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方法(通用1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大家學習更有效率!那麼,大家知道要怎樣正確高效的學習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
1.研讀考綱。《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大家複習備考的依據。大家解讀考試大綱時,除要關注考試範圍、新增內容外,更應該關注題型示例及樣卷。它們不但讓我們對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大致比例有所瞭解,更能告訴我們本年高考題目的命題走向。
2.迴歸課本。高考題目年年都有變化,但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都沒有變化。學過的知識究竟有哪些?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誦默寫部分。
3.背誦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練掌握以上高三語文的複習計劃要求和方面,經常對照高三語文的複習計劃做好高考語文複習工作的總結,是你考成優異的高考成績的必備因素。
4.做真題。最後階段,大家應該選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題,以便進一步明確高考題目的命題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在審題、解題的能力方面是否還有欠缺,方便最後的複習鞏固。
5.看糾錯本。把糾錯本中的錯誤按基礎、文言、閱讀、語言運用等分別歸類,把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的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2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抓住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準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抓住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①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②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內容,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留、換、調、刪、補、變。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諡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後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
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短語後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
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於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後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於”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
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儘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採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採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型別,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誌,“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 “謝”為“推辭”。
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開啟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開啟,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開啟”,“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裡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裡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係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物件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複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計程車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諡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瞭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瞭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3
一、以規律解文
這裡的規律既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材料和規則,也包括言語運用的具體規律。文言詩文特殊的語法規範、修辭手法,遣詞用語、煉句煉意方面的獨特規律,都是我們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實有效的工具,準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從規律出發來解讀作品,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辭賦一類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來推斷詞意,可以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一個對句:“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游泳”二字,教材沒有註解,而譯文多是“游來游去”“穿來穿去”之類。其實這是不確切的。上句“翔集”既為兩個不同的動作,下句的“游泳”與之相對,也應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原來“遊”和“泳”是有區別的,“泳”不是一般的遊,而是指潛行水底。這樣,上句譯為“沙灘上的鷗鳥一會兒展翅飛翔,一會兒棲止聚集”;下句譯為“五色的魚兒一會兒浮上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正好對應。這不僅涉及到一個詞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領悟到作者所描繪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簡潔,省略很多。從成分上說有省主語、省謂語、省定語、省賓語、省兼語、省介詞等;從省略方式上說有承前省和蒙後省。閱讀時要根據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麼。如199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題,“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中的“貨”“市”詞意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都是“賣出”B、都是“買入”C、賣出、買入D、買入、賣出。
要答好此題,關鍵是弄清“輒貨市粟麥”是一個省略句,應是“月俸得白米,輒貨(之)市粟麥”,這樣一來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賣出白米,買入粟麥,應選C。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對這一特點有所認識並形成閱讀意識,解讀時就會時時提醒自己,少犯錯誤。如《漢書李廣蘇建傳》中關於蘇武的一節,其中有一句“單于招會武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教材把“前以”註解為“以前因為”,翻譯過來就成了“以前因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識強一點,判斷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麼譯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順。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據文章本身所提供的資訊對詞句作出分析判斷。一個詞,一個句子只有聯絡它所處的語境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如果將它們從中孤立起來,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發生誤解。因此,結合語境理解詞句的意義就成了古詩文解讀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這裡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誰,他們與琵琶女是什麼關係?對此教材並沒有作出註解,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句與上下文的連貫情況來推斷其在文中的所指物件。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時,只說了自己的籍貫和住處,沒有涉及家世,所述內容全是教坊裡的歡樂奢華和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看不出同家人有何來往。