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理解15篇

文言文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理解15篇

文言文閱讀理解1

  文言文閱讀理解作業

  【甲】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5分)

  (1)萬鍾於我何加焉加:(2)妻妾之奉奉: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4)或異二者之為為:

  (5)微斯人,吾誰與歸微: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甲文中“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代;乙文中“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是”指代。(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兩選段所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2

  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甲】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 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②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③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選自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邊境。 ②缽:佛教徒盛飯的器具。 ③買舟:僱船。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貧者語於富者曰 (語:對……說)

  B.豈他人之過哉 (過:過錯)

  C.子何恃而往 (子:兒子)

  D.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到……去)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C.捨生而取義者也

  D.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個文段都強調了一個道理:學習的成功與否在於個人天資的高低與客觀學習條件的優劣。

  B.決定事物成敗的是人的內在因素。【甲】文段摒棄了天賦決定論的成見,勸人以學。

  C.正所謂“人窮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窮僧能夠隻身去到南海,憑的就是“志”。

  D.兩個文段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13.請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個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2)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參考答案:

  10.C(應是“你”)

  11.B(卻,錶轉折)

  12.A(兩文段都強調學習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個人天資的高低與客觀學習條件的優劣)

  13.①父母每年給(他們)冬夏的衣服,沒有受凍捱餓的擔心。(譯對歲、患各1分,語句通順1分)

  ②到了第二年,窮僧從南海回來,把這件事告訴給富僧,富僧面露慚色。(譯對自、以各1分,語句通順1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3

  《當機立斷》

  原文:

  道中有車載甕,塞於路。屬天寒,冰雪峻滑,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集,鈴鐸數千,羅擁在後,無可奈何。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上甕直幾錢?”答曰:“七八千。”隨開囊取縑,立償之。命童僕登車,斷其結絡,悉推於崖下。須臾,輕車得過,群噪而前。

  譯文:

  道路上有一輛車載著瓦罐,堵住了狹窄的路道。當時正值天氣寒冷,路上覆蓋著冰雪,又陡又溼滑,進退兩難。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員和商客成群結隊,車馬幾千,排列擁擠在後面,沒有辦法。有一個叫劉頗的人揮著馬鞭趕來,問道:“車上瓦罐值多少錢?”回答說:“七八千。”於是開啟行囊取出細絹,立即交給瓦罐的主人作為補償。又叫童僕登上車子,弄斷捆綁瓦罐的繩子,全部將瓦罐推到山崖下。一會兒,車載輕了,可以順利前行了,後面的車隊也喊叫著向前進了。

  【練習答案】

  1、(1)道路

  (2)接近

  (3)立刻 他

  2、(1)當時正值天氣寒冷,路上覆蓋著冰雪,又陡又溼滑,進退兩難。

  (2)行路的官員和商客成群結隊,車馬幾千,排列擁擠在後面,沒有辦法。

  (3)一會兒,車載輕了,可以順利前行了,後面的車隊也喊叫著向前進了。

  3、原因:天寒結冰,裝甕的車過載動彈不得,堵塞了交通。把甕扔掉後車子就能輕載前行了。

  4、劉頗是個善於發現問題癥結,當機立斷,慷慨好爽。

文言文閱讀理解4

  太宗罷朝

  大宗曾罷朝①,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②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導讀: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徵正言直諫很多。儘管如此,也經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聖臣忠”之道並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了。

  註釋 :①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罷朝,指因生氣而散朝。②文德後:即長孫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後諡文德,故稱。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見被反對而窩火。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會殺此田舍漢( )( )2.誰觸忤陛下( )

  3.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 )

  4.妾聞主聖臣忠( )

  二、翻譯

  1.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三、用“‖”標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說“_______________”,可見魏徵之正言直諫。

  【參考譯文和答案】

  82.太宗罷朝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發怒說:“定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后問:“誰冒犯了您?”太宗說:“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長孫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時的禮服,戴上風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驚地說:“皇后為什麼這樣?”長孫皇后回答:“我聽說皇上聖明臣下才忠誠。現在您聖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後宮充數,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一、1.定要 鄉下佬,指魏徵 2.觸犯 3.文德後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聖明臣方忠誠

