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通用9篇)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通用9篇)

  忙碌而又充實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回顧過去的工作,倍感充實,收穫良多,這時候,最關鍵的工作總結怎麼能落下!那麼工作總結的格式,你掌握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1

  又是嶄新的一天,早晨起床時,叫醒我的不是鳥兒清脆的鳴叫聲,也不是女主人揪著嗓子的怒斥聲,而是來自一個陌生的的觸感。我察覺到這個冰涼的感覺並不是小主人的手時,我被一下子驚醒,這才發現家中又多了一個“怪物”。

  即使已經對於家中陸陸續續進來的“怪物們”司空見慣,但初次見到還是保持著好奇心的。他有著圓圓的身軀,大概到我腳的身高,會四處閒逛,但他有個隨處撿垃圾的好習慣。所以他是什麼呢?正在我好奇地觀察這個“怪物”時。小主人來到了我的身邊,一邊用他的手撫摸著我,一邊用他能理解的話語跟我“自言自語”了一陣。

  哦——原來新來的“怪物”叫掃地機器人啊!要我說,現在主人們的生活實在是太方便了,掃地都有機器人專門來打掃啦!

  身為一隻老貓,對於這個家的變化我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當初我剛進這個家時,還是一隻小貓,每天最喜歡的事是在主人們寫信的紙上留下自己的痕跡。而現在,主人們都捧著一個叫“手機”的“怪物”不放手。雖然有點痛恨手機把主人們的.目光吸引走,但同時因為手機的提醒,主人再也不是記起來才給我添食,而是用最科學對我最好的方式為我添食,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我活的這麼久的原因吧!

  在以前,主人帶我一起出門才能看到電視,如今家中就有一臺電視機,想看什麼就看什麼,而且還比以前看的更加清晰!還有洗衣機,以前的衣服都需要女主人親自扛到河邊洗,冬天洗衣服更是煎熬,現在有了洗衣機,女主人也不要那麼辛苦啦!還有出門不用走路可以直接坐的“鐵殼怪物”汽車等等。

  關於主人家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聽主人們聊天時說這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原來是科技發明!科技帶給人類的改變太迅猛了!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2

  什麼是科技?所謂科技,百度說就是科學技術的簡稱,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往小處說,其實是指在現有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盼望過上這種衣食無憂的生活,如今,這都已變成了現實,科技就在我們身邊。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不是嗎?科技是城鎮的變化,是我們建立新型科技社會的一個縮影,來看看我們塔山鎮吧,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商店裡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寬闊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各種車輛川流不息;昔日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現在坐在電腦前,透過網際網路來了解菜市行情;我們這些小學生打扮得大方、漂亮,也更加活潑了;家用電器日益增多,蒲扇也光榮“下崗”了;工廠裡一切都是機械化裝置……

  科技就在身邊,不是嗎?以前,我們鄉鎮一到晚上靜悄悄的,沒幾個地方是亮著路燈的,街上的店面也幾乎不開,可是現在呢?一到晚上,燈火通明,大街上,商店照常營業,顧客依舊不少,再看看那縱橫交錯的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大大小小的廣場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散步,五彩的霓虹燈加上車鳴聲、舞曲聲、歡笑聲,構成了一曲祥和的月光進行曲,還頗有一番大城市的感覺呢!

  科技就在身邊,不是嗎?在我家裡,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我小的時候,父母進貨都是跟大客車去,夏天,十分炎熱,冬天,十分寒冷,每次回來都很辛苦。可是現在好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父親買了輛新車幫母親進貨,讓他們減少了許多的辛苦。聽母親說,他們還想再開二店、三店呢!父母的生意做大了,我家的收入也高了。以前我們家的二居房,幾十平方米,每次逢年過節的,家裡一來人,就站不下了,十分擁擠。可現在已經變成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寬敞大房了,就算來再多的客人,也不會為房子小而發愁了。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起就胸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點點滴滴做起,奮發學習,把自己鍛造成一塊有為的好鋼,把我們的社會建設的更加美好吧!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3

