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700字>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通用5篇)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親愛的爺爺。您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裡很久很久了。孫子與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與您相見。這怎麼不讓孫子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爺爺的清明節連天都灰濛濛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愛孫子的爺爺怎麼就在也不回來了。

  透過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麼嫩綠,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還有那無人採摘的碧綠的青蓬。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爺爺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藍藍的天空下,一個小男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哪個緊隨其後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爺爺嗎,他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麼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捨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男孩跟著爺爺乖乖地採青蓬。再老人的嘮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粗心的小男孩,你怎麼沒有看出爺爺眼中的憂傷,爺爺在用最後的力量延長著小男孩的快樂。

  知道無奈的離開人世。

  爺爺走了,再思念與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於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爺爺卻再也回不來了,陪我度過的是常常的思念與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淅淅瀝瀝的細雨來到了。

  這天早上,太陽好像太困了,遲遲不肯出來,烏雲趁勢而來,在天空徘徊不願離去。在這特殊的日子裡,這陰沉沉的天氣,令我倍感憂傷。吃過早飯後,我和爸爸帶上掃墓用的物品去掃墓。來到奶奶的墓前,我和爸爸的心情跟這天氣一樣陰沉。爸爸邊清掃奶奶的墳墓,邊對我說起奶奶生前的事蹟。

  奶奶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她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我的爺爺是長子,兄弟姐妹共7人,奶奶嫁給爺爺時,最小的弟弟才3歲。那時爺爺家裡很窮,兄弟姐妹都擠在四間不大的草房裡,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太奶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對奶奶說:“啟霞,你和老大已結婚了,家裡兄弟姐妹多,我們就把家分了吧!”奶奶聽後含著眼淚說:“娘,兄弟姐妹這麼多,爸又不在了,只有您一人,我們作為長哥長嫂,無論如何都要等到弟弟妹妹們都成家後再分家吧!”太奶奶聽後流下了感激的淚水。奶奶每天起早貪黑地做活,什麼能掙錢就做什麼,掙到的錢奶奶一分不少地全交給太奶奶補貼家用。奶奶磨過豆腐,賣過蔬菜,養過豬,直到姑姑和爸爸出生後,爺爺又當上了村支書,奶奶不能東奔西走了,便在家裡搖“麻繩”掙錢,奶奶每天天還沒有亮就開始搖,晚上一直搖到深夜,奶奶的手指被麻繩磨爛了也不捨得停下來治一治。為此奶奶的食指比正常人的食指短小了一大截。那時,奶奶幾年都沒買過新衣,左鄰右舍見了,都誇奶奶善良、賢慧,真是長嫂如母啊!

  奶奶有博大的胸懷,她不僅愛小家更愛大家。爸爸說自從爺爺當了村支書,家裡的大事小事奶奶從不用爺爺操心,就連爸爸和媽媽的婚禮也是由奶奶一手操辦的。有一年,村裡有位孤寡老人生病了,沒人照顧,爺爺作為一村之長便把老人接回了自己家裡,奶奶每天喂她吃喝,給她擦身、洗衣服,這一住就是幾年,奶奶從沒有一句怨言。自2013年,祖國開展美好鄉村建設,為了將蘇南村建設更加美好,爺爺比以前更忙了,每天在村裡帶領鄉親們搞建設,一年四季沒有一天假期,為了使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爺爺常常操心到深夜而睡不著覺。奶奶雖然不識字,不能在工作上為爺爺分擔,但卻給爺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鼓勵。奶奶常說:“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祖國才會強大。你爺爺帶領鄉親們奔小康,我多辛苦點沒什麼。”爺爺常說,他獲得的“安徽省勞動模範”的榮譽有奶奶的一半。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如今奶奶雖然離我而去了,但她的善良,她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她對爺爺工作的支援及對鄉親們的愛永遠留在我的心裡。我要像奶奶一樣純樸善良、勤奮刻苦,胸懷祖國,爭做一名求真向善尚美的好少年。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3

  又是一年清明,我們一家人拿著各式各樣的祭品到山上拜祭太爺爺。

  時候雖已是深春,但南方的樹木並不像北方的同類那樣,秋風一聲令下便集體開始落葉行動,春雨一個懷抱又列隊啟動春芽計劃。眼前的樹叢,有不負春光放肆生長的,也有零零星星落著枯葉的。我們大多為新芽的萌發而欣喜,甚少為枯葉的離去而悲泣。

  因了春風的吹拂,那片片落葉,在投入大地懷抱之前,總是繞樹而飄。時而乘風滑翔,如哀傷的花旦丟擲那素縈的水袖;時而左右搖擺,似離家的孩子向親人揮動著別離的手臂;時而又接連翻滾,那是否是遠征前的一步三回頭?

