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精選10篇)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認識爹、勤等7個生字,重點指導讀好“衙”字。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複述這個故事。

  3.試著續編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棗核的機智和勇敢。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圖片,製作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題解題

  1.讀了課題,你能想到什麼?

  (棗核就是棗的核。)

  2.啟發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棗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這個孩子為什麼叫棗核,這個孩子身上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28課《棗核》

  【設計意圖:透過設疑,激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

  爹孃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讀,齊讀。

  重點指導“衙”的讀音,讀yá,舊時官署的稱呼。

  指名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棗核是一個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還()。但有一次,他幫鄉親們將縣官()奪了回來,可闖下()了,被官府()。最後,棗核憑著自己的()和()成功地離開官府。

  【設計意圖:由於三年級的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強,採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降低學習的難度。】

  三、再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棗核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畫出相關語句。

  2.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但是篇幅較長,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彙報交流:

  (1)棗核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孩子,從哪裡能看出來?

  出示相關句子:

  棗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學了很多的本領。他能扶犁,能趕驢,柴比別人打得多,因為別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麼高。

  棗核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孩子,從哪些事情中能看出來?

  (從幫鄉親們奪回牲口和機智脫險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來。)

  (3)棗核是怎樣幫鄉親們奪回牲口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等衙役們睡著了,棗核解開韁繩,又一蹦蹦到驢耳朵裡,“哦喝!哦喝!”大聲吆喝著趕驢。

  b.鬧騰了一陣,衙役們什麼也沒搜著,剛剛躺下,又聽到了吆喝聲:“哦喝!哦喝!”

  c.折騰了大半夜,衙役們困得很,有一個衙役頭子說:“不用管它,不知是個什麼東西在作怪,咱們睡咱們的覺吧。”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裡跳了出來,把門開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4)棗核是怎樣機智脫險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衙役們拿出鐵鏈來綁棗核,噗的一聲,棗核從鐵鏈縫裡蹦了出來,站在那裡哈哈大笑。

  b.衙役們打這面,棗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棗核蹦到這面來,怎麼也打不著。

  c.棗核這次不往別處蹦,一蹦蹦到了縣官的鬍子上,抓著鬍子盪鞦韆。縣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沒打著棗核,卻打著縣官的下巴骨啦,把縣官的牙都打了下來。滿堂的人都慌了起來,跑上前去照顧縣官去,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

  四、深入體驗,深入理解

  1.你喜歡棗核嗎?為什麼?

  2.讀了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五、梳理內容,複述故事

  1.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據板書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講一講這個故事嗎?

  2.學生複述故事。

  六、回顧課文,續編故事

  1.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之後,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你能接著往下講嗎?

  2.學生練習,續編故事。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2

  一、預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積累字詞。

  2、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舊知鋪

  1、鄉土情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無論走到哪裡,故鄉的山川、草木、人物,故鄉的一切,總是始終縈繞在心頭。過去,有些準備漂洋過海謀生的人在背井離鄉時,總要懷揣一把“鄉井土”,並永生永世珍藏起來。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們祖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為一切有生之倫,都有返本歸元的傾向: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有一種聊以慰情的迷信,還以為人在百年之後,陰間有個望鄉臺,好讓死者的幽靈在月明之夜,登臺望一望陽世的親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慼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

  2、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譯家和記者。1910年生於北京,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先後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報·文藝》併兼任旅行記者。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栗子》等,譯作有《好兵帥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等,此外,還出版過多種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於北京。

  三、整體感知

  1、字詞積累,註記拼音。

  蹊蹺 嫣紅 倘若 山坳 掀啟

  鑲嵌 瑪瑙 草坪 蕭乾 廠甸

  2、火眼金睛,辨識字音。

  (1) 踏訪 踏實 (2)殷實 殷紅 (3)核桃 棗核

  (4) 劈柴 劈頭蓋臉 (5)荷花 負荷 (6)勻稱 名稱

  3、通讀課文,暢談收穫。

  (1)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

  (2)你是如何理解題目“棗核”的?