  近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致以熱烈的祝賀,他在賀信中指出,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今天的“奮鬥者”號,科研工作者們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自立自強的勇氣,踐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為科技創新樹立了典範。

  “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不斷向越來越深的海底世界挑戰,彰顯的是中國人對未知科學奧秘無盡的探索精神。從1986年我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研製成功,到後來下潛深度突破3500米、4500米、7000米……直到如今成功創造了深度10909米的新紀錄,我國在載人深潛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來之不易的成績,是廣大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們不斷努力和奮鬥出的結果,在新時代新徵程中,他們的這種載人深潛精神不僅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出了前進方向。

  在科學技術創新面前,“嚴謹求實”是取得重要突破的關鍵因素。航空航天、深海潛水、智慧製造、電子通訊、醫療器械……越是高新技術的產業,越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們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這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小小的失誤都會造成最終結果的巨大偏差,成為科學技術創新路上的“絆腳石”。科學研究永無止境,急不得也強求不得,要時刻以嚴謹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為科學技術創新下足“繡花功夫”;也要在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上大膽假設、勇於探索、勇於發現,真抓實幹地用實踐去反覆驗證真理,才能不斷助推科學技術向前取得更多新發現和新勝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團結協作”是獲得最終成功的力量源泉。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不管是抓好科學技術創新工作,還是抗擊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亦或是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緊密的團結協作。“大道不孤,守望相助。”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只有團結協作才能無所畏懼。當今世界,疫情大流行帶來了更多全球性的挑戰,也將全世界的人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與更多的國家合作、交流,分享抗疫經驗,共享研究成果,中國始終秉持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加強對外合作,攜手抗擊疫情,相信全球疫情防控在共同努力下必將取得最終勝利,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也將會越來越近。

  在挑戰各種“不可能”任務的途中,“拼搏奉獻”是創造更多奇蹟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奉獻的民族,千百年來,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等感人故事,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流傳千古的詩句,也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這些無一不包含著拼搏和奉獻,也鑄就了一次次令全世界震驚的偉大奇蹟。時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環境治理,一項項“硬骨頭”擺在了廣大黨員幹部面前。面對挑戰,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拼搏闖勁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無私奉獻,去真幹實幹,去完成更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在帶領群眾致富奔康的路上創造出更多“中國奇蹟”。

  在創造更多歷史佳績的征程裡,“勇攀高峰”是實現自我突破的重要保障。近日,我國科技成果頻頻報捷,除了“奮鬥者”號10909米的歷史性突破,正在環月軌道飛行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近月點再次“剎車”,從橢圓環月軌道變為近圓形環月軌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也實現了首次併網成功。這些輝煌成績,是中國科學家們勇攀高峰的自我突破,他們為新時代的科技強國之路書寫著越來越多新的華麗篇章。

  “無限風光在險峰”,實現宏偉目標的過程中總是充滿著危險和艱辛,不管是科技工作者,還是廣大黨員幹部,都有著自己心中想要攀登的那座“高峰”,要不斷拿出幹勁,拿出實績,敢為人先,去接受挑戰,去征服那一座座人生中遇到的“高峰”,為創造出更多新的歷史佳績貢獻出更多堅實力量。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4

  在面對艱鉅任務和複雜形勢下,不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要得到長效發展,獲得長足進步,都需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自立自強。“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新時代年輕幹部,更要自持自守,走好“自力更生”之路。

  思想上自立,走好“初心”之路。“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所謂思想上自立,就是要堅守理想信念,堅定政治初心,時刻秉持“懷忠信以待舉”的精神,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積極狀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堅決杜絕“朝中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樹好乘涼”的依附心態,摒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佛系”心態。年輕幹部的可塑性很強,同時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因此,年輕幹部要走好“自立更生”之路,就需要在保持“自我”的同時不失去應有的行為規範,既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趨炎附勢;既不要畏首畏尾、唯“領導”是從,也不要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堅守初心的激情。