  我想,這蓬勃的綠枝、這凋零的枯葉,或許就如人生的不同階段。孩童時期,就是那枝頭新長的'嫩芽;年老逝去,便是離開大樹的枯葉。這些枯葉,曾經也像嫩芽那樣新鮮,曾經也像綠葉那樣驕傲。枯葉的凋零,是為了新葉的發生。枯葉“化作春泥”是為了新枝更加茂盛。今天,站在太爺爺的墳前,我知道,我就是那嫩芽;太爺爺,就是那片枯葉。

  拜過了太爺爺,我們在墳前焚化冥幣等祭品。

  “這是燒給太爺爺的錢幣和衣裳,希望太爺爺在天上保佑著我們。”爸爸邊燒著紙錢邊對我們幾個小孩說。

  火越燒越旺,竄出的火苗如舞動的精靈。火光烈焰中,我彷彿看到了太爺爺的身影。太爺爺還是佝僂著腰拄著那根木棍,依舊穿著他那件爸爸穿過的、洗到泛白的夾克,本已老花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嘴巴一張一合,似乎在喊著我們的名字。

  但是我聽不到,再也聽不到了。

  曾經的夏天,太爺爺還不用拄柺杖。一到我和弟弟妹妹們回家,太爺爺總要和我們一起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那時的太爺爺跑得真快,我們幾隻“小雞”一下就被抓光了。玩了遊戲,太爺爺總要將他珍藏的寶貝拿出來給我們分享。有時是一大籃子好吃的水果;有時是一把甜到心裡的糖果;有時是一碟鮮香的牛肉。太奶奶看著我們你爭我搶地瓜分著太爺爺的寶貝,總要笑眯眯地說:“這些東西,你太爺爺可捨不得吃,總是要留給你們。”

  記憶中,和太爺爺有關的事情好像都是充滿笑聲的。而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太爺爺要拄柺杖了,為什麼太爺爺要住院了,為什麼太爺爺沒有和我們說一聲就再也不回來了。

  冥幣燒盡了。眼前的火光漸漸弱了,再弱了。太爺爺的身影也漸漸消失了。“這些東西真的會上天嗎?太爺爺能收到嗎?真的可以用的嗎?”身邊的妹妹瞪著那雙好奇的眼睛望著我。我倒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應該能吧。”我小聲地說。

  拜祭完畢。在回來的路上,我一直纏著爸爸給我講太爺爺的故事。爸爸說,他最記得太爺爺說過的一句話:“不負生命。”

  是啊,我不也應該像枝頭的嫩芽那樣嗎?不負生命,不負春光,放肆生長。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傷懷,在這淒冷的節日裡,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後,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那裡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縹緲如煙的細雨,為這悽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

  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聽屈大夫低沉地哀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不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汙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們用端午節祭奠屈原,然而在這清明落寞的節日裡,又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響的輓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們的吶喊與助威卻與屈原投江的蒼涼悲壯形成強烈的反差。喜慶不屬於屈原,只有這清明的蕭瑟才足以撫慰逝去的靈魂。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忠貞的色彩。沒有春節的聲聲爆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綵。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有的是燃灰,是香薰,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緬懷與祈禱。

  清明,屬於精忠報國的岳飛,屬於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屬於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盡的動力;三十功名,國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情懷。

  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為中華民族的脊樑燒一柱香。清明節,你們就是不朽的忠魂!

  清明節遐思作文700字5

  清明時節雨紛紛。伴隨細細的小雨,遠出工作的人們踏上了返家的車,街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為清明做準備。人們急切的返家情懷以及街道上濃濃的節日氣氛,足以表明及其重要的地位。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大約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於是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

  而清明由節氣演變成節日,與寒食節密不可分。據記載,春秋時期,介子推歷經磨難作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介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了紀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焚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形成寒食節。由於清明與寒食的節日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於是二者合為一體,形成現今的清明節。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有著其特殊的風俗。在古時候,每逢清明節,人們便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漸漸刪掉不環保、浪費的習俗。許多人選擇以鮮花代替紙錢和酒食果品,更有人透過網上祭拜的形式緬懷先人。清明節習俗的改變並未影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文化地位。它表明了我國傳統文化在繼承中不斷髮展,充滿新時代的活力。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驚天動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古人便有著清明節踏青的習俗。盪鞦韆、爬山、抓小魚等有趣的活動使得“一見清明一改容”的清明節除了生離死別的悲酸淚,還融入了歡樂賞春的氣氛。這使得清明節更具有特色,成為人們所欣喜愛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不僅風俗特別,還有著深遠的紀念意義和教導。掃墓即是對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對生者的啟迪和激勵。從小跟隨著長輩門清明掃墓,長輩們總會向我們介紹先人們的生平和奮鬥歷史。於是,死於戰亂,努力拼搏:死於飢寒的先人告誡我們更要珍惜糧食,勤儉節約:死於疾病的先人啟發我們要熱愛生命。而先人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為了子孫後代打拼出了一片天下,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與效仿。由此可見,清明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節日,還對我們有著啟迪與教導。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且不論先秦諸子文化,單是清明節,便有其特殊的文化。因此,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應該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使得華夏民族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