  (3)文章圍繞“棗核”都寫了哪些事?請你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課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閱讀中,你有什麼收穫或疑問?寫在下面與同桌分享。

  四、嘗試練習

  根據你的閱讀印象,請你獨立、快速完成《練習冊》第六課一至六題,然後小組內交流。

  五、歸納疑點

  《棗核》是一篇樸實中見深情,平淡中顯奇妙的華人思鄉文章。讀完後必會引發你對“思鄉”的深刻理解,那麼,請你把你對鄉思的認識和關於鄉思的詩詞寫下來。

  你對鄉思的認識:

  你積累的關於鄉思的詩句:

  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

  (王建《雜曲歌辭·遼東行》)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棗核在文中的線索作用。

  2、學習本文選材具體,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定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透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幻燈片1)

  上學期我們都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播放多媒體課件:歌曲《我的中國心》,全班齊唱。)

  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思想愛國)

  那麼,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裡所要告訴我們的。(幻燈片2、3)

  二、初讀棗核,認字識詞

  1、指名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餘師讀,配樂)。

  要求:

  (1)劃出文中你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

  (2)思考:文章寫了什麼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詞語積累:(幻燈片4、5)

  三、讀懂棗核(師設計四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閱讀方法。)

  (1)請用一句話來概括:

  友人託我帶幾顆生棗核,用以在花園試種一下的事。(幻燈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3)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幻燈片7、8、9)(板書)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棗核-()棗核—()棗核—()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於閱讀理解。)

  (4)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緻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定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四、體悟情感

  (1)這位華裔老人為什麼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她到底為什麼要種棗樹呢?(幻燈片10)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託思鄉之情。

  (2)從哪些描寫中可看出他思鄉呢?齊讀第七段後找關鍵句。(幻燈片11)

  “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語言)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心理)

  栽楊柳、養睡蓮、堆假山,還想種棗樹。(動作)

  (3)老人的花園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不辭辛勞,不嫌麻煩呢?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幻燈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棗核表達怎樣的意思呢?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註)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五、學習寫法

  1、思考:這篇文章,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麼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1)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託了思鄉之情。

  (2) 從結構上看,棗核是本文敘事線索。

  (3) 從寫法上看,是以小見大。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裡,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幻燈片13、14)

  2、“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緒,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感,生動感人,你認為主要妙在何處?(幻燈片15)

  中國化的景物(幻燈片16)

  簡潔質樸的語言(幻燈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鄉愛國一直是人類眾多美好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優美的詩篇,我們在課外還讀到哪些思鄉愛國的作品?(《鄉愁》、《月之故鄉》、《綠葉對根的情意》等)(幻燈片18、19、20、21)

  八、佈置作業

  風燭殘年的美籍華人要了幾顆棗核,想把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裡,以解思鄉之情。我們相信它們一定會茁壯地成長。試想一下,在這些棗樹下將發生怎樣的故事?

  請發揮想象,以《棗樹下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燈片22)

  教學反思:匯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很好地將學生帶入思鄉愛國的情感之中。課堂容量過大,故顯得倉促,亦缺少恰當的銜接,過渡不夠自然。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1、體會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2、學習本文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

  3、品味飽含深情的語言。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體會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難點:品味飽含深情的語言。

  三、文字引讀

  作者簡介: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1939年赴美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的真實記錄。它猶如大西洋彼岸吹來的一縷春風,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四、整體感知

  1、給下列的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蹊蹺(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虛

  mǎ nǎo( )( ) 奼紫yān( )紅 殷切( )

  勻稱 ( ) 鑲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棗核寫了哪幾件事?

  3、讀完全文,你認為能表達文章中心的一句話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讀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沒有交待同窗要棗核的用途?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2、在同窗的後花園裡,具體的思鄉行動表現在哪裡?

  3、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作了?