從“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來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聯絡,可見“弟”和“阿姨”是她的親屬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譯成“弟弟”和“姨媽”。查唐代《教坊記》中的記載:“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應當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氣類相似的諸姐妹。從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實可知,“阿姨”所指應當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養母(即鴇母)。據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們,前去從軍服役(充當營妓),教坊的鴇母也離開了人世,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這等於教坊散夥,琵琶女無以為生了。迫於生計,不得不嫁給商人。這樣的解釋,與琵琶女年輕時歡樂奢華的生活敘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敘述恰好一脈相承。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用於習慣不假思索將“弟”和“阿姨”解釋為“弟弟”和“姨媽”,就會造成前後內容難以貫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據相關的種種事實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與詩文有關的事實、作者的經歷、創作的動機和目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可以作為參照的相關文章。作者寫詩著文,並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關的事都說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蘊含在相關的事實之中的。讀者從作品中能解讀出多少資訊,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遠和這相伴隨的事實有關。
《木蘭辭》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對於詩中的“思”“憶”一般都作“想”“考慮”來理解。我們知道木蘭在織布時是懷著滿腹的心事的,下文木蘭也向母親說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她為什麼還要向母親表白自己“無所思,無所憶”呢?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其實這裡的“思”“憶”並不能當泛指的“想”“考慮”來講,而是有著特定的意義和內涵的。與《木蘭辭》同時代的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樣幾句詩“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訊息。”這裡的“何所思”、“何所憶”分明的道出一個多情的女子,希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母親的阻撓而不得如願的幽怨和愁悶。同樣《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漢樂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憶”都是表達女子的愛情之思,相思之憶的。根據民歌的這一傳統再來看《木蘭辭》中的詩句,原來是母親聽到女兒的嘆息聲,便敏感到已長大成人的木蘭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蘭的回答是對母親猜想的否定。母親問中含有關切,木蘭答中帶著斬截。這樣一個不為兒女情長所困,勇敢地站出來為父分憂,報效國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不瞭解這些背景,則解讀不出這些詩句中的豐富內涵,對木蘭形象的認識也會受到侷限。
四、以理解文
所謂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據事實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來創作詩文的,這就給我們解讀詩文提供一種參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於常理,不合邏輯,就需要回過頭來再作仔細的推敲。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但教材對其中“借書滿架”的“借”字向來不注,而譯文則是“借來的……”。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閒趣;未必都是借來的。”看到“未必都是借來的”,說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對“借”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但所謂的“散人閒趣”之論,卻未免牽強附會。歸有光當時所讀何書?那又是怎樣的家庭?為什麼要“借書”?何況,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滿架”之理?這樣以理推究,問題就來了,。因此就需要查閱,《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積義同。原來“借”就是“積”,即使堆疊,碼放。於是文意便豁然貫通。在“借書滿架”之後,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嘯歌”。教材注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嘯歌: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裡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借”來滿架的書,這個歸有光還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還不算,還要顯示什麼“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滿腹經綸從哪裡來的?他真的那麼懶散或者豪放嗎?特別是為什麼要在“借書滿架”之後緊接“偃仰嘯歌”一句?這些事“理”、文“理”,使我們對上述註釋大惑不解。其實,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吟誦詩文也。原來這是在描寫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讀書的情景。真是讀書不講理,相差十萬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緒和情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和藝術情景。只有從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藝術境界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追尋詩文的準確含義。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決定了詩文語句的意義歸屬。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一首七律詩“慣於長夜過春時”,該詩的頷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淚”,一般都認為是和文中“不幾天,即聽到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連母親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應。如果單從這兩句來印證理解的話,“慈母淚”顯然是指作者的母親因擔憂作者當時的險惡處境而落淚,這樣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僅限於此,就失之浮淺了。這首詩在課文的第四部分,是魯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極度壓抑悲憤中所作的。魯迅在與朋友的信中也明確指明瞭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詩”。詩的其它幾聯儘管都曲折的表達了對柔石的悼念,但顯然都不及“夢裡依稀慈母淚”更恰切更深刻的濃縮了對柔石的深深懷念。文章在引了這首詩後,緊接著有一段對柔石母親的敘述,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對“慈母淚”的照應和具體解釋。文中說,“我知道這失明母親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寫一點關於柔石的紀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選了一幅一個母親悲哀的獻出自己的兒子取得名曰《犧牲》的木刻,算是隻有作者一個人心裡知道的關於柔石的紀念。木刻中這位悲哀的母親不正是現實中柔石母親的形象化身嗎?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親眷眷的心,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位摯愛著自己的母親;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為自己也和柔石一樣一往情深的關愛著老母親。這是基於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心靈才會產生強烈的震顫:自己的老母親在異地聽到自己被捕的傳言時已經是“飲泣”而至於生病了,那麼由己推人,柔石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摯愛的兒子被殺害的訊息後將會怎麼樣呢?“夢裡依稀慈母淚”正是這種假想情景的藝術概括,“慈母淚”也就成了巧妙融會作者悲與憤兩種情感的鮮明意象。它既是對柔石的最深沉的紀念,又是對反動派暴行的無聲勝有聲的血淚控訴。照此說來,“慈母淚”除了寫自己的母親外,更重要的是寫柔石的母親,因為作者寫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寫柔石,寫自己的母親,恰恰是為了襯托寫柔石的母親。把握住了詩中作者情感的脈絡,才會對詩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寫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領會。