  二、1.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後宮充數,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三、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

  四、“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文言文閱讀理解5

  歐陽修 署之東園,久茀不治。修至始闢之,糞瘠溉枯,為蔬圃十數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陽既浮,萌者將動。園之守啟曰:“園有樗注焉,其根壯而葉大。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不足養,是宜伐。”因盡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廣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華,將待其實,若獨不能損數畦之廣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嘆曰:籲,莊周之說曰: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夭。今樗誠不材矣,然一旦悉翦棄;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豈才不才各遭其時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過修者。僕伕曳薪過堂下,因指而語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彼杏之有華實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蓋有利之者在死,勢不得以生也。與乎杏實異矣。今樗之臃腫不材,而以壯大害物,其見伐誠宜爾。與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說,又異矣。凡物幸之鳥不幸,視其處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記之。

  注:樗(chū):臭椿樹。

  1.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署之東園,久茀不治 茀:雜草叢生。

  B.然一旦悉翦棄 翦:修剪,修整。

  C.莊周之貴也 貴:看重,崇尚。

  D.以無用而賊有用 賊:侵害,妨害。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其根壯而葉大 ②視其處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天 ②美澤可用,反見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與莊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態度完全相反的一組握( )。

  ①(樗)不足養,是宜伐

  ②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梅誠不材矣,然一旦悉翦棄

  ④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守園人向作者建議把東園裡的一些樹木砍去,使園子更加宜予種植蔬菜。

  B.改造東園時,作者生出疑問,覺得園內樹木的去留原則與莊周之說相反。

  C.在客人看來,樹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無用者去之。

  D.作者記伐樹事,主要意圖是反思自己的主觀和片面,主張看問題應客觀。

  5.用斜線(/)給下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根 壯 則 梗 地 脈 耗 陽 氣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葉 大 則陰 翳 蒙 礙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暢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腫疏 輕 而 不 堅

  參考答案:

  1.B

  2.C

  3.A

  4.D

  5.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

文言文閱讀理解6

  蔡時鼎,字臺甫,漳浦人。萬曆二年進士。歷知桐鄉、元城,為治清嚴。徵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時鼎言不可,並及玉不法狀。御史丁此呂以劾高啟愚被謫,時鼎論救,語侵楊巍、申時行。報聞。已,巡鹽兩淮。悉捐其羨為開河費,置屬邑學田。

  還朝,會戚畹子弟有求舉不獲者,誣順天考官張一桂私其客馮詩、童維寧及編修史鈳子記純,又濫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詩、維寧荷枷,解一桂、鈳官。時行等為之解。帝益怒,奪鈳職,下詩、維寧吏。法司廷鞫無驗,忤旨被讓。卒枷二人一月,而調一桂南京。時鼎以事初糾發不由外廷,徑從中出,極言“宵人蜚語直達御前,其漸不可長;且盡疑大臣言官有私,則是股肱耳目舉不可信,所信者誰也?”帝怒,手札諭閣臣治罪。會時行及王錫爵在告,許國、王家屏僅擬停俸,且請稍減詩、維寧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從,責時鼎疑君訕上,降極邊雜職。又使人詗知發遣冒籍者多寬縱,責府尹沈思孝對狀。國、家屏覆上言:“人君貴明不貴察。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願停察訪以崇大體,宥言官以彰聖度。”帝不懌,手詔詰讓。是日,帝思時行,遣中使就第勞問。而國等既被責,具疏謝,執爭如初。會帝意稍解,乃報聞。時鼎竟謫馬邑典史,告歸。居二年,吏部擬序遷,不許。御史王世揚請如石星、海瑞、鄒元標例,起之廢籍,不報。已,起太平推官,進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復疏劾時行,歷數其十失,勸之省改。疏留中。尋進南京禮部郎中。卒官。貧不具含殮,士大夫賻而治其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語侵楊巍、申時行 侵:傷害