  六、品讀鑑賞

  結合課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對錶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1、擁抱之後,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

  2、這裡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

  3、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彷彿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應用拓展:

  積累遊子思鄉的千古名句: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曹操《卻東西門行》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歐陽修《送惠勒歸餘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歸日是何年。--崔滌《望韓公堆》

  遊子悲其故鄉,心愴恨以傷懷。--班彪《北征賦》

  一時今夕會,萬里故鄉情。--杜甫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5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瞭解作者怎樣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要點難點

  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本文選材具體,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

  三、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定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四、理解本文標題的特點及在文中的作用。

  寫作背景

  1979年8月,蕭乾應邀赴美進行訪問交流,回國後將自己在美的見聞,寫成系列文章。《棗核》便是蕭乾的特寫《美國點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寫於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為10篇先後在《人民日報》連載,它猶如一股從大西洋彼岸吹來的春風,送來了一束有關美麗現代社會生活及一些海外華人心態的資訊,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作者簡介

  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蒙族人,祖籍內蒙古,生於北京。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1935年6月畢業。

  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採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裡,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週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段落大意

  課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一位在美國旅居的舊同窗託“我”帶給他幾顆棗核。這位老同窗不遠萬里,寫信索要的竟是幾顆不起眼的棗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託付”,可見這幾顆棗核對他很重要。讀者不禁要問,它做什麼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說破,只說:“用途很蹊蹺。”這樣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自然地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到他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第二──四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見的第一句話就問及那幾顆棗核,得到之後“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待問到它的用途時,他卻要“我”等會兒。這就更緊緊地吸引住了讀者。引出“我”的登門拜訪。

  第二個層次(第五──七段)寫“我”去老同窗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裡筆鋒一轉,避開棗核,寫路上的風光,寫這位老同窗的住宅、車庫、精美的後花園;寫“我”與老同窗的交談。說明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優雅環境的現代化住宅,有一雙成才的兒女和從事高科技研究的的愛人——“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可是思鄉之情日切。他想“廠甸”,想“隆福寺”,想“總布衚衕院裡的那顆棗樹”。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階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託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第三個層次(第八──十段)寫老同窗興建小“北海”,寄託思鄉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幾十裡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的。假山上嵌的“紅廟”、“白塔”“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氣力。這位美籍華人的良苦用心在於:創造出像故土那樣的環境,使他和老伴如身臨其境,回憶往日故鄉生活的情趣,寄託思鄉的苦戀之情。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中國人最依戀故土。文章在上面敘事的基礎上,用一個遞進句式議論,揭示文章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很強,民族感情極深的民族。

  本文以棗核為線索,寫一對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談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瑣事,可表現的卻是熱愛自己的民族這樣重大的中心思想,體現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匠心。作者還巧設懸念,使故事曲折生動,緊緊吸引讀者。另外,文章語言平實自然,親切動人,人物的對話和環境描寫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題思想

  文章以棗核為線索,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寫作特點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懸念一:“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是“蹊蹺”,背井離鄉幾十年,故土牽魂奪魄之物多矣,為何單要幾顆生棗核?文章看似起筆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讀者,不由你不讀下去。

  懸念二:二人見面“擁抱之後,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裡掏出那幾顆棗核。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這“故弄玄虛”,的確很吊人胃口,棗核的用途一問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讓你“等會兒”,那麼,讀者只好帶著疑問去讀下文了。

  懸念三:“他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他的後花園”。兩個“分手快有半個世紀”的同學不去傾心長談,為何踏訪花園?懸念之上又設懸念,真可謂是“緊鑼密鼓”。

  當層層設定懸念之後,“他”才道出了棗核的用途:“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的那棗樹。所以才託你帶幾顆種籽,試種一下。”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說出了他“年紀越大,思鄉越切”的感情,至此,我們也被他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

  懸念的特點是先把疑問提出來,把矛盾擺出來,直至高潮,再解開疑問,寫出結局。它的好處是能引人入勝,扣人心絃,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棗核》層層設定懸念,除有上述特點外,還有揭示人物性格、昇華感情的作用。

  為了充分展示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棗核》在設定懸念之後,又補敘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為豐富,使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

