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

  10月17日,我有幸作為片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競賽的評委,聽取了三個教師的三堂語文閱讀教學課。應該說,三位教師,都盡心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所授課文,進行了用心解讀,精心設計。其中,《羚羊木雕》的執教者順應時代要求,精心設計了“導學案”:字詞教學、文章感知、角色朗讀與表演、人物性格的體會、文章主題探究、達成效果檢測等環節。但就課堂教學的實施看,需要強調一句: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迴歸語文。

  葉聖陶先生說:“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 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課程標準》(XX年版)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該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語文閱讀課堂應該著眼於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著手於文字的“示範”。

  首先從採取“導學案”的執教方式上看,明顯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整個課堂,學生根據“導學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並且各個環節內容的相互印證,讓學生用不著思考用不著想就知道說什麼,怎麼說。其次,就教學的內容看,學生的字詞學習,應該是該學段(初一年級)的一個重點,要對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們的教師,只是讓學生讀正確(況且如“樹杈”之類的翹舌音、“逮”這樣的上升字還沒有讀正確),忘卻了書寫與意義的教學。角色朗讀與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結合文章去感悟,沒有教師的指導(語序、語調、語氣和節奏、重讀與輕讀),是達不到學生學習目的的。更不要說只是讓“分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幾個學生去“七嘴八舌”一陣了。至於文章主旨,是作者書寫本文的真實意圖。即使是要體現編者的意圖,也要有個度。本文的原標題是《反悔》,編入教材時,編者將標題改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顯:“行成於思毀於隨”。也就是“做事(處事)要動腦筋”。就編者意圖看,就是讓學生在“親情”與“友情”的矛盾衝突之中去感受親情、體驗友情,並懂得“行成於思毀於隨”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衝突的交流與溝通方法只能是指導學生的行為,而並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因此,文章開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寫法、插敘友情的寫法、透過貼切的語言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寫法等,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忽視不得!教學實踐中,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探究,課堂上的書寫訓練就失去了意義,也就讓“達不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要求成為必然。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2

  關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我在這裡談幾點膚淺的個人看法。

  一、以學生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閱讀教學作為文字解讀活動,它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透過讀者對語言文字的確認,以及對單詞意義和音像檢視的解碼,然後進行意義重構和綜合,使讀者與文字之間相互作用。這一互動過程激活了讀者的'社會知識、先前經驗、期望以及直覺,使其與文字進行交流、碰撞和對話,並理解文字,從而獲得精神參與的愉悅。然而,在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似乎很少產生這種愉悅。這是因為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經歷,把閱讀教學侷限在課堂、課文和各類語文知識點上。其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儘可能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

  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或幾次)冒險經歷,回想在自己的冒險活動中父母的反應及態度。然後水到渠成地追問學生:“如果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的家庭,情況又會怎樣呢?”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驗,營造平等、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視個性,強調統一,迴避差異,出現了教參為教師導讀,教師為學生導讀,基本上把教參視為唯一標準的現象。所以,要使語文新課程閱讀理念付之於教學實踐,必須營造師生平等、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淡化教參、教師的權威意識,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分享彼此思考體驗觀念、實現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在具體實施策略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民主、開放的課堂,並不等於課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馬行空的,甚至是一盤散沙的。一堂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放與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在細心聆聽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與見解的同時要及時介入,善於評價、總結、拓展、補充、提升,不能整節課都讓學生說了算,因為雖然學生對文字有自己的感受、體會,但對文字的理解是不同層次的,甚至是膚淺的。

  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學習的視野和空間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利用教材中的學習資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學習價值。特別是在學校圖書資源、學生家庭藏書嚴重不足的落後山區,教師應善於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把其變為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發展的內容。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可以對教材內容作如下篩選、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

  材料二:草坪綠得可愛,像鋪上了用純羊毛織出的最精緻的綠毯子。(《駱駝尋寶記》)

  材料三:(花園)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草,美麗的鮮花隨處可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還長著十二棵桃樹,一到春天就開放出粉撲撲的團團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讓學生分小組從修辭、表現手法等角度賞析並討論這三則材料,教師作出適當點評、小結後,讓學生選取夏、秋、冬的任一季節,作一段景物描寫,儘可能抓住該季節的景物特點,寫出新意。這樣把教材中相對零散的學習資源進行最佳化組合,使之更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對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