  B. 時鼎以事初糾發不由外廷,徑從中出 由:透過

  C. 願停察訪以崇大體,宥言官以彰聖度 宥:寬恕

  D. 而國等既被責,具疏謝 謝:謝恩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監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時任御史的蔡時鼎認為田玉不能勝任官職,就上疏彈劾了他。

  B.順天考官張一桂被誣告,申時行等人為他做了辯解;蔡時鼎則認為不能助長這種直接由太監告發的風氣。

  C.由於直言進諫,批評皇帝懷疑大臣與諫議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貶職的蔡時鼎辭官回鄉。

  D. 蔡時鼎為官清廉嚴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時卻因貧窮而無法殮葬,士大夫捐出財物為他辦理了喪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時行及王錫爵在告,許國、王家屏僅擬停俸,且請稍減詩、維寧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復疏劾時行,歷數其十失,勸之省改。疏留中。尋進南京禮部郎中。卒官。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適逢申時行和王錫爵休假,許國、王家屏只是打算停發他的俸祿,並且請求稍稍減少馮詩、章維寧上枷的期限,來保全他們的性命。(句意2分,“會”“擬”“全”各1分。)

  (2) (又上奏章彈劾申時行,依次列舉他十條過失,勸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宮中。不久晉升南京禮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歷數”“進”“卒官”各1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

  明況鍾以吏員事尚書呂震,尚書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後遷郎中,知蘇州府。公初至府,佯不解事,諸吏抱案,環立請判。公顧左右問吏,吏所欲行止,公輒聽吏。吏大喜,謂太守暗愚,易欺。越三日,公召諸吏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欲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尚書奇其才 奇:

  (2)佯不解事 佯:

  (3)公顧左右問吏 顧: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

  3、況鍾在蘇州府是怎樣治吏的?(2分)

  4、結合本文說說況鍾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參考答案

  1、(1)以為奇 (2)假裝 (3)看

  2、當即下令打死幾個人,將屬僚中貪贓暴虐庸弱的全部罷斥。

  3、況鍾深知蘇州官場的積弊,先是假裝愚鈍,聽任官吏行事,繼而拿出實據懲治了常規官吏

  4、況鍾是一個幹練、通達、充滿睿智,並能依法辦事,善於謀略駕駛屬下的清官。

文言文閱讀理解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李疑尚義

  李疑以尚義名於時,獨好周人急。金華範景淳吏吏部,得疾,無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門,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聞君義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許諾,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爐灶,使寢息其中。徵醫視脈,躬為煮糜煉藥。旦暮執其手,問所苦,如侍親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汙衾席,臭穢不可近。疑日為刮摩浣滌,不少見顏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復生,無以報厚德,囊有黃白金四十餘兩,在故逆旅邸,願自取之。疑曰:患難相恤,人理宜爾,何以報為?景淳曰:君脫不取,我死,恐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攜而歸。面發囊,籍其數而封識之。數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財買棺,殯於城南聚寶山。舉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書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米饋,卻弗受,反贐②以貨,遣歸。人於是多疑,名士大夫鹹喜與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贐:贈送的財物或路費。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 (捨棄)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許諾,延就坐 (邀請) D.籍其數而封識之(記錄)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4分)

  A.李疑以尚義名於時 不求聞達於諸侯

  B.躬為煮糜煉藥 山巒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饋,卻弗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數而封識之 則名微而眾寡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句話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難相恤,人理宜爾,何以報為?

  4.結合文章材料,試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點。(4分)

  參考答案:

  1.A(3分)

  2.A C(4分,各2分)

  3.(1)我不幸患病,人們不收留我。

  (2)患難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應該如此,還要回報幹什麼?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李疑收留患重病的範景淳,侍候如同親人,沒有絲毫厭煩,取回範景淳的包裹如數封好後歸還其兒子,又出錢為範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兒子的饋贈反而贈送路費。說明李疑是一個急人所難、輕財好義的清廉君子。(4分,結合材料2分,人物評價2分)