  學習上自主,踏實“蛻變”之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年輕幹部要永葆“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樂於學習,保持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勤於學習,就是要勤於研究,沉下心來思考,真正做到學深悟透。切忌一味地“拿來主義”,杜絕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來高談闊論,用別人零星的經驗大談體會和感受,要在深入鑽研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理論儲備,收穫屬於自己的工作感悟及經驗。善於學習,就是要做一個“有心人”,擺脫固有的“學什麼就是什麼”思維,在學習中領悟更多、積累更多,用深厚的知識儲備,讓自己變得有涵養。樂於學習,就是要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既要熟悉本職工作,又要主動學習瞭解其他部門的業務,找準工作方法,找到工作狀態,不斷提升、完善自我,實現自我“蛻變”。

  行動上自強,勇闖“磨鍊”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年輕幹部最為缺乏的就是實踐鍛鍊。因此,年輕幹部要積極主動地投身到一線,以年輕人的朝氣和衝勁,在一線磨鍊踏實的工作意志、錘鍊過硬的工作作風、歷練豐富的工作經驗,用困難與挫折來提升實戰本領。敢於迎接風雨的挑戰,以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與魄力,勇挑重擔、攻堅克難,鍛造獨當一面的本領和能力。要勇於跳出“舒適圈”,提升獨立行動力,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好高騖遠,也不機械執行上級命令,而要不斷激發工作積極性,以就真務實的精神,腳踏實地開展工作,謀求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在工作磨鍊中實現自我價值。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5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國家也在進步。各種各樣的進步,“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也逐步深入到中小學的`教育課程中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發展為目標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重視。

  科技創新要重視科學,聯絡實際。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十分激烈。其競爭的焦點除了科學的發現,更多的集中在科學技術的競爭的領域裡。而科學技術的競爭核心又是人才的競爭,而衡量人才的標準是看其創新能力和創新才能。因此,建設創新國家,建設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核心就是培養創新性人才。比如,當今世界,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要從小培養,要在中小學的教學中推廣。在學校教學中,科技創新活動應聯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利用學到的文化知識,進行科技創新的各種活動,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明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努力學習,認真學習。同時科技創新離不開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及應用,科學創新活動讓學生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學習也就有了目的,有了興趣。更為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自己親手解決付諸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一次孩子開啟冰箱拿雞蛋,準備煎一個荷包蛋。猛地一拉,發現橫臥的。幾隻雞蛋經不住猛烈的搖晃,流出了鮮豔的蛋黃和透明的蛋液。而豎臥的雞蛋卻完好無損。這是為什麼呢?”他來問我。我說:“你自己做個實驗不就知道了嗎”?

  為了探個究竟,他做了一個小實驗:拿一大團橡皮泥,分成四小團。上面豎直放上四隻雞蛋和一塊木板,再放上《新華字典》和《小學生作文》兩本書。驚訝的發現,結果雞蛋毫髮未損!想如果雞蛋是橫放又是什麼結果呢?動腦不如動手,在橡皮泥上橫放了四隻雞蛋。哎!沒想到的是:剛放上一本《新華字典》,雞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這幾隻雞蛋的殼剛好是薄的呢?不如換別的蛋試試看!但結果還是一樣。再想:一邊放豎的蛋,一邊放橫的蛋,在橫放的雞蛋下墊點橡皮泥,讓這兩隻雞蛋一樣高,結果又是怎麼樣呢?再做了個小實驗,結果放上一隻鉛筆盒,原封不動,又放上一隻瓷盤,橫放的雞蛋“啪”地一聲就碎了。

  這是為什麼呢?經過仔細思考:這蛋是不是都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這想法是對還是錯呢?如果是對的,為什麼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他一下子想出了好多問題。後來,翻翻科學書,查了查資料,又問了問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他的想法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把雞蛋橫放,一壓就破了,如果把它豎起來,就不易破,這說明同樣的材料的強度大小,決定於形狀的不同。這就像拱橋和平橋,兩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經過做這個實驗,他養成了遇見問題就要仔細思考,爭取弄懂的好習慣。