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4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考試中,文言文的比重都逐漸增加,很多同學對學習文言文都有困難,這主要是沒有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習慣。學習文言文中,我們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注意一些重要的字的意思,然後體會作者當時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淺入深,慢慢的理解這些文章,這樣會使文言文學習起來變得簡單,下面是學大專家給大家帶來的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透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複,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準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幹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隻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閒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範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幹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學習文言文我們還要有好的學習習慣,平時多讀一些文言文的文章,開始先簡單開始讀一些文章,堅持下來,會逐漸的提升我們的文言文水平,注意一些重點字的意思,很多文章中出現同一個字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學習的時候也要注意變通。同學們利用這些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的同時,也要注意平時的積累,相信大家的文言文水平定會提升的。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5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個轉折點。如何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實語文中考並非是高深莫測,而是有規律可循的。抓住規律,就好像綱舉目張,就能“以巧破千斤”,不愁中考拿不到高分。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來看,我以為中考語文的四個部分可以這樣歸納。積累運用考“準確”,文章閱讀考“原文”,文言閱讀考“課本”,作文寫作靠“立意”。
一、積累運用考“準確”。
積累運用是語文學習中最為基礎的部分,這部分的試題大多為容易題,要儘量保證答題的準確率。要想準確,光靠死記、死背、下死功夫是不行的,要講究方法,善於總結歸納,使知識系統化。語文的知識點多,面廣。我們要自覺地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構成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絡的知識體系。比如古詩文默寫的考查,這部分複習的重點和難點是熟練地背誦、靈活地運用和準確地默寫。背誦貴在堅持,不斷反覆以加深記憶。名句背誦要聯絡原篇,對背誦的原句要加深理解,理解後,還要善於創設情境加以運用,還可以對古詩文經典名句所表現的物象、意境和旨趣進行整合歸類,按類記憶。比如把古詩名句分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有關“愛國、壯志、惜時,思鄉”等等。每類記憶的詩句不要求多,只求典型。光會背誦還不行,還必須落實到筆頭上,默寫要正確。要注意易錯易混的字詞,在不斷檢測、反饋中加以矯正、記憶,從而達到準確無誤。
二、文章閱讀考“原文”
現代文閱讀是中考的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許多同學認為基礎知識多下功夫可以保證準確,而閱讀千變萬化,實在難以應付。尤其是到了臨近中考的今天,靠多讀書,多做練習是不現實的。如何能使現代文閱讀由“沒把握”轉變到“有把握”上來,建議同學們在平時進行閱讀練習時,堅持一篇閱讀材料讀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讀三遍費時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一遍——整體把握全文——確定答題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錯了,那麼答題只能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巧用資訊整體把握全文。試題的閱讀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資訊。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第二編——找準語句領會主題——檢驗大方向是否正確。一篇文章的主旨總會從文章的字裡行間顯露出來,我們要善於從文中把它挖掘出來(比如:記敘文不要放過議論抒情的語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語句來檢驗答題的大方向是否正確。第三遍——確定區域圈點勾畫——找到答案所在地。這遍閱讀前,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閱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其實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憑空去想。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堅信,大多數題目在文裡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需要強調的是,答閱讀題實際上和作文一樣,十分強調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因此還要提高答題的質量,提高答題質量的唯一有效辦法是先擬草稿再反覆修改。
至於文言閱讀考“課本”是指中考文言文的閱讀考的是課內學過的文言文,因此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變文言文為白話文,然後再進行閱讀理解,就能巧妙的應對所有試題了。
總之相信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努力,你們的知識會更紮實,能力會有更大提高,中考一定會獲得理想的成績。祝同學們成功!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6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藉助註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註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瞭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透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透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鑑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後同學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評價能力。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7
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幾乎可以包含學習文言文的所有知識點、能力點。最常見的有對常用實詞、虛詞的考查,以及對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常用實詞,是中考考查的傳統考點之一,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是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文言實詞的重點是要確定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的具體含義。訓練中要特別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現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初中階段常用文言虛詞大致分為以下幾類: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於”;起連線作用的,如“乃”“則”“而”;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虛詞有二十多個,要重點掌握“之、其、者、而、則、乃、且、然、以、於、為、也、乎、夫、焉”這十五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其作用和意義,還應與現代漢語作比較,明確哪些作用保留下來了,那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在解釋時,應準確運用現代漢語中與之相當的字詞代替,藉助歸類進行比較,掌握各類虛詞的用法及意義。透過反覆訓練,熟記各類虛詞的基本用法。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譯是在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正確理解詞義及文言句式,需掌握關鍵性詞語在句中的意思,並結合語境,依據各類句式的特點,正確把握文句的意思,著眼點放在對課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譯上。在今後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譯,仍是考查的重點。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8
對於剛上初一的同學來說,由小學沒有文言文到初中接觸文言文,在學習中抓不住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往往投入很大,到收效甚微,因此同學們一定要在家庭作業輔導中認真學習。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那麼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學習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資訊。那麼,“三步走”究竟怎麼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識大意。