  附錄:文言文譯文

  李疑因為崇尚道義聞名當時,特別喜歡賙濟別人的急難。金華人範景淳在吏部當差,得了病,沒有別的親人。人們對他很冷漠,不收留他。範景淳拄著柺杖走到李疑的門口,告訴李疑說:我不幸患病,人們不收留我。聽說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給我一張床養病嗎?李疑答應了他,邀請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適的房間,安置了床褥爐灶,讓他在裡面休息。李疑找來醫生給他把脈,親自給他煮粥熬藥。從早到晚拉著他的手,問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親人一樣。不久範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髒了床被,又髒又臭讓人難以接近。李疑每天給他擦洗,沒有一點厭惡的神情。範景淳流著眼淚說:我連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沒有辦法報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黃金白銀四十多兩,在過去住過的旅店裡,希望你自己取來。李疑說:患難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應該如此,還要回報幹什麼?範景淳說: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後,恐怕被他人取走,這有什麼好處呢?李疑於是請鄰人一起去提著回來了。李疑當面開啟行囊,記下數目,封存起來,並作了標記。幾天後範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錢買棺材,把範景淳埋在城南聚寶山。將封存好的裝有財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鄰人家裡。李疑寫信讓他兩個兒子來。等他的兩個兒子來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帳冊歸還給他們。他們用米饋贈他,李疑推辭不接受,還送給他們財物,讓他們回去了。人們因此稱讚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歡和李疑交往。

文言文閱讀理解9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①對下列句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行而無信 信:相信

  B、顧計不知所出耳 顧:不過,只是。表示轉折

  C、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

  D、進兵北略地 略:掠奪,奪取

  ②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 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B、乃遂私見樊於期 / 遂乃收盛樊於期之首

  C、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 / 為之奈何

  D、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③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太子丹恐懼

  B、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C、吾每念,常痛於骨髓

  D、樊於期偏袒扼腕以進

  ④從後兩段文字內容看,對荊軻形象評價有誤的一項是( )

  A、擅長辭令,一席話以誠感人,終使樊將軍甘心自刎獻首。

  B、果斷堅決,見太子丹“不忍”,便“私見樊將軍”以促成其事。

  C、工於心計,正確判斷行刺秦王的關鍵在於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為取“信物”誘使樊將軍自刎。

  ⑤翻譯句子。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D

  ⑤“略”。

文言文閱讀理解10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①絕編,迨②能倍③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註釋:①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裡藉此指讀書專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誦。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患記問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風起 B.獨下帷絕編/以為妙絕

  C.迨能倍誦乃止/蒙乃始就學 D.或在馬上/或以錢幣乞之

  10、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你的體會。(3分)

  【答案】

  9、(3分)A

  10、(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3分) 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要勤奮,讀書的方法要背誦

  【解析】

  9、試題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斷/消失;C:才/於是;D:有時/有人。

  10、略

  11、試題分析:學生亮出的觀點要明確,最好能圍繞原文觀點,理解作者的感情,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細細品味詞句所包含、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統領全文的“神”,要品味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入手,分析品位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與原文情感相悖。

文言文閱讀理解11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註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棄③之:指死馬④期年:滿一年⑤誠:真心⑥致士:納賢士⑦見事:被侍奉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市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____

  (4)鳴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____

  2.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用鞭子打;(2)買;(3)它(的);(4)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應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

  (2)我要買的是活馬,為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麼用?

文言文閱讀理解12

  九石①弓

  齊宣王好射,悅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試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②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注】①石,重量單位,一石為120斤。

  ②關:同“彎”,指拉滿弓。中關,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1)齊宣王好射 (2) 中關而止

  13.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這不是大王所能夠使用的嗎? B.除了大王還有誰能用這張弓?

  C.難道大王不能使用這張弓嗎? D.莫非只有大王能夠正確使用?