  科技創新要不斷地實踐,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隨著“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成為大家的共識。併成為了是人才培養的的一種發展趨勢。而這種趨勢如何形成呢?那麼就要在中、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中來培養。比如:透過舉辦的各種各樣的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比賽活動,為中小學生提供一個鍛鍊自己的平臺。用我們有限的科學知識,生活閱歷,製作工具和製作材料。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不可思議成果。然後在全市全省全國範圍內進行交流、比賽。

  科技創新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思路。青少年透過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不同視覺,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特點和進步,而且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了各種思路的優缺點,逐步樹立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青少年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技創新應該不斷吸取先進的理念,使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科學方法與科學技能,科學世界觀等方面有獨特的意義。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6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迎來了把創新擺上現代化建設全域性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新時代。這代表當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視人才,更加需要每個“科創人”切實肩負起時代使命,在創新的舞臺上揮灑汗水。

  成為一個合格的“科創人”,要具備從“0”到“1”的眼光和創造力。“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0—1”指的是從無到有的科技創新,考驗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獨特眼光。當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全球第二,發表論文和專利申請量居全球前列。然而,引領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系統性、顛覆性技術發明成果較少,帶動全球科技創新正規化變革的科學思維方法鳳毛麟角。廣大人才要敢於打破常規,培養創新性思維,發揮開展原創性研究的能動性,堅持走引領式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源動能。面對卡脖子技術短板,要勇於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既要善於引進消化,整合創新,又要致力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善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

  成為一個合格的“科創人”,要具備從“1”到“100”的勇氣和膽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1—100”指的是技術轉化創新,考驗人才的應用和試錯能力。從科研的規律上看,研究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循序漸進、量變積累、質變飛躍的過程。將基礎原理轉化為生產技術專利,需要人才調整好心態,勇於試錯,理順成果轉化方向,把準科學規律以及現實需求,主動參與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執行和科技專案攻關實踐,在推動科學進步和產業發展中汲取成長能量,主動化身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成為一個合格的“科創人”,要具備從“100”到“∞”的毅力和情懷。“100—∞”指的是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終極目標,這需要人才長期投身於此,久久為功。面對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奮鬥目標,需要廣大人才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埋頭苦幹,全力以赴。發揮科創人才的引領作用,促進經濟內迴圈,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科創板為龍頭啟用全流程創新鏈條,掀起高科技創新高潮。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時代呼喚,廣大人才要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乾的作風,將推動科創事業的發展作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路徑,爭當科技創新先鋒,在創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7

  如果你是一名顧客,你一定想見識最新產品;如果你是一位觀眾,你一定想欣賞最新劇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運動員,你一定想嘗試一套新動作。對於,愛寫作的你,你一定想用新的寫作思路去堆砌作文大道。

  聽我舉了這麼多例子,知道我想說什麼了吧。

  沒錯,就是——創新。

  創新,是人類的本能。創新地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創新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歷史從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中走過,從中華的四大發明中走過。從牛頓的三大定律中走過,從克隆綿羊“多利”中走過。一串串創新的成果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試想遠古的蠻荒原野中,我們的老祖先沒有敢第一次撿起石塊和樹枝,今天的蒼穹下還會有滿目的繁榮文明嗎?

  為什麼要創新?古人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創新求變,事物才會有生命力,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於是我們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來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抱殘守缺就意味著失敗。只有不斷採用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地有新發明、新創造,不斷地產生新成果,我們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然而創新也是不易的。每一個新事物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肯定與支援,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90年代初期,內地開始出現了諮詢顧問業,個人辦的“點子公司”、“調查公司”應運而生,但許多人笑他們是不務正業,靠動歪腦筋要嘴皮子騙錢的小混混,時至今日,諮詢顧問業在社會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大,再沒有人把他們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創業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語嚇倒。倘若他們沒有敢於堅持的勇氣,能有今天的業績嗎?當然不。