當拿到一篇文言文時,我們要先粗讀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會的字詞跳過去,直接閱讀下文。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夠培養學生對於一篇文章資訊的提取能力;二是當遇到不會時,學生會糾結在那裡,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那麼,當我們大致讀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後還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詞。
第一遍粗讀之後,不會的字詞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樣,把我們的雙腳咯的生疼,在這一步中,我們要掃除這些限制我們的障礙,徹底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這一步中,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並積累這些字詞,為以後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
我們閱讀文言文是為了讀懂它,並且明確它告訴我們的關於人生的道理。我們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這種智慧往往透過文言文和漢字傳遞給我們,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應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家庭作業輔導:初一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三步走”同學們一定要好好運用,踏實的進行文言文學習,大家只要堅定信念一直向前就一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9
中學生平時學習用時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頭腦發漲的是文言文,可考試時出錯最多的仍是文言文,應用起來最難的是文言文,足見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試越來越重要,分值也越來越大。在實習期間,我發現有些學生面對文言文的學習,有點望而卻步,搖頭嘆息,不知如何是好。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我在教學實踐中,以《課程》為藍本,以考試為綱,以自主學習為經線,以誦讀拓展激趣為緯線,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誦讀琅琅上口,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元,學語文就要誦讀。讀文言文方法多種多樣: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時候,我和學生都陶醉在書聲中,忘記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優美旋律的朗讀聲,構成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嘗試斷句分段,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上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誌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著標點、分段,然後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並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並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自主閱讀交流,加強鑑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才能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交流是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發散,在交流中問題越辯越明,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老師的條分屢析應該由學生的自主閱讀所代替。讓學生具備整體感知、體會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確並有創見的解讀文字的能力。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的自主閱讀,我教給學生學習的步驟:結合資料的解說,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在課上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後提出疑難點,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學生可以回答的儘量讓學生表現,確實不能解決的,我加以點撥和指導,學生的收穫特大,改變了過去由老師一人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師生都覺得枯燥無味的單向活動的教學局面。老師傳授的是學生想獲得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轉化為為自己而學,在學習中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交流中也鍛鍊了膽識,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0
《狼》知識要點歸納
一、文學常識:
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聊齋”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郭沫若盛讚蒲氏的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詞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異義:
①股:古義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幾何:古義:多少,這裡是能有幾何的意思。 今義:數學中的一個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只增笑耳。今為耳朵。3、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於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隻狼正在那裡打洞。)
④恐前後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⑤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隧,名詞作動詞:從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5、虛詞:
①之:(1)助詞,無實在意義,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後面,起湊足音節。久之。 (2)代詞,它。例:又數刀斃之(代狼)(3)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4)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其:(1)恐前後受其敵:代狼 (2)場主積薪其中:代指麥場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積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積薪 (5)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代指屠夫。(6)屠自後斷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以刀劈狼首:介詞,表示工具,用。
④於:介詞,在。例:其一犬坐於前。
⑤而:連詞,錶轉折,但,可是。 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6、一詞多義:
(1)意: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企圖。意暇甚:神情。
(2)敵:恐前後受其敵 : 敵對,這裡是脅迫、攻擊。 蓋以誘敵: 敵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後受其敵:前面
三、全文翻譯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裡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裡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裡,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閒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裡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現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的詞語是:屠懼,投以骨;復投之。
2、恰當表現狼貪得無厭(貪婪兇惡)的語句是:
(1)綴行甚遠。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3)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恰當表現狼狡詐陰險:(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4、表明屠戶不失時機奮起反擊的詞語是:“暴起”“劈”“斃”
5、文中作者議論性的語句是: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五、內容理解
1、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整理故事情節.
