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舉棋不定的歷史故事

舉棋不定的歷史故事

舉棋不定的歷史故事

  導語:舉棋不定,比喻做事多有顧忌,猶豫不決。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舉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 衛獻公的統治,改立衛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十二年後,寧殖 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佔據了衛國夷儀這塊地盤,並開始圖謀恢復君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獻公,並以復位後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 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棋,日後定不能倖免於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 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裡就要滅亡了,這是多麼可 悲的事情啊!”寧喜後來果然被殺。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

  ——《左傳》

  寧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稱寧子、寧氏。諡悼子,寧殖之子。著名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

  拼音:舉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 釋: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該如何下。比喻做事多有顧忌,猶豫不決。

  出 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用 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閣老大人,大敵當前,難道還可以舉棋不定?”

  《新唐書·鬱林王恪傳》:“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近義詞: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舉棋待定

  反義詞:當機立斷、斬釘截鐵、快刀斬亂麻

  燈 謎:舉棋不定(打四字口語一) 謎底:沒有著落

  典故:

  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衛獻公驕奢殘暴,引起人們的不滿與憤怒。後來,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甯惠子發動軍事政變,將衛獻公趕下臺,立別人當了衛國國君。後來,甯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做錯了,便將兒子悼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我的兒子呀,當初你的父親一時魯莽,驅逐了國君。現在我知道做錯了,看來,只有你能幫我改正我的`錯誤了。把衛獻公接回來吧。”說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國外的衛獻公聽說甯惠子已死,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他派人同甯悼子聯絡,並許諾自己回國後一定要讓甯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

  甯悼子有些心動,於是和眾大臣們在一起商議。

  大家都反對甯悼子做這樣的蠢事。其中有一個大夫說:“想十二年前,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並沒什麼過錯。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我想這會很危險。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對待一個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猶豫不決就會招來滅族之禍。”

  甯悼子獨斷專行,不聽勸說,迎回了獻公反而被獻公用計除掉了。

  心理舉棋不定的壞處

  具有舉棋不定這種投資心理的投資人,原本在買賣股票之前以制訂好了計劃,但當他步入股票市場時卻一有風吹草動就心猿意馬,不能按計劃實施自己的方案不是按兵不動,就是轉而跟風。舉棋不定的人太易受環境的左右,朋友的三言兩語或是其他股民的不同做法都會使他改變初衷,原本打算丟擲的也不敢拋了,原本打算買進的股票也換了 一種。如果說自己原來的計劃是經過縝密的思考的,此時就應當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因現場買賣氛圍的壓力而拋卻自己有理有據的分析。否則不但可能錯失發財良機,更有可能因舉棋不定而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