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自查報告> 申報省示範小學的自查報告

申報省示範小學的自查報告

申報省示範小學的自查報告

  一、學校基本情況

  象山縣實驗小學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XX年),已有百餘年曆史,關於申報省示範小學的自查報告。曾數易其名,19XX年命名為實驗小學。學校於20XX年9月遷入新校址。新校址佔地87.6畝,建築面積220XX餘平方米,總投資4089餘萬元。學校擁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輔助教室,實驗樓、行政樓、體藝館、圖書館、報告廳、運動場、餐廳等一應俱全;學校還配有校園網路系統、閉路電視系統、音響系統、通訊系統和多功能教室、語言教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普教儀器等均按I類標準配備,簡易多媒體進教室。目前學校的環境、校舍、設施堪稱省內一流。

  學校設計規模48班,現有學生1664人,31個教學班。教職工84人(其中3人內退),平均年齡37歲,學歷全部合格,高學歷佔86%,中級以上職稱49人,其中市名師名校長2人,縣名師2人,市骨幹教師1名,縣骨幹教師5名,省教壇新秀1名,市壇新秀3名,縣教壇新秀17名。

  幾年來,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奉行“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堅持嚴格規範的科學管理,長期致力於加強師德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文化、業務素質,認真落實“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科研興師”的各項措施,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逐步形成學校特色,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浙江省先進學校”、“寧波市示範性文明學校”、“象山縣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亦曾先後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範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體育傳統學校”、“省教科研先進集體”、“省平安校園”、“市校本培訓先進集體”等。

  二、學校工作回顧

  (一)科學管理,營造拼搏氛圍

  管理是學校教育的支柱。學校始終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先導,堅持“德育為首、教育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本著“教學為核心,學生參與為中心,教師提高為重心,學校發展為準星”的工作思路,實行“常規工作制度化,特項工作課題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協作、層級負責、任務到人”的垂直管理責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優秀”三級班集體達標為載體的德育一體化研究,開展“五自爭章”和“一日常規監督制”活動,構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標明確、內容有序、教育為先、養成為主、講究實效”的德育體系。在學科教學上,提出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策略,構建了“小學實踐型教學”的研究,確立了研究與實踐操作框架和執行方式,課內在“提前、滲透、拓寬、自學、分層、創新”課堂教學改革思路的指導下,建立了“自學、問疑、探究、交流、運用”的課堂教學基本程式;課外大力開展學科課外延伸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在師資培訓上,圍繞“做人民滿意的教師”這一主題,堅持走校本培訓之路,堅持觀念與行為、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研相結合的思路,建立了以校總課題為載體,融學習、上課、科研為一體的校本培訓機制,採用“學習、備課、上課、交流、小結”的迴圈方法,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平時嚴格按“三級、一評、一考核”制度來保障師訓工作的展開,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堅持“民主競爭、德才兼備、人盡其才”原則,採用工會主席直選、中層幹部競聘上崗、教學崗位聘任,教師職務評聘分離等多種措施,把學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進。

  (二)德育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靈魂。我們根據德育自身的特點及新時期學生心理特徵,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提倡“德育創新”,使革命傳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熱愛勞動、文明禮貌、社會公德、艱苦奮鬥等教育時時閃爍著時代的脈搏,不斷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是拓寬行為規範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點放在“行為養成、行為規範”教育上。學校制訂了《象山縣實驗小學學生常規手冊》一部,作為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同時,把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為落實規範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物件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整改報告《關於申報省示範小學的自查報告》。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在認知方面,要求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學會全面認識自己;在情感方面,啟發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激勵,達到自我反省,自我調整的目的;在行動方面,要求學生逐步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訓練,自我調節的習慣。為此,學校在班集體建設上開展了小學生自主發展班集體三級達標活動——即“合格班集體”、“良好班集體”、“優秀班集體”三級評定活動。其基本操作程式為“定標——達標——驗標——認定”。這樣,大大促進行為規範的養成,推動學校德育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我校的行為規範達標班為100%,優良班集體為80%。

