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家園演講稿
我是肇慶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師陳維華。可能和其他演講的選手不太一樣一我不是肇慶本地人,是從外地來到咱們肇慶的“外來妹”。雖然我不是肇慶人,但我早已把肇慶看作我的家園,在這裡我得到了許多在我的故鄉也沒的得到的東西。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生活在城市裡,因此以前我對“城市”的概念就是我所生活的那片“市區”。2006年,我被學校派到肇慶市下面一個縣的農村小學支教。來到這裡,我才知道,一個城市不僅僅有市區,市區外還有縣城,縣下面還有鄉還有村。來到這裡,我才知道,這裡的孩子去上學要經歷怎樣的歷程。我支教的這個村是壯族、瑤族、漢族的雜居地,少數民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上,山區的冬天是很冷的,但很多的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摸黑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走到學校,要是趕上下雨山路溼滑,他們根本就不能來上學了。腳踏車,是部分比較有錢的家庭的孩子才有的東西,不幸的是很多路遠的孩子家裡沒有腳踏車。因為家裡窮,很多學生從不吃早飯,望著這些餓著肚子卻還在努力讀書的孩子,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曾經去過縣裡的中學監考,看見那裡的學生穿著漂亮的運動鞋,用手轉著筆寫字,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學生,他們大多數光著腳,沒有人會轉筆,但所有的農活,家務活他們都會幹,有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女學生,我看見她的手卻像枯樹皮一樣蒼老。
我到那裡執教的其中一門課是計算機,而當我看到這學期的計算機課教材,更是哭笑不得一2/3的內容是和網路有關的。這個村裡不通寬頻,即使是我們要上網査資料,也得跑到城裡的網咖去,可在這偏僻的山村要開計算機課,既為難了上課的老師,更為難了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但是,當我一想到孩子們的家境,一看到孩子們渴望求知的目光,我就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們跟上時代,讓他們懂得什麼是網上衝浪,什麼是地球村。由於環境的原因,這裡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很差,一個問題講了10遍20遍,學生還是聽不懂。有時候我氣極了,甩下書本就走出教室,但是我回頭一想,他們是落後,是什麼都不懂,但是這能怪這些可憐的孩子麼?想到這裡,我又快步走回來,給他們慢慢的講,慢慢地說,直到他們聽懂為止,現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誨人不倦”!
我常常在想,我們到底能為他們——奉獻些什麼。在他們的眼裡,他們家鄉那讓我們陶醉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都是黑白的;在他們的夢裡,外面的鋼筋水泥、冒著尾氣的汽車,都是彩色的。難道他們的命運,就是在放牛、掙錢、娶媳婦、生娃、再放牛這樣的惡性迴圈中,一代又一代重複嗎?
回到肇慶的時候,當我看到哪裡又起了髙樓大廈,哪一條街又被裝點得燈紅酒綠,哪一條路又堵了、又通了,我們的社會在不斷地快速發展,但是我一直在想:沒有這些農村孩子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是真正的和諧發展麼?慢慢地,我用課堂、班會等等各種機會給這裡的孩子們講外面的世界,講知識給他們的未來所帶來的影響,衷心希望他們也想去創造自己的未來,而不只是沿襲祖輩的命運。我暗暗地想,他們的改變,慢慢地,也許會帶來他們後代的改變,帶來他們家鄉的改變。在這期間,看見有的孩子因為家貧將面臨失學,我們用微薄的工資幫助了三個孩子,使他們順利地完成學業,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縣裡的重點中學。但是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還有許許多多個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於是我找我的同學,找我的朋友,透過各種方式,給他們講這些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故亊。於是,一批批嶄新的衣物從各地寄來了,一張張匯款單從各地飛來了,我的工作單位一一肇慶廣播電視大學更是我堅強的後盾。他們送來了貧困生資助款,為小學安上了電燈,更換了桌椅板凳,送來了書本,送來了電腦。
究竟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父老鄉親?捐錢捐物,固然重要,但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用知識、用教育改變他們的觀念最終改變他們的命運,才是更加根本的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我們不能忘了他們,當他們需要的時候,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老師,我願意繼續奉獻,為肇慶的加快發展和諧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親愛的朋友,加入我們這個光榮的行列吧,為了孩子們燦爛的笑容,為了我們肇慶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