  因此我們要說,在創新過程中,“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是最重要的。固然,我們也需要卓越的想像力,兢兢業業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靜的頭腦,但王二麻子敢舉第一面大旗,我們首先要為他喝彩,於是面對從未有人穿越,而今終於被拋在身後的大西洋,哥倫布能感慨地說:我敢做了,去做了,終於做到了。

  魯迅先生說:我們要感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運動員,去做新的騰越吧!我們大家將為你喝彩!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8

  科技,不斷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趣,便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近200百年中,科技發展迅猛。從明清時期使用的煤油燈到今天使用的節能燈;從19世紀初的無線電報到十九世紀末的有線電話;從20世紀中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埃尼阿克”計算機到今天的多媒體計算機;從20世紀末使用的“大哥大”到如今的3G網路。因為科技,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那麼未來的世界將是怎樣的呢?

  21世紀將是生物技術時代。未來將在有機酸等發酵產品、開發生物固氮和蛋白質工程、生物農藥、人工智慧、人類基因組計劃、治理汙染等多方面取得進展,逐步發展成為跨領域的生物技術時代。

  21世紀將是智慧交通時代。隨著汽車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廢氣汙染成為越來越嚴重問題。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實現鐵路(線路)化管理,從而大大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優點一是改進汽車的安全性,實行自動控制,二是對交通實施智慧化控制,如自動付費等;三是透過衛星定位系統為地面行車提供最佳行車路線。

  21世紀是奈米時代。奈米技術是以奈米(1奈米等於十億分一米)為長度單位的產品的技術,所製成的微型機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電磁電動機,重量僅為4毫克,直徑8毫米,轉速達每分鐘1萬轉,工作電壓1.7伏。奈米技術將應用於人類各個領域,能在危險環境中排除故障,能用於家電的自動調節,能充當醫生進入人體醫治療疾病等。

  這就是我們的科技,這就是我們的未來的世界。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產品、技術成為現實。

  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工作總結9

  經過我幾十年的研究,我發明了一種神奇的垃圾桶,以前的垃圾桶只是一個擺設,扔垃圾的人依然我行我素,照扔不誤。

  我發明的垃圾桶有許多神奇的功能,不信?聽我慢慢說。

  這個垃圾桶非常擬人化,臉方方的,眼睛、鼻子、耳朵一個不少,還有一張張得很大的嘴,怪嚇人的,這是給不講公德的人看的。放心它不會傷害你的。它的身體是圓柱體的,屁股上有一個洞。它的雙手和雙腿有細有長,走起來非常靈活。

  白天,它在沒事的時候用手指的縫吸收空氣中有毒的氣體,在體內過濾,生成新鮮的氧氣排放出來。汽車發出煩人的噪音,垃圾桶會用鼻子吸收噪音,放出優美的音樂,這優美的音樂可以使人神清氣爽。一位病人走來了,在紙上寫下自己得了什麼病,把紙放進垃圾桶裡,“叮咚”,一盒藥從垃圾桶的屁股了“拉”了出來。什麼藥都有,所以什麼病都能治好。病人拿著藥高高興興的走了。看,來了一個小孩兒,垃圾桶的嘴很高,就算小孩跳起來也扔不進去,怎麼辦呢?只聽“吱”的一聲,垃圾桶降低了高度,這個小朋友把垃圾扔了進去,蹦蹦跳跳地走了。

  這種垃圾桶還會在大街上巡視,看見有誰亂扔垃圾,第一次會嚴厲的制止,並把那個人記在本子上。一年後如果沒有被垃圾桶發現亂扔垃圾所有的記錄就會取消;如果一年內又被發現了亂扔垃圾,垃圾桶會把那個人帶到警察局接受處罰。

  垃圾桶不光白天很忙,晚上也很忙,如果它發現前邊又能一堆垃圾,就會用吸塵器把垃圾吸到一個大盒子瞭然後送到垃圾回收站,如果前面有一片汙水,它會用鼻子把水吸到體內過濾一下然後再把清水倒進河裡。

  我發明的神奇垃圾桶不錯吧?我一定把它大量投入生產,讓人類的環境變得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