答:第一自然段:開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發展:懼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結局:殺狼。
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答:前 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3.結尾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答:發表評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現狼的狡猾的語句:“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而兩狼之並驅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
5.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些地方?
文章寫出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透過他的動作和行為表現出來的。
“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透過記敘兩隻狡詐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終雙雙被屠夫斃命的'故事,諷喻像狼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並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1
文言文難教難學幾乎是師生的共識。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學生感覺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課文中所佔比例較小,學習間隔長,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遺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鞏固所學的知識呢?透過比較我發現,文言文雖然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遠,但畢竟現代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在詞語、句式、語法各方面二者實有許多相通之處。於是,我嘗試採用“有機聯絡,化整為零”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講清古今詞義和某些語法的異同,減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識記負擔。下面,以《狼》一文為例說明之。
一、詞義方面:
A.文中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有:肉、骨、狼、遠、投、勁刀、麥嘗場主等。
B.古文中是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是雙音詞的有:“屠(屠戶)、晚(晚上)、剩(剩下)、懼(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鬆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或意義發生變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視的樣子)。其實它們的這種含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有相對的例證,如:杯水車·薪、虎視·眈·眈等。
D.古文與現代文意義區別較大的詞:奔(跑)、行(走)。
這四類詞,A類不需要講,B類只需在解釋時點明即可,C類也可在現代文中講清楚,需要記住的只有D類。透過上面的分解,實際上D類詞在古漢語中所佔的比例是很小的。這樣,詞義的理解與記憶負擔就大大降低了。
二、語法方面:
(1)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語保留了古文的一些語法特色,在教授現代文時講清楚也可以相應地減輕文言文學習的負擔,使之在文言文中出現時不再成為新的資訊點。如《狼》出現的“犬”(像狗一樣,名詞作狀語)、“洞”(打洞,名詞用作動詞)一類用法現代漢語中也不在少數,如·土崩·瓦解、·星羅·棋佈、·蠅營·狗苟(名詞作狀語),·衣·冠禽獸(名詞用作動詞),摧·枯拉朽、防·微杜·漸(形容詞用作名詞),·豐衣·足食、不·遠千里、·富國·強兵(使動、意動用法)等。
(2)文言文中特殊的句法結構在現代漢語中也時有出現。
如古漢語中的被動結構形式:“為”“為……所……”“於”等,現代漢語也不時使用,像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冰心略傳》中的“她寫出了·為文壇矚目的短詩集《繁星》和《春水》”,還有像“受制·於人”等。
又如現代文中的詞語“時不我待”等,也保留了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特色。
運用上述方法,將文言文中的許多資訊點分散落實在現代文教學中,教師在授課中時常提及、點撥、滲透,慢慢地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實際上成了對一段時間所積累的古文有關資訊點的一個彙總、複習和鞏固。要記憶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學起來就輕鬆了許多,學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少數幾個難點了。
近幾年的古文教學我都採用這種方法,沒有發現人們時常提及的學生厭學現象,學習目標也容易達到。當然,這種方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特別熟悉教材,瞭解中學階段古文中所出現的大量詞語、語法,進行歸納總結,再從現代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現代文教學中及時提及、點明;其次,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技巧,講解這些內容要著眼於滲透,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2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讀、多背、多練。
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於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我們所說的“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有機會的話,還應當儘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鑑》等,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視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誦,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寫下來,連標點符號也不要弄錯!你千萬別以為這只是“死記硬背”,倘若你能堅持到底,那麼,在潛移默化當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你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養起來了。
“多練”是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複習。
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註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覆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蒐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覆誦讀課文,要儘可能讀出作者的語氣、輕重和感情,要流利通暢、聲情並茂。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製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
上課時帶著問題專心聽講,認真做好筆記,並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師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切忌淺嘗輒止,不懂裝懂!課後複習尤為重要,透過複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
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麼,你就有可能像“猴子掰包穀”一樣──丟了包穀摘桃子,丟了桃子搬西瓜,丟了西瓜追兔子,丟了兔子空手回──到頭來,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第三,學習文言文,要學會學習。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外乎翻譯課文,因此,上課時抱著參考書不放,就像落水的人抱著一根救命的稻草,視若寶貝,敬若神明,一切唯參考書是聽!殊不知,這些人誤把柺杖當雙腿,丟了柺杖則寸步難行!他們上課時一般不怎麼愛聽老師的講解,更不會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麼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閒心。