  《棗核》知識要點

  1、背景資料

  1980年初,作者訪美歸來後,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訪美國的前半年,中國作家協會正式為蕭乾平反,確認1957年的“資產階級派分子”實屬錯劃。經過這20多年的坎坷磨難之後,蕭乾所面臨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廢待興,渴望甘霖,國門重新面向世界。面對這樣的現實,可以想象到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盪的。他到美國之後的所見所聞,對他而言是新課題,對於這個課題的認識與選擇都是要眼力的。事實證明他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審視了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的一些思考,這就是《美國點滴》的基本內容。如果說這篇特寫在結構上是多觸角型的體現了取材廣泛這一特點的話,那麼在其表現手法上還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作者站在民族與發展的高度,用比較借鑑與民族感情這兩條線,將這些材料緊緊地串在一起,使讀者在這一軸心上與作者一起思考。特寫的每一篇雖然都又是獨立的,而給人的印象卻都是深刻的,讀起來非常親切、有趣,決無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棗核》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字,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字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1、加大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從質樸而富於抒情色彩的語言中體會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重點)

  2、學習用棗核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方法;(重點、難點)

  3、體會以小見大,借物抒情的寫法;(重點、難點)

  4、結合語境,品味詞語的深刻含義。(難點)

  教學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連結:

  蕭乾: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原名蕭秉乾,曾用名蕭若萍。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二戰期間,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反法西斯戰場上,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特寫報道。主要作品集有:《籬下集》、《栗子》、《 人生採訪》等。著作選編為《蕭乾選集》(六卷本)。

  懸念:在文學作品中故意設定“疑問”或矛盾衝突,造成並維持讀者期待、關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種藝術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擺在讀者面前,他們就會對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發展變化產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懸念的實質,因此,懸念的設定要儘量早,而其消釋則宜儘量晚些。

  讀者明確感到問題的存在,但對後事一無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懸念設定的條件。

  (一)走進課本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棗核( ) 蹊( )蹺( ) 掐( )指 殷( )切

  瑪( )瑙( ) 衣dōu( ) 嫣( )紅 勻( )稱 ( ) 卵( )石 喏( )

  2、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① 用拇指掐著別的指頭來計算。 ( )

  ②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隨時會死去。 ( )

  ③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測高深。 ( )

  3、找出一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並在橫線上訂正。

  故弄懸虛 ( )風燭殘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奼紫焉紅( )感慨良深( )不約而同( )再接再勵( )

  4、在“棗核”前加一個合適的修飾語,說說你加這個詞語的理由。

  一顆 的棗核。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課文的題目是《棗核》,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 活動二: 這位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她想做什麼呢?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活動三:那麼,我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位老人思念故鄉呢?(讀第七自然段後找關鍵字詞、句) 活動四:這位老人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她做了些什麼?(讀8——10段後回答)

  活動五:課文語言很有情感,請找出一處加以賞析。

  如:1. 她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2.她一面往衣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你就明白啦!”

  (三)鞏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透過佈置家鄉味道的環境來寄託愛國思鄉之情外,你認為海外遊子還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寄託愛國思鄉之情呢?

  2、古往今來,我們人類有著許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鄉愛國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的優美詩篇,請同學們聯想一下:在我們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

  教學後反思:

  《棗核》課堂練習

  語段研讀《夢裡幾度回故鄉》

  在美國新澤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裡,每天黃昏,她總是百無聊賴地站在窗前眺望遠方。四周一片寂靜,只有棕色的山巒映襯著暗藍的天。屋裡響著的中國古典音樂,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裡。她預感今晚又將夢見中國。自從移居美國後,晚上做夢常常回到故鄉,和父母、朋友們在一起。這樣多少可以緩解思鄉的情緒。

  夜幕降臨時,先生問她今晚吃什麼,她決定自己動手做。她實在厭倦了那些美國的食物:牛排、豬排、火雞和厚厚的番茄醬……

  美國人吃起肉來興致勃勃,並不斷和朋友、親戚交流食譜,獲得新的口味。他們“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調,總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鍋清水裡煮半個小時,最後加進一塊黃油,連鹽也不放。……

