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經驗閱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經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讀書經驗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的讀書經驗閱讀答案1
我的讀書經驗
馮友蘭
①我7歲上學就讀書,一直讀了80年,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說第一點。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我們要學會選擇。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隻供翻閱的。我們心裡先有了這個數,就可以隨著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需要的書來讀。
③讀的時候先要解其言,這就是說,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這叫語言文字關。攻不破這道關,不知道關裡邊是些什麼東西,只在關外指手畫腳,那是不行的。當然,攻語言關,要先作許多準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這類。
④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書時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書人的意思。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離不開語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只侷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 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⑤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要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人的主觀認識。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體會和判斷,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只到“得其意”還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觀道理,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就是自己的。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夠現學現用,把書讀活了。
⑥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使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使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選自《馮友蘭讀書與做人》,有刪改)
1.馮友蘭將自己的讀書經驗概括為四點。通讀全文,將第1段橫線上的四點經驗補全(每點三個字)。
2.從文章內容看,值得精讀的書籍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3.結合第4段內容,說說加點的“過河拆橋”一詞的含義。
4.找出文中兩處運用論證方法的語句,略作分析。
參考答案:
1.精其選(選經典、讀精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2.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能夠流傳下來的;被歷來的群眾認為是有永久價值的(時間的考驗、群眾的推薦)。
3. 在讀書中抓住字裡行間所蘊含的精神實質;不侷限於文字本身。
4.示例一:第4段運用引證法,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論述“讀書要得其意”的觀點。
示例二:第4段運用比喻論證,將語言文字比作“幫助我們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以“扔了柺棍”形象地表現了“得意忘言”的涵義。
示例三:第6段運用對比論證,將會讀書的人與不會讀書的人經行比較,指出讀書要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
我的讀書經驗閱讀答案2
①我7歲上學就讀書,一直讀了80年,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經驗總 結起來有四點:___ ,__ ,___ ,___ 。
②先說第一點。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我們要學會選擇。可以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隻供翻閱的。我們心裡先有了這個數,就可以隨著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需要的書來讀。
③讀的時候先要解其言,這就是說,首先要懂得它的 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這叫語言文字關。攻不破這道關,不知道關裡邊是些什麼東西,只在關外指手畫腳,那是不行的。當然,攻語言關,要先作許多準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這類。
④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書時即 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書人的意思。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這就是知其意。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離不開語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只侷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⑤上面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下,還要加一句“意不盡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著書人的主觀認識。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體會和判斷,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所以讀書只到“得其意”還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觀道理,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這個“意”就是自己的。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夠現學現用,把書讀活了。
⑥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使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使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選自《馮友蘭讀書與做人》,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xx版,有刪改)
15.馮友蘭將自己的讀書經驗概括為四點。通讀全文,將第1段橫線上的四點經驗補全(每點三個字)。(4分)
16.從文章內容看,值得精讀的書籍的判斷標準是什麼?(2分)
17.結合第4段內容,說說加點的“過河拆橋”一詞的含義。(2分)
18.找出文中兩處運用論證方法的語句,略作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5. 精其選(選經典、讀精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16.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能夠流傳下來的;被歷來的群眾認為是有永久價值的(時間的考驗、群眾的推薦)。
17.在讀書中抓住字裡行間所蘊含的精神實質;不侷限於文字本身。
18.示例一:第4段運用引證法,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論述“讀書要得其意”的觀點。
示例二:第4段運用比喻論證,將語言文字比作“幫助我們瞭解書的意思的柺棍”,以“扔了柺棍”形象地表現了“得意忘言”的涵義。
示例三:第6段運用對比論證,將會讀書的人與不會讀書的人經行比較,指出讀書要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
我的讀書經驗閱讀答案3
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多極了,真是(浩浩蕩蕩 浩如煙海)。但是,書雖多,有永久價值的還是少數。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必發愁。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 公開)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他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
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把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讓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從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書,都是經過歷來群眾的推薦,經過時間的選擇,流傳了下來。我們看見古代流傳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心裡覺得奇怪,怎麼古人寫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
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他們所作的東西,也有許多沒有價值,不過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沒有為歷代群眾所推薦,在時間的考驗上,落了選,被刷下去了。現在我們所稱謂“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檢查 考驗),流傳下來的。
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這些書之中還要有些被刷下去。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它們都是榜上有名的,我們只能看現在的榜。
我們心裡先有了這個數,就可以選定一些須要精讀的書。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讀,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只能讀一本書,一本書讀完了才能讀第二本。在讀的時候,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語言。
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一部書上所寫的總要比寫那部書的人的話少,他所說的話總比他的意思少。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得了,話全懂了,還(未必 必然)能知道寫書的人的意思。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裡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
語言文字是幫助瞭解作者的意思的柺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柺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瞭解了書中的意思,還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把我的理解和書中的意思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得出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讀書到這個程度,能把書為我所用,就算是把書讀活了。
1.在括號裡選擇恰當的詞語。
2.判斷題。
(1)時間是最好的書籍評選家。()
(2)經過歷史檢驗流傳下來的書都有一定的價值,都需要精讀。()
(3)古人也會寫出很多沒有什麼價值的書來,只不過它們沒有流傳下來而已。 ( )
(4)讀書需要過河拆橋,雖然這樣的做法有點不道德。()
3.對於要精讀的書,既要“得言”,也就是________,還要“得意”,也就是_________,進而要“得理”___;,即_______。只有這樣,才算是把書讀透、讀活了。
4.請你寫出三句中國古人關於讀書的名言。 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浩如煙海 公正 考驗 未必
2.√x√x
3.懂得它的語言 知道寫書人的意思 明白其中的道理
4.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