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來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老死不相往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密切,彼此不聯絡,不交流情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該詞的成語故事及解釋,歡迎查閱與借鑑,謝謝。
【漢字書寫】:老死不相往來
【漢語注音】: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成語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第八十章:“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成語語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一直不發生聯絡。
【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直到老死,互相都不往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密切,彼此不聯絡,不交流情況。
【含義】:指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一直不發生聯絡
【老死不相往來的近義詞】:互不來往;
【老死不相往來的反義詞】:你來我往、來來往往;
【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
1.“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曾經說過的話,意思是說:距離很近的國家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互相都可以看得到對方,家裡的雞鳴狗叫彼此也能夠聽得到,但是兩個國家的老百姓卻都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穿著本國特有的霓裳羽衣,吃著本國栽種的糧食,依照自已國家的習慣生活,兩國之間的百姓安分守己地生活著,甚至可以一直到死都不用相互往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開篇引用了老子的這段話,同時也發表了他的真知灼見,他認為:“老子這段話只是對於那個年代而言,對於現在的社會是完全行不通的`。”後來這個成語常常被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段話後來也演變出了另外一個成語:“雞狗相聞”或稱“雞犬相聞”,用來形容村子相互間緊密地挨著。
2.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發生聯絡。司馬遷認為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行不通。西漢初年中國第一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中華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一篇就講述了道家“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的例子:東南西北方的物產各不一樣,北有犛牛,西有畜牧,東有漁鹽,南有木材,那麼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麼辦呢?司馬遷說:“這難道還需要官府釋出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能各憑其能,各竭其力,各滿其欲。所以,便宜貨能貴賣,貴物能賤買。人們各經其業,各從其事,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日夜無休,不招自來買賣,不求自出交易。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調節的證明。
【老死不相往來例句】
1.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2.清.薛福成 《英吉利用商務闢荒地說》:“蓋在太古,民物未繁,原可閉關獨治,老死不相往來。”
3.錢鍾書《圍城》第六章:“天生人是教他們孤獨的,一個個該各歸各,老死不相往來。身體裡容不下的東西,或消化,或排洩,是個人的事,為什麼心裡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來分攤?”
4.蓋在太古,民物未繁,原可閉關統治,老死不相往來。
5.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死不相往來造句】
現代人不像過去賓至如歸般那麼熱情,跟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都是見怪不怪的。
農村人聚在一起便侃侃而談大家都玩得樂不思蜀,而城裡人住在隔壁很多人卻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