  她總算是幸運的。她在美國的家舒適寬敞,上下三層,屋外有開闊的陽臺,花園裡她先生親手栽種的蘋果樹和櫻桃樹,環繞在碧藍的游泳池旁。那是一個美國人一生的夢想和奮鬥的目標。

  雖然如此,她感到美國人並不比中國人幸福。他們一生都在承受壓力和競爭,連、睡夢中都無法放鬆。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國的是什麼嗎?那裡的人們的輕鬆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動的變化,那裡的活力!別擔心,我們會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們會回去!

  1、本文表現的是 之情,文中的“她”寄情於 。

  2、與課文《棗核》相比,兩篇文章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3、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①屋裡響著的中國古典音樂,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裡。

  ②他們“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調……

  ③她總算是幸運的……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7

  一、匯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匯入。圍繞標題提出兩個問題:

  1、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想知道什麼?

  2、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生字詞在文中圈出來,藉助工具書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證讀前預設,交流互補。

  3、教師歸納。

  1、概述故事,棗核從哪裡來又到了哪裡去。

  2、棗核的用途是慰藉思鄉之情。

  3、以棗核為題,既表明了文章的線索,又揭示了思鄉的主題。

  三、再讀課文。

  討論“幾枚小小的棗核,就能充分的表達美籍華人朋友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嗎?”

  學生閱讀後探究討論,終於達成共識:美籍華人朋友對故鄉棗核的珍視可以看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在美國生活如此富有,還想著故鄉,也能看這種情感;還有自己親自建造故鄉模樣的“北海”,也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四、三讀課文,歸納課文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確:

  (1)以小見大、以物傳情。

  作者借具體事物表現抽象的感情:

  a)以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

  b)將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融化在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細節中。烘托手法。

  (2)反襯手法的運用:

  課文不惜筆墨,寫“同窗”在美國的居住環境的美麗(“一片嫣紅”、“定會有楓城之稱”等);寫“同窗”生活條件的現代、優越(“三層小樓”、“車庫門……自動開啟”、“後花園”);寫“同窗”全家事業有成(“老伴兒在研究所做營養試驗”、兒子在潛艇當總機械長、女兒在哈弗教書),但仍感不足,“年紀越大,思鄉越切”。顯然,課文以對“同窗”生活情況的介紹為背景,烘托了她強烈的思鄉之心,愛國之情,突顯了故土、祖國在她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五、齊讀末節,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學生簡介課文寫作背景及作者,並歸結全文:

  1、有關背景及作者

  2、有關主題。

  3、設定懸念。

  4、有關以小見大,以物傳情,及烘托手法的運用。

  七、佈置作業:

  1、拓展延伸:要求蒐集、摘抄、表思鄉愛國之情的詩歌、歌詞並作一點點評。

  2、語言積累。收集整理鑑賞本課好詞佳句。

  八、相關資料:

  一、《那就是我》歌詞

  我思戀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媽媽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戀故鄉的炊煙

  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

  噢——媽媽如果有一隻竹笛向你吹響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戀故鄉的漁火還有沙灘上美麗的海螺

  噢—媽媽如果有一葉風帆向你駛來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戀故鄉的明月還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媽媽如果你聽到遠方飄來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懸念:在文學作品中故意設定“疑問”或矛盾衝突,造成並維持讀者期待、關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種藝術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擺在讀者面前,他們就會對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發展變化產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懸念的實質,因此,懸念的設定要儘量早,而其消釋則宜儘量晚些。

  九、板書設計

  讀者明確感到問題的存在,但對後事一無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懸念設定的條件。

  《棗核》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整體感知的授課反思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書報雜誌,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實上,我們的“閱讀教學”仍然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是在為老師自己的閱讀而教,為教參而閱讀,為考試而教閱讀。老師的閱讀感受取代了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太多苛求,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潮迭起……過於精緻細膩、轉換頻繁的課堂間接地侵佔孩子自讀自悟、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的時間。教師講解過深、過細、過透微言大義、字斟句酌、咀來嚼去……語文課完全沒有了語文味,難怪孩子不願上語文課了。