  14.齊宣王之“悲”在於 (2分)

  12.(2分)(1)喜愛 (2) 停止

  13.(2分)B

  14.(2分)被大臣們的美言所惑,沒有自知之明

文言文閱讀理解13

  閱讀文言文,完成10-13題。(15分)

  劉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①粥,開倉以救鄉里,多獲全濟。少而靜處讀書,刺史杜驥聞名候之,辭不相見。宋孝武見其對策強直,甚異之。五年,青州沒虜,善明母陷北,虜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慼如持喪②。帝每見,為之嘆息,時人稱之。轉寧朔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虜中,不願西行,涕泣固請,見③許。元徽初,遣北使,朝議令善明舉人,善明舉州鄉北平田惠紹使虜,贖得母還。建元二年卒,詔曰:“善明勤績昭著,不幸殞喪,痛悼於懷。諡烈伯。”善明家無遺儲,唯有書八千卷。

  (選自《二十四史南齊書》,有刪節)

  【注】①饘:zhān稠粥。②持喪:守喪。③見:被。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4分)

  (1)多獲全濟(_ ▲ _)

  (2)甚異之

  (_ ▲ _)

  (3)見許

  (_ ▲ _)

  (4)朝議令善明舉人

  (_ ▲ _)

  【解析】文言文實詞一直是考察重點。字詞解釋需要根據多年積累、在語境中推敲。“開倉以救鄉里”,因此,“濟”可解釋為“救濟、救助、援助、幫助”。“異”帶了賓語“之”,應該是形容詞用作動詞(這裡是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為……奇特”。“許”文中應該是“同意、允許、許可”,即答應了他的請求。“舉”簡單,用組詞法解釋,就是“推舉、舉薦、推舉、推薦”。

  1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_ ▲ _)(2分)

  A.宋孝武見其對策強直

  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B.為之嘆息

  是吾劍之所從墜(《刻舟求劍》)

  C.善明以母在虜中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D.痛悼於懷

  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治水必躬親》)

  【解析】“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用法主要是詞性變化等,虛詞在同一詞性下還有不同的細分,如,“之”作為助詞還分為結構助詞、音節助詞。A選項中的“其”一是“代詞,他”,一是“恐怕,表猜測”。B選項中的“之”一是“代詞,他”,一是“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選項中的“以”一是“介詞,表原因,因為”,一是“連詞,表目的,來,用來”D選項中的“於”都是“介詞”,可解釋為“在”。

  12.翻譯下列句子。(6分)

  (1)善明布衣蔬食,哀慼如持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經典題型,無需多言。可我忍不住又囉嗦起來,同學們,文言文翻譯的訣竅,是什麼呢?就是——①連猜帶蒙,力爭讀懂;②逐字解釋,用詞慎重;③查漏補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內外兼工。(1)善明布衣(主語後面,應該作動詞,穿布衣)蔬食(動詞,吃素食、吃素齋),哀(悲哀、哀傷)戚(憂傷、哀傷、悲傷)如(如同)持喪(服喪、守喪)。後兩句都是課內名篇中的句子,應該沒問題的。注意第二句中的“微、歸”和問句形式,第三句中的“美、私”和判斷句式。

  13.請用四字短語簡要概括劉善明的特徵。(3分)

  ①_▲ _

  ② _ ▲ _

  ③ _ ▲ _

  【解析】“特徵”“四字短語”。可以是“形容詞”組合的並列短語,也可以是其他型別的短語,四個字就可以了。如,勤績昭著、善良質樸、剛毅正直、孝順清廉、樂於助人、孝順母親、不畏權貴、節儉清貧、喜愛讀書。

文言文閱讀理解14

  蕭燧(1117-1193),字照鄰,臨江軍人。燧生而穎異,幼能屬文。紹興十八年,擢進士高第。授平江府觀察推官。時秦檜當國,其親黨密告燧,秋試必主文①漕臺,燧詰其故,曰:“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檜懷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則員溢,就院易一員往漕闈,秦熺果中前列。秩滿,當為學官,避檜,調靜江府察推而歸。

  燧未第時,夢神人示以文書,記其一聯雲:“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幾,丁憂。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輪對,論“官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上喜,制《用人論》賜大臣。淳熙二年,累遷至國子司業兼權起居舍人,進起居郎。

