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1

  第一次在書櫃裡找到這本書,立刻都被它那至美的名字吸引了。繁星春水,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浮現在我眼前的是淡遠、深沉、自然、清新,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愜意的呢?伴隨著這種愜意寫下了繁星春水讀後感。

  輕輕掀開扉頁,讀著一段段輕巧的文字,似乎也帶我走進了文章的最高境界——詩歌的天堂。把本不十分喜歡詩歌的臥冬靜靜地也愛上了這種文字,喜歡上了這種情趣。

  “繁星閃爍著——深藍的太空,何曾聽得見它們對語?沉默中,微光裡,它們深深的互相頌讚了。”第一段零碎的思想,冰心奶奶把這繁星描寫的如此可愛,在我面前勾勒出一幅寧靜的、自然的圖畫。冷冷的天空被作者豐富的想象描繪得那樣溫馨,它們互相頌讚,互相交談,給大自然添了許多清幽、明麗,富有了更多的魅力,也十分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人類之愛”的追求。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2

  莎翁的劇作總是對人有著深刻的其實,每一部都堪稱經典,我們往往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到人性的美。在這些偉大的作品中,涉及的愛情主題數之不盡,而其中最為悽美、影響最大的當屬《羅密歐與朱麗葉》無疑。

  分屬維羅納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互相敵視兩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而歷盡艱辛。他們一位是家中的少爺,另一位是深閨的小姐,這個設定與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類的小說十分相似。而和中國傳統的含蓄不一樣,西方對愛情的表達相對直接,他們互相愛慕,傾訴衷腸,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窗臺前相遇一幕早已成為不朽的經典。而像中國的四大古典名劇中也有類似的情節,但更為悽美(如遊園驚夢)。而通常這種才子佳人類的情節大多以悲劇告終,或是勞燕分飛,或是雙雙殉情——因為要是完美結束的話,劇情就會流於俗套——但總以悲劇告終,是否也是一個俗套呢?顯然我們不能這樣把它們簡單分類,因為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決定其是否偉大必須看作者能否對人性有著很好的把握上——當然,莎翁是這方面的高手,因而他的劇作總是開創經典,而不是流於俗套。

  全劇有幾個閃光點,或者說是主要的矛盾衝突,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一次見面,互訴衷腸;提伯爾特與邁丘西奧決鬥,提伯爾特暗算邁丘西奧將其殺死,而羅密歐受復仇女神的驅使再也顧不上親緣關係,在決鬥中將提伯爾特殺死,並遭流放;羅密歐得知朱麗葉的死訊,從曼多亞回到維羅納,在進入朱麗葉的墓室前與巴里斯決鬥並將其殺死,後來看見假死的朱麗葉,傷心過度,服毒自盡,而甦醒的朱麗葉看見羅密歐的屍體後拔出他的匕首自殺,共赴黃泉(或者是到地獄的第二環)。而在劇終的時候,互相仇視的兩家人終於和好,頗有中國傳說《孔雀東南飛》的意味,或者是西方的人文關懷。建國後的唯意識形態論往往把一部作品簡單地按主義或是制度劃分,把過多的政治因素帶入了文學的領域,這種傾向在文學批評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甚至給《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扣上了反封建家長制度的帽子。如今看來,實為可笑。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死,並不是對封建家長制度提出“強烈的控訴”,而僅僅是為了最純粹的愛情。愛,不能在生前得到,就在另一個世界重逢吧!

  劇中有一個關鍵人物的設定讓人覺得比較有意思,他就是勞倫斯神父,他是全劇發展的牽線人。作為羅密歐的好友,他從一開始就得知羅密歐深愛著朱麗葉。後來在二人的要求下,他為兩位有情人主持了宗教婚禮。在羅密歐因為殺了提伯爾特而耿耿於懷時,他安慰了羅,並讓他出逃至曼多亞。他讓朱麗葉假死來逃過與巴里斯的婚禮,但到最後棋差一著,兩人還是殉情而死。從劇中看來,勞倫斯神父幾乎是一個全能的角色,他幾乎解決了一切的困難——這個人物的設定讓我想到了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學的深遠影響。傳說有位歌手叫俄耳普斯,他的歌聲感動天地。為了救活他新婚死去的妻子,他不惜闖入冥王哈迪斯的'地獄,用歌聲征服了地獄三頭犬,後來還感動了哈迪斯,使哈迪斯答應其偕同妻子離去,但在回到人間之前不可回頭看一眼,否則他的妻子就將永墮地獄。俄耳普斯遵照了這一指示,一直到出口前都沒有回頭看一眼。而就在準備回到人間的一剎那,他忍不住內心的好奇,回頭看了一眼,而他的妻子則從他的手邊重墜地獄。

  俄耳普斯的歌聲縱然能夠感動天地,卻無法跨越生死;勞倫斯神父的全能也不能跨越生死,這是我從中看到的相似點。而唯一跨越了生死的,似乎便是愛情了。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3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侷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係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捨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恆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餘。

  當今著名於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捨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幹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於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後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汙的氣概。這點即註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幹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汙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雲湧,常常人置於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後,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4

  我喜歡《綠野仙蹤》是因為這本書裡邊的多羅西、稻草人、鐵皮樵夫、膽小獅,她們都特別的勇敢堅強,遇到什麼事都不放棄,勇敢地去面對。

  多羅西要找奧茲大王,是因為她想讓奧茲大王送她回堪薩斯大草原,所以一路上她才碰見了這些夥伴們,它們都想實現自己的夢想。稻草人想得到一個聰明的大腦,鐵皮樵夫想擁有一顆善良的心臟,膽小獅想擁有勇氣。

  經過很多的危險,膽小獅變成了一隻膽大的獅子,成了森林之王。鐵皮樵夫有了一顆善良的心臟,成為了威奇國的國王。多羅西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堪薩斯大草原,可以和心愛的亨利叔叔和艾姆嬸嬸在一起了!稻草人因為經歷了很多危險,總是在不斷地想辦法,它越來越聰明瞭。奧茲大王讓稻草人成為奧茲國的國王,奧茲大王相信稻草人可以讓奧茲的人民過著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

中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5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後,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浮現在我的上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的航海夢想。

  魯濱遜放棄了富裕、舒適的生活,與自己

  的同伴一起開始航海的大冒險,幾次都攻破了困難,可就在一次往非洲的船上,風暴海嘯,除魯濱遜外,無一人辛存,真正的冒險才剛剛開始。

  剛到孤島,他非常的絕望,心情也十分糟糕,此時的他,一無所有,只有等死,可是,到了第二天,他看到了那隻翻了的船,也看到了希望,此後,他建了自己的房屋,捕獲了羊、狗,種植了小麥、水稻……。他就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天堂。

  初到荒島,魯濱遜沒有助手,工具不全,又缺乏經驗,所以做每一件事都要花很大的力氣,做一塊木板都要42天。他做過許多白費力氣的事,但他卻沒有灰心,總結失敗的原理,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回報,他擁有了麵包,陶器、植圓、牧場、住所``````這些東西都是費了許多力氣,克服重重困難才得來的。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會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幹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