  有鑑於此,要想真正讓孩子去閱讀,讓孩子去感悟,培養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靈,發展孩子的閱讀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閱讀教學就必須重視“整體感知”!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理解一些詞語對錶現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學習圍繞棗核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

  3、理解海外華人對故鄉的依戀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習課文作者怎樣設定懸念的方法。

  2、學習課文作者的選擦,小中見大的寫法。

  教學設計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課文思路,分析題目,學習作者懸念的設定。

  第二步,研讀課文,感悟海外華人依戀故鄉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讀課文,透過重點的詞句,聯絡語境品味語言的深意。

  教具準備

  1、收錄機、投影儀、光碟、。

  2、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和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步,初讀課文,疏通課文思路,分析題目,學習作者懸念的設定。

  1、導語入題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每個炎黃子孫歷來都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故鄉的一切。《棗核》一文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案的風燭殘年的老人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讀一下《棗核》這篇文章,體會海外華人對祖國的情感。

  2、佈置學生自讀課文,師板書課題。

  1)、自讀課文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或不解的詞語。

  2)、找出你認為好的語句,並說說為什麼?

  3、聽配樂朗讀課文,思考:

  a、注意聽讀課文,糾正自己的誤讀。

  b、瞭解課文的結構。

  c、找出課文的線索(說出哪一個詞貫穿課文的始終的)?

  d、課文棗核設定了哪些懸念(請同學們畫出文中相關的語句)?

  e、懸念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4、自由讀課文後思考並討論以上問題。

  5、閱讀反饋:

  ●投影問題㈠:給加點的自主音。

  蹊蹺掐瑪瑙山坳嫣紅蕭乾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蹊蹺qīqiáo掐qiā瑪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紅yānhóng蕭乾xiāoqiàn

  ●投影問題㈡:瞭解課文的結構。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點名主題

  ●投影問題㈢:找出課文的線索(說出哪一個詞貫穿課文的始終的)?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棗核

  ●投影問題㈣:課文棗核設定了哪些懸念(請同學們畫出文中相關的語句)?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索棗核(用途蹊蹺)→見棗核(故弄玄虛)→話棗核(眷戀祖國)

  ●投影問題㈤:懸念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引人入勝,扣人心絃,引領讀者的興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讀課文,感悟海外華人依戀故鄉的民族情感。

  ●投影問題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體現他的愛國之情?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課文除要棗核試種,還在庭院中種楊柳、養睡蓮、親自堆假山“北海”、追憶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問題2:請說說課文最後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點明主題

  ●投影問題3:結合課文談談文章是怎樣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

  ①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棗核看似小普通尋常不被人注意,送棗核是件極平凡的事,在作者筆下卻有深刻含義,他寄託了一位遠在異國他鄉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祖國的民族感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

  第三步:品讀課文,透過重點的詞句,聯絡語境品味語言的深意。

  ●投影問題: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好的語句,並說明原因?

  ①指名讀好句並試講明認為好的原因(鼓勵學生怎麼想就怎麼說)?

  ②師點評補充。

  5、課文小結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指名試說。

  ②師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寫法小結:以小見大。圍繞“棗核”設定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棗核”為線索貫穿全文,結構全篇。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深沉的感情。

  6、作業

  ①朗讀課文體會海外華人對祖國的依戀之情。

  ②蒐集我國古代詩歌中表現思鄉之情的語句。

  ③寫讀《棗核》一文後的感想。

  板書設計:

  索→用途蹊蹺(設定懸念)

  棗核見→故弄玄虛(加深懸念)

  話→思想愛國(揭開懸念)

  ↓

  點明主題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9

  一、課題

  《棗核》——蕭乾

  二、選自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快速閱讀課文的技巧和方法,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能抓住關鍵詞瞭解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力目標:

  ①能夠概括段意,準確把握文章的結構,透過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②學習選用細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民族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教學設想

