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絕句> 七言絕句《村居》賞析

七言絕句《村居》賞析

七言絕句《村居》賞析

  《村居》是北宋詩人張舜民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悠閒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境。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七言絕句《村居》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村居》

  宋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賞析

  此詩描寫農村秋日黃昏之景。“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兩句,是對村莊的具體描寫:農綠水環繞著田,綠竹繞籬笆而植,榆錢已經落盡,槿花也變得稀疏了。透過對這些典型而又獨特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農村和平靜謐的氣氛。

  後兩句“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則是從村外來描寫村居。這兩句詩將薄暮籠罩下的農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濃縮:夕陽西下,原野上呈現一片金黃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顯得極其溫馨美好。這時一頭牛慢悠悠地沿著小路回村,而牛背上並沒有牧童,有的卻是一雙烏鴉,彷彿是老牛正把他們帶回村莊。“夕陽”二字包含了整個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現出的景色,屬於全景鏡頭。而老牛回村這一情景則屬於一個特寫鏡頭,作者透過對緩緩而歸的老牛的刻畫,表現出夕陽中的農村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溫馨的享受。在寫作手法上,這兩句寫景,動中顯靜,和諧自然。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農村秋日黃昏的小景,前兩句是具體描寫村居,後兩句是從村居以外來描寫村居,意象非常豐富。農家的情況,見諸於詩的已經不計其數,很難寫出新意來。這首詩採用遠近交替的寫法,重在對場景氣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寫的手法,提供帶有暗示性的畫面,所以後來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詩前兩句採用當句對,以便於把很廣泛的題材濃縮成集中的平面。詩說水田環繞的人家,籬笆外種滿了竹子,院落裡的榆樹錢已經落盡,槿花也都稀疏了。寫出晚秋季節裡斜陽照耀著的農舍,水竹清華,落木蕭蕭的景色,充滿了和平靜穆的氣氛。詩僅寫了村居外圍,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開了熟見的茅簷、白門、蓬窗、桑圃等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同樣,詩沒有寫人,而透過環境,也可表現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傳頌的名句。詩將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濃縮。夕陽西下,照著原野,也照著上面所說的村居、水田,詩在這兒僅以“夕陽”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兩句的形象。而在整個村野中,詩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這一中心寫,說牛背上沒有牧童,牛兒在夕陽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著歸路,往村裡走來;在牛背上,雙雙烏鴉佇立著,悠閒自在,彷彿是老牛正把它們帶回村莊。整個畫面沒有一個人,雖然是寫動,但節奏很緩慢,表現出大自然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溫馨的享受,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觀。讀著這詩,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詩經》所寫的“日既夕矣,羊牛下來”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風光來。

  全詩雖然寫的是一組小景,由於詩人本身是個畫家,所以很具有畫意。詩所選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繪了村居的特徵及季節的特點,用的都是深色調,與夕陽暮靄相統一。在寫作手法上,前兩句直接寫靜,後兩句是動中顯靜,在同一畫面上配合得很和諧。牛背上站著烏鴉的情況,錢鍾書《宋詩選注》指出同時人詩中也有,如蘇邁詩“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賀鑄詩“水牯負鴝鵒”。由於張舜民把這一景象與整詩所表現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為成功。

  鑑賞

  《村居》是張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繞陂田竹繞籬”,選材如同電影鏡頭的轉換,由遠景轉到近景。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榆錢落盡槿花稀”,槿花,又稱木槿,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紅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所以院落內儘管綠陰宜人,可惜盛時已過,殘存的幾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遲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牛蹄聲打破了沉寂,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外。夕陽西沉,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這景象早在《詩經》中就被詠唱過:“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王風·君子役》)然而詩人並不去重複前人詩意,而是捕捉到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閒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於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宋人詩力求生新,於此可見一斑。“無人臥”三字是不是贅筆呢?為什麼不直說:“夕陽牛背寒鴉立?”這正是此詩韻味的所在。“無人臥”是頓筆,引起讀者提出問題:那麼到底有什麼東西在牛背上呢?於是引出“帶得寒鴉兩兩歸”,形象宛然在一是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作者簡介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陝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闢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後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後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張舜民隨高遵裕西征靈夏,無功而還,他作詩嘲諷有"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西征途中二絕》)等句,因遭轉運判官李察劾奏,貶為監郴州酒稅。其後位漸通顯,而議論雄邁,氣不少衰。晁公武稱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作樂府百餘篇。自序中說:"年□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麥》吸取民間樂府手法,描述四月麥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勞動場面,並揭露官賦剝削造成的不平等現象,具有較深的現實意義。

  張舜民的詞作與蘇軾風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誤為蘇詞。宋人周紫芝《書張舜民集後》說:"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張舜民生平愛畫,且題評精確。雖南遷羈旅中,所經各地也必搜訪題識,東南各處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載錄。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畫墁集》8卷,補遺1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及《叢書整合》本。詞存四首。以《賣花聲》為最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