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惜花》語文閱讀答案及賞析
皺白離情高處切,膩紅愁態靜中深。
眼隨片片沿流去,恨滿枝枝被雨淋。
總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汙更傷心。
臨軒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註釋: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號玉山樵人。惜花 (晚唐) 韓偓 古詩詞鑑賞惜花 (晚唐) 韓偓 古詩詞鑑賞。自幼聰明好學,10歲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贊曰:“雛鳳清於老鳳聲”。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為人正直,因忤朱溫,兩遭貶謫。
一:
(1)本詩整體是採用了哪種表現手法?(5分)
(2)詩歌的頷聯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6分)
參考答案
(1)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兩聯描寫了落花枯萎飄零、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這屬於實寫。後兩聯設想花落後的遭遇,遙想殘紅褪盡,綠沉沉的樹陰映入池塘。本詩透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寫盡了詩人對落花命運的深切關懷與悼惜。
(2)頷聯兩句展示了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作者的眼睛隨著那一片片墜落水中的花瓣順流而東,抬頭看見殘留枝頭的花朵還在承受著無情風雨的摧殘,滿目狼藉怎不叫人惆悵?詩歌移情於景,情景交融,表現了作者對落花的留戀之情。
二:
1:詩歌第二聯寫了什麼內容?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4分)
2:整首詩歌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展示了雨打風吹、水流花落的情景(1分)。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1分),眼睛追隨著那一片片墜落水中的花瓣順流而去,把詩人那種寄情於落花的難分難捨的心意表現出來(1分),再抬頭望見殘留枝上的花朵還在受無情的風雨摧殘,表現出詩人的惆悵滿懷(1分)。
2:全詩從殘花、落花、花落後的遭遇一直寫到詩人的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2分),逐層展開,逐層推進,緊緊扣住一個“惜”字,反覆渲染,反覆加深,充分展現了詩人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2分)。
三:
1。試從情與景關係的角度,結合內容,賞析詩的前兩聯(6分)
2。作者是怎樣緊扣詩題“惜”字結構全詩的?請簡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首聯以花的感受寫情。用擬人手法寫殘花不忍凋零而悲切的面孔,紅花尚餘粉光膩容,預感未來命運,在沉寂中愁態轉深,景中含情。(2分)
②頷聯以詩人感受寫景。眼睛追隨著墜落的花瓣,殘留的花朵還在遭受摧殘狼藉的景象,滿懷悵恨之情油然而生,寓情於景,情孕景中。(2分)
③句句寫景,景景含情。化景語為情語,詩人把描摹殘花、落花之景和惆悵情思交融在一起,將傷痛漫溢溼花,景中烘托詩人流連痛惜之情。(2分)
2。①全詩緊扣“惜”字反覆渲染,情感幽咽迷離,展現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2分)
②從殘花、落花、花落後的遭遇,寫到詩人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惜花”之情逐層展開和推進,景中暗含惜花之情。(2分)
③“惜花”與“惜身”交融。惜花中交織和融匯著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惋惜之情。(1分)
賞析
題目是“惜花”,則此花一定是境遇不好之花,從詩句可知是正凋之花。“惜”字點明瞭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花的憐惜。
首句的“皺白”不可能指別的事物,一定指花。因為本詩寫的就是惜花。不過,此詞寫的是花的形態,一是皺,顯然花瓣半乾,已有些萎皺了;二是白。“離情”指的是花即使飄離枝頭。“切”的意思是深切,情意濃之意。本句的'意思是,枝頭高處的花因為即將凋落而深深地悲傷著。二句的“膩紅”指紅花的表面還很細膩。它和“皺白”相對,自然指低處的花。所謂“愁態靜中深”,是說紅花默默無語,愁思深深。這兩句寫枝頭花朵的即將凋零,用擬人手法表現了詩人對花的憐惜和同情。
頷聯寫詩人的動作。詩人的眼睛隨著一片片花瓣隨著流水而去,花瓣流到哪裡,詩人的眼睛跟到哪裡,對落花的惜之意溢於言表。當詩人看枝頭時,只覺風吹雨打之下,花朵瑟瑟,眼看又要落下,於是他恨滿胸臆。“片片沿流去”“枝枝被雨淋”的悽慘景象,與詩人對風雨的怨恨和對花朵的同情,可謂融合無間。
頸聯寫詩人對落花的遭遇予以設想,顯示了不同的遭遇引起的詩人的不同的心理。“總得”表示情理上必須、一定要。苔指青苔。慰意,指使心意滿足。“總得苔遮猶慰意”的意思是,必須讓青苔來遮蔽凋落的花朵,才能讓“我”感到滿足。“若教泥汙更傷心”的意思是,如果是讓汙泥沾染了,就會讓人十分傷心。這兩句是希望花朵凋零之後有一個較好的結局,表現了對落花的憐惜。
尾聯的“軒”是窗子,門子、欄杆等。臨軒可以理解為臨窗。前句的意思是,在窗上,喝一杯酒,為春天的消失表示痛惜吧。後句的意思是,到了明天,池塘佈滿綠陰,花兒可是一朵也沒有了。這兩句不言花盡,花盡一意已在不言之中。這種不願說而又委婉說出的手法,更表示了詩人因花已凋盡而產生的悲涼之情。
全詩依據花在枝、花凋零、花凋零後的情況、花全然消失的順序,逐層展開,把一個“惜”字反覆闡述,把對春花的愛憐和痛惜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全詩從殘花、落花、花落後的遭遇一直寫到詩人的送花、別花和想象中花落盡的情景,逐層展開,逐層推進,用筆精細入微。整個過程中,又緊緊扣住一個“惜”字,反覆渲染,反覆加深,充分展現了詩人面對春花消逝的流連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這當然不限於對於大自然季節變化的悲感。近人吳闓生認為其中暗寓“亡國之恨”,雖不能指實,但看它寫得那麼幽咽迷離、悽婉入神,交織著詩人自己的身世懷抱,殆無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