哪知長此以往,對參考書形成的依賴就像一顆定時的炸彈,隨時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學習的生命!──他們一翻開參考書,就什麼都懂,可謂一目瞭然;但是,一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一個失去柺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穫的是一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一下,因為,它至多是一根備用的柺杖,千萬別把它當成“雙腳”,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3
方法一:“三多”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儘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
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麼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方法二:預習和複習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複習。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註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覆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 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蒐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覆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 的地方製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後複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
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麼,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方法三:瞭解句式和翻譯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與現代漢語有所區別。
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語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
瞭解並掌握這些文言知識,我們首先應從各種特殊句式,基本結構入手。
方法四:推斷句子成分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也有一定的語法結構,除個別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與現代漢語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間的關係。
基於此,同學們就可 以從語法結構入手來推斷詞語意思。
透過語法知識我們知道,主語、賓語往往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動詞、形容詞,而定語則多是形容詞、名詞、代詞,狀 語往往是副詞。
這樣,我們就可以透過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學會學習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外乎翻譯課文,因此,上課時一般不怎麼愛聽老師的講解,更不會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麼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閒心,抱著參考書不放,一切唯參考書是聽。
一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一個失去柺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穫的是一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 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方法六:重視歸納和積累
一般說來,初學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
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 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一種特殊的符號,以提高學習效益。
當然,無論做什麼整理,都必須積累相應的例 句,否則,你的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4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
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
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
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5
朱熹雲:“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真是一語中的。對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還應該授之以法,常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層背誦法。
在背誦前先理清內容層次,文言文要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分出部分,分出層次,然後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誦,如《魚我所欲也》可先將它分為三個部分,中間論證部分有兩個分論點,再分兩個層次,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可以事半功倍。掌握這種方法可將死記硬背變為輕鬆的背誦,從而終身受用。
二、思考提問法。
現在同學手頭資料多了,會不可避免地讓同學們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結果影響了自己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鍊。可以透過獨立思考,課堂提問來改變這種現狀,這就要求同學們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先在自讀的基礎上,把不理解的詞圈出來;其次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並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再試著準備把課文用故事形式講出來。堅持用這種方法來學文言文,既可以培養同學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語意推斷法。
學習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掃除文字障礙是關鍵,同學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尋求隱含資訊、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推斷能力。
(1)聯絡上下文、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文言文因漢字特有規律及行文習慣特點,有一定規律可循,養成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的習慣,有助於提高翻譯文言文能力。
(2)聯絡舊知識來推斷語意。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善於聯絡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如學到“得魚腹中書”(《陳涉世家》)中的“書”可聯絡到“即書詩四句”中的“書”(《傷仲永》),這樣聯絡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真所謂“溫故而知新”。
四、對應翻譯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刪減、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採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看懂課文下面的註釋,藉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增補、調配,規範語言。至於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名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五、歸類積累法。
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在詞彙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蒐集、歸類、整理、積累。透過歸類、比較、積累,學生不僅能提高文言詞語分析能力,還能體會到學會積累所帶來的喜悅和益處。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6