  本課的詞語豐富,應重視讓學生注意積累,理解課文的內容、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對於重點的詞句要引導學生進行勾畫,理解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文題的意味,意在欣賞文題的簡潔、生動和形象,提倡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

  1、教學重點

  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民族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質樸的語言,以小見大的選材和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想。

  3、教學用具:多媒體

  4、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

  5、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當你們外出求學一段時間後你們會想念父母,想念家鄉?是啊,家永遠是我們的牽掛,對於那些長年離開家鄉,離開祖國懷抱的海外遊子來說,這種思念更加深刻。無論何時,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會磨滅遊子思念祖國,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每一棵花草樹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條小溪……在我們眼中毫不起眼的棗核對海外遊子來說有什麼作用,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一文中要告訴我們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棗核。

  (二)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化名蕭若萍,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家、記者、翻譯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蹊蹺嫣紅倘若坳嵌風燭殘年殷切故弄玄虛感慨良深

  2、快速閱讀課文,感知文章

  ①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找出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④圍繞棗核,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四)仔細閱讀課文,品析體會文章語言

  1、自由朗讀課文感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①這位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她想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②當你們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家鄉和父母你們會有什麼感受?會用什麼方式表達和排解這種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樣表達她的思鄉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3、再次閱讀課文品味下列字詞句:

  ①“她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分析這一句的表達效果及反應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的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可不可以將“劈頭”改為“突然”,為什麼?

  ③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思考“我”缺的是什麼?

  ④那是我開車到幾十裡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後用汽車拉回來的。“幾十裡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說明了什麼?若刪去劃線部分,句意有什麼變化?

  (五)拓展遷移

  1、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①敘事樸實,以小見大

  ②設定懸念,引人入勝

  ③用詞精當,線索清晰

  2、請同學們借鑑作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構思一段文章,表達一種思想感情。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說,準備怎樣擬題,課後完成寫作。

  例如:石榴表皮粗糙醜陋,裡面果實飽滿美味——做人應像石榴一樣有內涵,不能華而不實

  (六)結語

  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依戀故土也是炎黃子孫不變的情懷。不久的將來,我們在座的很多同學或許會到異國他鄉去創造自己的事業。但我相信,同學們不論身在何處都會將生我養我的家放在內心深處。我們就好比一隻風箏,無論飛到哪兒,無論如何經沐風雨,飄蕩遊曳,線的一頭卻總在故鄉和親人手中牽著。世界再大,我們卻永遠也走不出母親的心,走不出祖國的懷抱。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在歌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七)佈置作業

  收集整理有關思念家鄉、祖國的詩句、詩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書設計

  棗核

  蕭乾

  線索:棗核

  結構:索棗核(1)——用途蹊蹺

  見棗核(2—4)——如獲至寶

  話棗核(5—10)——為解鄉愁

  議棗核(11)——民族之情

  寫作特色:

  質樸的語言

  以小見大的選材

  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①透過樸實但飽含感情的語言,體會友人熱愛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構思;

  重點難點: 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構思。

  一、 直接匯入。

  明確我們的學習活動:

  1、賞讀語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體會構思之妙:

  3、學習圍繞線索組織材料,表達真情實感。

  二、 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注意下列詞語:

  蹊(qī)蹺(qiāo), 掐(qiā)指一算 , 殷(yīn)切, 調(tiáo)皮, 嫣(yān)紅, 山坳(ào), 拐(guǎi), 掀(xiān)啟, 精緻勻(yún)稱,劈(pī)頭, 感慨(kǎi)良深,

  風燭殘年,故弄玄虛,成家立業,踏訪,不約而同, 泛舟, 國籍。

  思考交流:

  1.讀完全文,請同學們說說,作者寫了一個什麼故事?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作者的一位故友託他從家鄉給他帶幾顆棗核的故事。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2.這位老人對故鄉的思念表現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確:

  思鄉的心理活動:

  1、心裡總像是缺點什麼2、體會出遊子的心境3、想廠甸,想隆福寺4、這裡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5、近來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

