯?

  是誰,讓柳樹舒展開了綠嫩的枝條?

  是誰,讓結冰的小溪慢慢融化,唱著悅耳的歌聲?

  早晨,暖喝的陽光鋪滿大地,金燦燦的陽光充斥著每個空間,我走在幽幽的小徑上,觀察著周圍的一草一木,不知何時樹枝上的綠芽紛紛露出尖叫來,多而稠密,一棵大樹被點綴成嫩綠色。一陣微風吹過,樹枝上嫩綠的芽一個接著一個毫無秩序地脫落下來,站在樹底下的我屏住呼吸,這就是綠色的雨,它們在空中飛舞著,旋轉著,一會兒,地面上滿是綠芽片,落英繽紛就像一張嫩綠的大毯。

  樹兒變綠了,天空呢?我漫步在街道上,仰起頭,晴朗的天,碧空萬里,只有一小片白色貝殼般的遊雲,曼妙的飄著。在這無垠的湛藍裡,不見了烏雲密佈的天空,不見了白天短夜晚長,是它,它來了。

  我踏步在草坪上,草坪上有幾朵花兒,它們面對著太陽嘻嘻的笑,是暖喝的陽光,是肥沃的土壤賦予了它們的生命。堅韌的小草破土而出,似乎是給了誰一個承諾,著急的冒出頭來探望這個世界。

  沒錯,它來了,春天,悄然無聲的到來了!

  是春天,讓樹枝的牙簇已經頗為肥壯;

  是春天,讓柳樹舒展開了綠嫩的枝條;

  是春條,讓讓結冰的小溪慢慢融化,唱著悅耳的歌聲。

  如果,你細緻的觀察身邊植物的變化,你就不難發現,春天,離我們很近很近;不,春天,已經到了!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5

  農曆五月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這個節日大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它與春節、中秋節一起,並稱中華三大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影響最大的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出生在湖北秭歸縣三閭樂平裡。由於他學識淵博,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便做了楚懷王的左徒。他主張對內“舉賢授能”、對外“聯齊抗秦”,最後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然而,他的這一政治主張卻遭到楚國一班奸臣的反對,受到排擠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帶,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聽到楚國都城被秦國軍隊攻破的訊息,他難忍亡國之痛,於是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救他,競相划船尋覓並向水中拋粽子。

  還有的認為過端午是為了驅邪避毒。《楚荊歲時記》說:“五月五日,士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彩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東北農村還保留著端午節清晨到野外採摘艾蒿掛在門旁和在兒童的臂上系五彩線的習俗。

  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還有的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即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范曄的《後漢書》就持此說。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6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個地方永遠是你的港灣,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個人在你的避風港裡等待著你,那裡生長著一種叫母愛的植株,被一個叫母親的園丁很好地照料著……

  母親,彷彿不曾在你的生命中缺席,如果說你的人生是一場話劇,那麼你的母親必然會將每一個鏡頭都看得透徹,決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可是,我不一樣,我出演的話劇並沒有母親目不轉睛的參與,我的母親就像是看了話劇的開頭,然後再途中離開了一下,然後再突然地轉折回來,繼續觀賞我的話劇。

  小時候,我經常會想,母親為什麼要離開我到那麼遠的地方工作呢?或許是因為我不乖、我調皮,所以才會丟下我吧,或許是因為那裡有太多太美好的東西了吧,那廣闊的大海,那充滿笑聲的遊樂園,那繁華的大都市……

  我家門前沒有梧桐樹,所以我們沒有月下講故事、聽心事的回憶,只能偶爾站在陽臺上,吹吹風、看看月亮,看看這裡的月亮有沒有不一樣,一天天地,站在陽臺裡的女孩長高了,長大了,終於有一天,她盼到了所盼的,也終於失去了童年。

  母親對我來說,或許已經陌生了吧,她缺席的那段時光,永遠都不會在再有了,其實很想像弟弟那樣依偎再母親身上嬉戲,只是,再也做不到了,經已獨立了的我,不再如從前了。我不再需要牽著母親的手過馬路,不再需要成天讓母親放不下心,是的,盼回來了嗎?是終於失去了。

  其實,我不介意我們之間的鴻溝,儘管我獨立,儘管我成熟,可我依然無法放開母親始終牽著的我的手,無法不去關住母親看我話劇的眼神,時間擊倒的只是歲月,它永遠無法擊倒母親對我的關懷,像是月亮永遠不會熄滅,因為太陽一直都在。

  母親的愛,像是剪不斷的流水,無論它的源頭再哪,它總會流遍每個地方;母親的愛,像是一曲譜寫好的篇章,只待你輕輕地哼唱。

八年級下冊作文 篇7

  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偉大的的愛是母愛,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母親。”的確,母親給予了我們生命和偉大的母愛;母親,在我們小時候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長大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母親,無私的為我們付出著,奉獻著……

  記得小時候,我總喜歡纏著媽媽給我講故事,在故事中,我聽出了媽媽的溫柔;在故事中,我知道了什麼事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在故事中,我聽出了家的溫暖……故事一點點的積累,我也一點點的長大。

  現在,媽媽似乎特別能撈叨,甚至可以與《大話西遊》中的唐僧相比擬,總是在我的耳邊嘮叨來嘮叨去。

  一天到晚,絕不間斷。從早上開始:“書都拿了嗎?上課認真聽講,路上注意安全。”晚上放學回來,廣播又開始了:“在學校裡有沒有認真聽講?快點吃飯,吃完快點寫作業。寫字要注意姿勢!”等等,聽得我心煩意亂。

  一次偶然,媽媽沒在家,一開始我十分興奮,可是漸漸的,我發現沒有了媽媽的嘮叨,這寬大房間裡顯得空落落、冷冷清清的,一時竟有些不適應。

  我知道了,也許我早已適應也習慣了媽媽的嘮叨了吧;我也明白了,其實那些嘮叨中所包裹的不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嗎?

  還記得,喜歡依偎在母親懷抱中的我們,曾幾何時,開始想要努力掙脫母親的懷抱,可總是在受傷之後,才知道母親的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灣”。還記得,總喜歡聽媽媽講故事的我們,曾幾何時,開始討厭媽媽的嘮叨,無意與母親發生了隔閡,可總是等到失敗後,才知道母親講的都是金玉良言。

  風中的風鈴想起,似乎在奏響一首感恩之歌,讓我們學會感恩母親,用切實的行動去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