曾有學生戲言: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為什麼文言文的學習會成為大多數同學語文學習的一道坎呢?老師這裡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達,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古人說話和寫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口頭表達就是“吃飯了嗎?”而書面表達就變成了兩個字“飯否?”大家會發現,書面表述要簡省的多,這無形當中給我們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另外文言文中還存在著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同時文言文在句式表達上也和白話文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就給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邁過這道坎呢?下面,老師就根據自己學古文及教學中得出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對同學們的文言文學習有所幫助。
首先,要大聲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把朗讀視為語文學習的最妙之法。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學生搖頭晃腦地大聲朗讀的情景。對於文言文的學習,不僅要讀,而且要高聲誦讀或者吟誦。我國近代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甚至把高聲誦讀作為人生一大樂趣。他說:“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意思是:讀書要高聲讀出來,讀書的聲音就像鍾、磬這兩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一樣,非常美妙、動聽,讓人進入一種飄飄然的境界。而我們同學們越來越不重視朗讀,甚至在早讀課上,我們也很少聽到那琅琅的書聲,有的同學寧可在那兒默讀,也不願意讀出聲來,還有同學覺得讀出聲來很難為情。殊不知,我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聲誦讀中培養出來的。所以,老師建議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夠做到大聲誦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地讀,做到讀準字音,把握停頓,讀出感情,進而能夠熟讀成誦。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學習中,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疏通文意,即我們常說的翻譯。有的同學,提到翻譯也是直撓頭啊,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掌握一定方法,翻譯起來也是很容易的。這裡老師就教大家幾招:
1、單音節詞變雙音節詞。同學們學習古文會發現,古文中有很多的單音節詞,這時候我們要學會把這些單音節的詞變成雙音節。比如,七年級同學學的《鄭人買履》裡“寧信度,無自信也”,“寧”這個單音節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把它變成“寧可”,“信”變成“相信”;再如,八年級才學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將使楚”,將,變成“將要”使,變成“出使”楚,變成“楚國”,連起來就是“晏子將要出使出國”。
2、聯絡舊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同學們把每篇古文都當作第一篇古文來學。即使是以前學過的文言實詞或虛詞,在我們眼裡都當成是新的,它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聯絡舊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七年級同學才接觸文言文,可能積累的文言詞彙比較少,但八、九年級的同學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完全可以學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學們學習翻譯古文的時候,我就會問同學們,這個詞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學過沒有,在那篇課文中是什麼意思,用在我們這兒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調”的“既”,“擲地雲”的“擲”“月餘亦卒”的“卒”,這些詞,同學們會發現,在七年級的《趙普》這篇課文中都學過,“既薨“的”既“,“已經”;“碎裂奏牘擲地”的“擲”,“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終於”的意思,用在“月餘亦卒”上雖然行不通,但是我們在比較中,無形中又增加了積累,知道“卒”,除了做“終於”來解釋,還可以解釋為“死”。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既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有培養了能力,真所謂“溫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語文已經進行了改革,不考課內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實詞卻全是來自課內的,如果同學們能夠做到聯絡舊知識,學會遷移,就算是考課外的,又有何難呢?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7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8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藉助註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註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瞭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透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透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最後,就要看我們課後的努力了。我們需要熟練運用文言文學習方法,學會對文言文鑑賞評價,要熟讀成誦,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評價能力。學習文言文,對於語文學習很重要,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
文言文學習方法 篇19
一、基礎知識積累期(一個月)
在這一時期,我複習語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礎知識。或許大家會問:語文有什麼基礎知識啊,不就是幾個字的讀音,幾篇文言文背誦,還有一些詩句的默寫嗎?難道這也需要花時間去複習嗎?在我看來,恰恰是這些最不起眼的基礎知識,才是我們成功的關鍵所在。
所以,考試大綱要求背誦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來複習,而且不要對自己過於自信,背誦過後要默寫,默寫完之後一定要記得對照課本檢查。千萬別嫌麻煩,有時候,就是我們不怎麼注重的東西到頭來成為我們成功的推動力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來,認真去做。
二、專項突破期(三個月)
這一時期,我開始主攻考試的各個專題,比如語音、成語、病句、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鑑賞,現代文閱讀,作文。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整個備考過程中複習壓力比較大的一個時期。我的做法是選擇了一本比較適合自己的複習資料(按專題分類的)開始了針對性的訓練。每個專題的用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應該在那些地方多花時間,多下功夫。
三、衝刺補充期(三個月)
這一時期,我們就到了衝刺階段,在經歷了基礎知識積累和專項訓練之後,我們便可以開始高考真題的訓練了,我是堅持每兩天做一套高考真題(包括作文)。這裡我要強調一下參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試卷後,我們要養成一個對答案的習慣,而且著重關注自己出錯的題目和一些在答題過程中表述不當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題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是自己思維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四、總結反思期(一個月)
這一時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題,這個階段的真題練習需要限時。並且我建議大家在這一階段再一次迴歸基礎知識,結合自己在專項突破期和衝刺補充期的總結,對自己的應試能力和狀態做一個較為準確的評估。這個時期很特殊,因為是高考前的最後一段集中的複習時間了,很多同學會產生焦慮、煩躁、悶悶不樂等情緒,建議大家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按照之前的複習節奏和作息就好,不過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不要在最後階段洩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