  第七自然段中“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等詞語就集中表達了老人的思鄉之情。

  思鄉的行動:

  這位老人親手栽垂楊柳、種睡蓮、堆疊假山,還想再種下棗樹。

  三、賞讀語言,咀嚼友人深情:

  1、這是一篇具體敘述同窗言行的敘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體的事情外,還有更多的詞也表達出了海外遊子深切的思鄉之情。老師先舉一例分析,再請同學們試著自己來找找,並作些簡單的賞析。

  例如: 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

  明確:“再三”,表達出索取生棗核心情之急切,表現出思鄉之心切。“生”,為了試種。

  ①、擁抱之後,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裡掏出那幾顆棗核。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明確:“殷切”,表達心情的急切與真誠;“託”,表達對棗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瑪瑙”,透過比喻加深了貴重的程度。

  ②、這是我開車到幾十裡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後用汽車拉回來的。

  明確:“幾十裡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遙遠;“論公斤買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購置;“一塊塊親手”,老同窗對此事的重視與認真。總之,表現了老同窗依戀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理解遊子的心境了。

  明確:身在異國,心繫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

  引導:想象描述缺的是什麼?

  缺的是踩在祖國大地上的踏實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與故友歡聚的溫馨,缺的是故鄉親人的親情……

  2、同窗的言行真實、生動、細膩,它們起伏於文中,生動地表現了同窗思鄉愛國之情的真切。請大家自由選讀我們剛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讀出深情。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第七節,同窗京腔京味的傾訴,注意段末的四個“想”,要讀出痴情,讀出情味。

  3、結尾的理解:點明老華僑思鄉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師小結:透過我們剛才的賞讀和咀嚼,我們體會到:樸實的話語,只要飽含真摯的情感就能感動人。我們說話作文時就應該用這些樸實但飽含感情的語言來表達中心。

  三、梳理思路,體會行文構思之妙:

  1、既然這麼多的言行都能表達老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文章卻以幾顆小小的棗核為題?(思考“棗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設懸念;

  如獲至寶,不宣用途。再設懸念。

  作用:吊起讀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勝。

  2、教師小結:棗核是本文的敘事線索,用棗核設定懸念,用棗核推進懸念,用“棗核”揭示懸念;“棗核”是抒發遊子思鄉之情的載體,更是一條凝聚這鄉情的感情線索,棗核將海外遊子之心與故鄉故土緊緊連在一起。棗核雖小,但在文中卻起到了以小見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幾顆棗核凝聚著海外遊子深深的愛國情,濃濃的思鄉情。

  我們要學習作者的寫法: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以棗核這一事物為線索,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四、聯讀拓展,佈置作業:

  記事寫人的文章,總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把記敘的內容有機地連綴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線索猶如縫製衣服的線。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後用線把一塊塊布料縫製起來。沒有線,縫不成衣服;記敘性文章如果缺少線索,容易成為一盤散沙。請大家回憶我們學過哪些以事物為線索的文章?

  明確:如《繁星》、《皇帝的新裝》、《柳葉兒》、《草》

  《皇帝的新裝》以“新裝”的奇怪特性為線索,寫了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君臣看新裝,遊行穿新裝,揭穿假新裝。

  你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的文章嗎?

  明確:如《社戲》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再現兒時在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於記敘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所要表達的內容。

  (3)線索的安排還要注意所寫內容的層次性,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貫,結構嚴謹。

  作業:

  1、週記:你和你的小夥伴從相識到相知,友誼逐步加深。選擇與此相關的幾件事來寫,再現這一段美好的經歷。

  要求:標題自擬,必須圍繞線索組織材料,寫出真情實感,不少於600字。

  2、課後積累:古今的詩詞歌賦中吟誦思鄉情感的詩篇佳作。

  棗核

  蕭乾

  索棗核 ----> 見棗核---->種棗核

  設定懸念 慰藉鄉思

  線索

  [餘老說:閱讀教學中最自然最實惠的語言實踐方式就是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