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班會演講稿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演講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班會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班會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今天的班會由我為大家主持,希望大家喜歡。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我們這次班會就帶領大家去了解這個節日。
首先,有請謝立夫同學給大家朗誦一首有關中秋的詩:《水調歌頭》。
謝謝謝立夫同學。
談到中秋,有誰知道“中秋”的由來啊?(稍停頓,觀察同學,點選圖片進入第三張幻燈片)
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
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那天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但是呢,最近幾年我們這代人對這些節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對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比較注重。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那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大家又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請兩三位同學發言)
中國的中秋節有很多古老的習俗,中秋祭月就是其中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
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種形式。
中秋節,各地還有許多的遊戲活動。
首先是玩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遊戲結束,現在言歸正傳,我們再回到中秋節。中秋節,月餅成了居家必備之美食,走親訪友之佳品。今天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月餅,由於數量有限,只好分一分,一人一小塊,嘗一嘗。大家一邊吃一邊聽我講講這月餅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我們中國吃月餅,可其他國家過中秋可不吃月餅哦。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 秋夕在韓國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從農曆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3天,慶祝佳節。 韓國“秋夕節”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團聚到爺爺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後全家人一起跳舞、賞月。女孩子們穿上豔麗的傳統服飾,玩起古老的跳板遊戲。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鬆餅。鬆餅形如
半月,用米粉製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見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裡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裡,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日本人過中秋吃的不是月餅,而是江米做的“糰子”,它形狀各異,餡兒以豆沙為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著過“月見節”的習慣。
泰國人“祈月節”習俗。節日之夜,各家用甘蔗紮成拱門,在拜月的方桌上供奉觀音及八仙像,供品是壽桃而不是月餅。因為當地傳說,飛到月亮的.是觀音,八仙中秋節帶著壽桃去月宮給觀音祝壽。特色食品:壽桃
印度人“明月節”。在月圓之夜,年輕婦女頭頂5個重疊的泥水罐,站在駱駝背上,慢慢爬上沙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明月節”又名排燈節。排燈節一般延續5天,紀念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智慧戰勝無知。節日期間,所有建築、水體都被扮亮,或蠟燭,或油燈——這些都是篝火時代之後最早期的人工取火方式。
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聽拜之後,人們圍坐在場院裡,就著美食,端坐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還有寮國“月福節”、尼泊爾的“德賽節”、柬埔寨的“拜月節”、伊朗的“麥赫爾幹節”等等等等的國家,都在過著不同的中秋,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寓意――祈禱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五穀豐登,全家平安。
感恩中秋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後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再美,美不過思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這次的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中秋節班會演講稿2
懷著無比輕快的心情,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形成過程,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包括中秋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代代中國人貢獻給世界和未來的文化財富。
為了歡慶我國這個古老的傳統佳節,更為了藉此機會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及感恩教育,在校領導的組織安排下,我班成功開展了 “享中秋之樂,慶大家團圓”主題班會。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透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同學們不僅瞭解到了更多有關中秋節的知識和故事傳說,讓學生對中國這一傳統佳節及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和熱愛;而且也使同學們懂得感恩回報,對全體學生進行了很好“感恩”教育,從而激發同學們去努力學習,用以報答父母恩情。
這次班會給同學們留下美好深刻的回憶,這次慶中秋主題班會讓我們今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更加友好快樂地相處,使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傳承。
中秋節班會演講稿3
中秋活動的這個班會是我們年輕了許多,是我們懂得了許多,使我們放鬆了許多。我想這次班會的意義超過了一個班會本身的意義,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樂和思考,我們想,這次班會會在以後的時光中是一份難以磨滅的記憶。
班主任給我們講吃月餅的習俗和意義,這個大家都熟悉的東西,在班會這樣的場合講出來使同學們感到異常的親切,雖然我們都熟知中秋的意義,但我們都靜靜的聆聽一次,班級裡有著和諧的共鳴。
關於月亮的詩句接對的這個環節是一個比較歡快的環節,氣氛非常的熱鬧,雖然古人們的詩句大多都是比較傷感的,但這傷感並不能湮滅我們的熱情,那些思鄉的詩句也沒有給同學們帶來思鄉的惆悵的感覺,因為這樣的一個班級,這樣的一個環境,就是我們裝飾班的一個家了,即使家鄉是遠在外省的同學。這次的班會的意義真的很重大。
談中秋活動的這個環節,同學們也是比較踴躍的,大家都認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我們是畢業班的同學,即將步入社會。有人說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最後一片相對純潔的土地,也是相對自由的一片土地。有時候想一想也許是這個樣子的,到了社會上,我們的壓力會有許多,我們接觸的人也不像學校裡的這些人這麼單純,所以,珍惜我們最後的這一年真的很有必要。這次的中秋是我們這一個班最後一次一起過的中秋節,所以我們都能感覺到同學們相互之間的那份珍惜,也許我們沒有都那麼善感,但同學們之間的那份友誼卻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實我們畢業班的同學能夠聚在一起舉行一次活動已經很難了,因為同學們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像今天這樣坐在一起玩一玩,聊聊天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無論我們以後的人生的路是怎樣的,但透過這次班會可以看出,我們什麼時候都不是一個人,因為我們有著這麼多的同學,這麼多的相互關心的人在背後相互的支援。
再次的重複我開始的那句話,我想這次班會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它本身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