  其次是以活動為載體,實踐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點,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規範內容,進一步深化為學生的行為規範內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養成教育做到五結合:即與學雷鋒活動相結合,開展爭做“社群小主人”活動;與科技活動教育相結合,評比“科技新星”;與學校勞動實踐相結合,開展“跟父母學一手”活動;與開展學習型家庭評比相結合,讓每個同學成為文明小使者;與少先隊爭章活動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每逢寒暑假,政教處、少先隊均安排以“實踐公民道德”為主題的相關活動,強化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此項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20XX年6月,我校顧曉嵐同學獲省十佳少先隊員稱號,同年12月顧曉嵐事蹟被評為浙江省中小學生實踐公民道德10個最感人故事獎。同年,王譜絢、邵賢俊、顧曉嵐同學獲市青少年英才獎。

  第三是構建網路,形成教育合力。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單靠學校一個點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構建全方位的德育網路。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德育教育主線。並建立了校、班家長委員會,形成學校、家庭、社群三結合德育網路。在日常工作中,透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為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創造條件。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學校還與派出所、當地駐軍等單位簽訂協議書,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園關係。同時還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各類的社會實踐基地,讓它們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教育場所。並聘請部分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為校外輔導員,讓他們帶領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天天向上。使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協調一致,相互促進。

  由於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學校少先隊組織自1981年開始連續被評為省“紅花少年”先進集體,全國“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先進集體、省少先隊活動先進集體、省“創造杯”活動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省雛鷹紅旗大隊。

  (三)育人為本,造就學高之師

  教師隊伍的素質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實施教育改革的關鍵。學校始終把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素質精良的“學習型”教師隊伍作為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來抓。

  師德是“靈魂”。我們以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頒發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為依據,制訂“師德公約”,在教師中開展自尊、自愛、自強競賽活動,把對學生的愛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從教的動力。19XX年,學校還編制了《學校行政規章舉要》,詳載各級崗位和管理人員的職責,並選載現行國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規,倡導“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校訓,“嚴謹、勤奮、團結、文明”的校風,“敬業、精深、求是、創新”的教風,把“師德”的含義從愛生擴充套件到樹立主人翁態度,為培養創造型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重視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學校始終把教師的發展同學生的發展、學校的發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強調教師的業務培訓和理論學習,鼓勵教師學習科學的教育管理理論,學習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習現代的資訊教育技術等,逐步實施《實驗小學教師學科訓練方案》。在校本培訓中,堅持從學校和教師教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從解決實際問題、改進教育行為,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堅持以教師的自學、探究、合作研討輔之以他人指導幫助為主要形式;堅持在教師的教育過程中結合教育實踐進行。透過“教學基礎達標活動”和“教師特長專項訓練”,組織青年教師進行“說課——寫教案——上課——交流——寫論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動,組織中青年教師開展公開課評比活動,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寫字、簡筆畫、普通話、英語、計算機等專項培訓,促使教師深入鑽研業務,增強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實施“名師興校”工程和“名師帶徒”策略。學校出臺了《實小星級教師評選方案》和《教師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師為契機,抓點促面,加強了骨幹教師的梯隊建設和青年教師的培訓提高,實現了師資整體素質的再最佳化。“名師興校”工程的另一重點,是實施“名師帶徒”策略。學校積極實行“骨幹帶徒”制度,把師徒的業績和榮辱緊捆在一起,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明顯提高。幾年來,教師的論文在縣級以上發表、交流或編入文集的共計120餘篇(其中全國一等獎3篇)。本學年縣、市級課題共結題6項,其中林綵球、勵賽斐、舒靜、歐緒成四人合作的《小學閱讀開放教學的探索和實踐》課題獲寧波市首屆基礎教研系統成果三等獎;吳伶俐的《教學生學會學習——小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獲縣一等獎,市三等獎;舒靜的《開放性習作評價初探》、許照春的《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水平》兩篇論文分別獲市一等獎和三等獎;勵賽斐的《下水文——新課標理念下教師的特殊作業》一文獲寧波市一等獎、全國二等獎,並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學》第9期上。鑑於學校師訓工作成績顯著,於20XX年和20XX年學校兩次被市教育局評為市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先進單位。

  (四)科研興校,追求優質教育

  “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科研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