  先是,察官闕,朝論多屬燧,以未歷縣,遂除左司諫。時宦官甘昪之客胡與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節於外,有所依憑,無善狀,燧皆奏罷之。時複議進取,上以問燧,對曰:“今賢否雜揉,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嚐膽以圖內治。若恃小康,萌驕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勸上正紀綱;容直言;親君子,遠小人;近習有勞可賞以祿,不可假以權。上皆嘉納。出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②.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諸邑皆寬。上方靳職名,非功不予,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婺與嚴鄰,人熟知條教,不勞而治。歲旱。浙西常平司請移粟於嚴,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於舊制坐視?” 為請諸朝,發太倉來振之。八年,召還,言:“江、浙再歲水旱,願下詔求言,仍令諸司通融郡縣財賦,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廣西諸郡民身丁錢之弊。事多施行。慶典霈澤。丁錢減半,亦自燧發之。紹熙四年卒,年七十七。(節選自《宋史·蕭燧傳》)

  [注]①主文:主持考試。 ②鏹:成串的錢。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公 屬:託付

  B. 檜懷之,既而被檄秀州 懷:銜恨

  C. 就院易一員往漕闈 易:輕視

  D. 察官闕,朝論多屬燧 闕:空缺

  6.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蕭燧格盡職守的一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論官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

  ③有所依憑,無善狀,燧皆奏罷之 ④若恃小康,萌驕心,非臣所知

  ⑤官鏹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 ⑥為請諸朝,發太倉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燧天分很高,為官不畏權貴。他自幼能文,進士及第後進入仕途;其時秦檜當權,與其親黨密告蕭,要他主持秋試錄用其子秦熺,遭到蕭的拒絕。

  B.蕭燧剛直敢言,所奏切中時弊。皇上向他徵詢意見,他乘便諷勸皇上親近君子疏遠小人,親信有功可賞賜財物卻不可賦予權力,得到皇上讚許採納.

  C.蕭燧政績卓著,受到皇上嘉勉。嚴州面積狹小財物匱乏,他勤儉理政,以盈餘填補拖欠,各地都感到寬鬆;皇上升遷蕭燧的職位,調他去治理婺州。

  D.蕭燧回到朝廷,仍關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間,江浙兩年水澇幹早,他奏請下詔諸司協助解決,又奏言廣西百姓深受身丁錢之害,建議大多得以施行。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答:

  (2)今賢否雜揉,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嚐膽以圖內治。

  答:

  (3)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於舊制坐視?”

  答:

  文言文閱讀(19分)

  【答案】5.C(易:更換)

  【答案】6.D (①正直忠誠⑤勤儉樸素⑥體恤民情,心繫百姓)

  【答案】7.A(“為官不畏權貴”沒有體現其“忠誠正直”的一面,不是“與其親黨密告蕭”,而是“其親黨密告燧”。)

  8.(10分)(1) 剛做官,怎麼敢欺騙我的良心呢

  (2) 如今有德才和無德才的人混雜一道,風俗澆薄虛浮,兵力未強,財力未富,應當外薪嘗膽以求國內安定太平。

  (3)蕭燧說:“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說不該給糧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轄地區不管不問呢?”

文言文閱讀理解15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③,韓趙賓從④,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⑤之於子乎?屬⑥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國設定相位。②田文:戰國時人,曾任魏相,能禮賢下士。③不敢東鄉:鄉,同“向”。不敢向東侵犯。④賓從:服從、歸順。⑤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⑥屬:同“囑”,委託、託付。

  1.寫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

  將三軍,使士卒樂死( )

  敵國不敢謀( )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時(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吳起是怎樣的人?請結合上面的文言文簡要闡述。(至少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曹劌論戰》選段,回答問題。

  十年春,齊師代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魏王在“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時任用田文為相,請結合選文中魯莊公的言行,簡要分析古代統治者的治國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率領 ②國家 ③信任 ④正當,在

  2.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吳起才知道自己(確實)不如田文。(意對即可)

  3.要點: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開闊 ③有很強的軍事和領導才能 ④能以國事和大局為重⑤善於與同僚溝通

  4.要點:取信於民 ;善於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