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新聞稿> 家鄉的變化令人激動 更令人震撼

家鄉的變化令人激動 更令人震撼

家鄉的變化令人激動 更令人震撼

  在此次參與“世界之眼·聚焦金普”走進金普採風活動的中外攝影家中,對金普新區最為熟悉的攝影家非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王大斌莫屬。這不僅因為他是大連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更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金州人。

  定情“決定性瞬間”

  1959年出生在金州的王大斌是紡織廠子弟,從小最熟悉的就是金紡車間裡機器的巨大轟鳴聲。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學習期間,在大連籍老師劉志超的影響下愛上了攝影。寒暑假回家,他找兩隻碗分別裝上顯影液和定影液,拉上窗簾就把家裡變成暗房,苦練攝影技術。大學畢業進入大連日報社後,他主動選擇當一名攝影記者。“許多人對我的選擇都不理解,不過我確實太愛攝影了,鐵了心就要幹攝影,這一干就是近40年。”王大斌對自己當年的選擇無怨無悔。

  由於從小學過美術,他在拍攝新聞圖片的同時,格外追求構圖、光影乃至色彩,比其他攝影記者更注重如何去藝術地表現。他回憶,當時由於資訊和理論知識的匱乏,並沒有真正形成有體系的攝影理念,而為了吸收新的知識,他專程坐火車到瀋陽等地,僅僅為了買一本書或者看一次影展,直到接觸到紀實攝影大師、法國攝影家亨利·卡蒂埃·佈列松的理論和作品。

  佈列松是“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他認為攝影師就是要捕捉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透過瞬間記錄活生生的生活。佈列松的理論就像為王大斌開啟一扇窗,新聞攝影的本職工作、大學歷史專業形成的歷史視角,與唯美的藝術追求,就這樣自然統一在一起,並開始賦予他的攝影作品與眾不同的力量和分量。從計劃經濟時代拍攝的大排長龍的買秋菜,到市場經濟初期的“商業演出”“學車”等系列作品,他能用長達幾年時間關注和拍攝一個主題,透過對題材的深度發掘,記錄時代的發展步伐。他在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獲獎感言中說:“影像是人類前行的一面鏡子。歷史漫長,那些將現實的獨一瞬間神奇地轉化為歷史永恆的影像,已經變成人類社會不可抹去的記憶。願我的作品能夠加入到這種記憶中來,為記錄城市發展、地域人文演進提供新的品鑑。”

  用影像見證家鄉鉅變

  從事攝影近40年來,王大斌始終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從“神州第一開發區”,到國家級新區、自貿片區的發展腳步,以及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變化,他一直密切關注。

  他至今記得,1984年,國務院批准在原金縣大孤山鄉馬橋子村一帶建設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專程來到這裡,用手中的相機拍了一整天,留下“神州第一開發區”開發建設前的珍貴影像。“從當年很少有外人前來的偏僻落後的小漁村,到如今的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家前來採風、創作,家鄉的變化令人激動,更令人震撼。”

  一張張記錄家鄉的變化照片,折射了大時代的有力脈動。多年來,王大斌多次到金州進行專題攝影創作,忠實記錄曾經作為老金州骨幹企業的國營金州紡織廠變遷,和改革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於是,攝影界習慣用“守望,記錄時代;發現,視界之外”形容王大斌的`攝影藝術。他鏡頭下那些人們往往熟視無睹的而又意味無窮的“決定性瞬間”,總是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和力量感,常讓人陷入沉思。

  兩年前,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的王大斌正式退休,而作為一個紀實攝影家的王大斌卻更忙了。大連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成為他格外關注的專題。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正在金普新區二十里堡街道半拉山村,拍攝這裡的大連金州人和酒業公司採用固態發酵傳統工藝釀酒過程。走進金普採風活動幾天來,他把相機對準了家鄉金州的傳統非遺專案,除了傳統白酒釀造,金州龍舞、遼南面塑、遼南炻器等十幾項國家級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都成了他相機下的“主角”。他說,如今走在金州大街小巷,經常會有滄海桑田的陌生感,這是時代進步的巨大力量。但同時,我也希望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工藝流傳下去,我願為此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