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語錄
1,心理學上的“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2,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就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3,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4,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5, 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6,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7,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8,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9,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10,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11,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12,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13,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14,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15, 印度詩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16,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生活質量。
17,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18,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19,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20,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21,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22,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
23,花未全開月未圓。
24,過猶不及。
25,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26,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27,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28,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9,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30,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31,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32,所謂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血驗之”,那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浸潤。
33,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斷地參悟、歷練,就是你心中有一種儀式。
34,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35,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和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有認同嗎?
36,我喜歡把生活分成兩個層面:生命層面,生存層面,而且年紀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謂生命層面,就是自己的內心要有所執守的東西;而所謂生存層面,就是你在現實中建功立業的東西。
37,一個人,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有責任把你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你不能說在你年輕的時候一個人就逍遙去了。其實,年輕時不入世,會讓人沒有一種價值實現感,而且你也挺不負責任的。
38,人生其實就是木桶效應,你永遠不要追問你那塊最高板—你什麼地方更優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該去考慮。
39,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後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40,我們經常說,命運這個東西太客觀了,完全依附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捨。
41,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種理性是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
42,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43,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4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說,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這是當代社會特別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化的工作態度。
45,禪宗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眼中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眼睛裡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會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麼?前生、此際、來世。只要你眼裡的事化不開,心裡成天牽掛著,你就會把前生來世、上輩子下輩子都抵押進去。但是,如果你胸懷開朗,心頭無事,用不著擁有多大的地盤,坐在自家的床上,你都會覺得天地無比寬闊。
46,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沒有走過那一段路程,怎麼能抵達到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能回頭去看,說那是彎路呢?
47,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48,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的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只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
49,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50,夢也許在現實中不是一種生產力,不能帶來一種物質的結果,它給我們帶來的卻是對自己靈魂上的一種開掘。今天的我們不僅僅是遠離了一個古典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種悲憫的情懷和從容做夢的心境。
51,就在今天緊張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們必須遵守的過分現實的秩序之外,是不是還有可能給我們一個夢想的空間?也許我們每個人在夢幻中可以觸控到的是心靈最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情感。
52,也許是我們的時代太繁榮,也許是我們的時間太短促,所以我們有很多感情不缺乏強度,卻缺乏富有韻味的表達方式。靠琴寄情、以琴談心的現在還能有幾人呢?
53,深情之美,不在於這份情感最後能不能夠成正果,而在於它成長的過程,廣而彌深,可以在我們的心中激起陣陣漣漪。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情懷是不問結果的,有一些情懷是不記成敗的,充滿深情的人不要求非要有一個圓滿、妥貼的結果,非要給他一個交代,他要的只是自己的投入,如果不讓他投入,他會覺得辜負了自己的心。
54,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人人都懷抱著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是隱蔽在人群中的異類,我們帶著相似的笑容,溫文爾雅,互通言語,我們有自己的職業,有自己的妝扮,但是又有幾個人的心事是真許人知道的?
55,今天,有很多人心中並不缺少愛的意願,但是我們真的缺少愛的能力。能力關乎細節,能力關乎過程,能力其實也關乎一個人的價值觀。當我們甚至在愛上都要計較得失與最後的結果時,我們就真的失去了深情的本能。
56,真正的英雄不是一個職業,不是一個名分,而是一種情懷。英雄,可以成、可以敗,但他的情懷一定是且悲且壯,有對歷史的沉靜的投入與內心的反省。
57,蒼涼是一種複雜的人生感受,同是悲情,悲壯是高昂的,激揚慷慨;蒼涼是無奈的,而餘韻深遠。蒼涼能夠喚起我們一種輾轉於心、不絕如縷的激盪,就在於它表現出來的是命運深處的一種無奈。
58,真正有蒼涼之感未必是人生的不幸,它是人生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一種生命的反省,它使人保持著一種清靜,保持著自己對人生不足的透徹的反觀,從而獲得對天地萬物的格外的珍惜。這個世界上那些永不妥協的樂觀主義者,一定是經歷過人生浮沉懂得悲觀的人,只有真正被悲觀磨洗之後的人才會擁有一種永不放棄的樂觀精神,因為他知道有太多的東西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所以這樣的心擁有的是在蒼涼映襯之下的希望,是在蒼涼之美縈繞於心之後能夠表現出來一種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