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職場培訓充電
培訓充電是給有經驗或無經驗的受訓者傳授其完成某種行為必需的思維認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那麼,培訓充電的知識您都瞭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最新職場培訓充電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職場是個大課堂,我們在這裡學新知識、新本領。這裡面分為兩種,一種叫硬技能,例如計算機語音、軟體使用,另一種叫軟技能,比如專案管理、銷售技巧。我們在學校裡學的大多屬於硬技能。但你可千萬別以為這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即使是硬技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技術更新非常快,如果做市場的沒跟上社會化媒體營銷,做攝影攝像的還沉迷於膠片時代的各種技術,做計算機的不懂得雲計算,那麼對不起,您不但落後了,還會被新一代毫不留情地拍在沙灘上。
對於軟技能,漸漸你會發現,隨著自己位子越來越高,團隊越來越大,軟技能會越來越重要,它是保證你團隊溝通、高效完成工作的法寶。硬技能往往每個人天資不一樣,學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而軟技能卻總有提高的餘地。因此,在你的職場路上,要硬技能、軟技能兩條腿走路。剛開始的幾年,你會用更多的硬技能,但你要注意開始培養軟技能。隨著你的職業發展,你要更注重軟技能的培養,同時用自己從前對硬技能的.知識儲備,能夠很快地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以便於自己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所以,無論你是在職場的哪個階段,你都應該隨時注意更多地吸收正能量,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不要抱怨沒時間學習,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就總是有的。不要抱怨公司裡不提供培訓,線上的課程非常多,國內國外的大師任你選。不要羨慕嫉妒恨同事比你爬得快爭得多,人家一定在硬技能或者軟技能上有超過你的地方。現在就想想自己最想學些什麼,給自己制訂一個學習計劃吧!
現在,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興趣愛好等原因選擇在工作之餘進修、“充電”。有些是因為工作了幾年,覺得進入“瓶頸期”,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有些是重新進行職業規劃,試圖跨入新行業、新領域,系統擴充套件學習;也有些是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希望透過充電學習,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職場充電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電力更持久。但是,充電也有講究,可別盲目充電。
一、“急流勇進”式充電化解職業危機
顧小姐在工作了2年後又重新走入校園,“我想給自己放一個長假,好好充電。”2年前大學剛畢業,顧小姐來到一家公司做內刊編輯。工作不算繁瑣,待遇也不錯。在這期間,顧小姐花了不少精力在文學閱讀與創作方面,也是在這段時間,她重新進行了職業規劃,“我想從事和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當務之急需要進行正規而系統的學習。思來想去後,我決定辭去這份工作,去考研究生。”身邊有些朋友替她惋惜,辭去了一份挺好的工作,花了幾年時間,讀了書出來還不是要找工作?顧小姐則認為,讀幾年書看起來花了時間,但是職業生涯還那麼長,從長遠來看,這幾年時間花得值得。
其實,現在和顧小姐相似的例子還很多,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選擇在“大好年華”時去“充電”。
小王在一家外企工作,學歷高、能力強,挺受領導器重。雖然年輕,卻參加了公司不少大專案。公司每隔兩年,會有一些去國外大學學習的名額,為期一年。得知小王申請這個名額時,大家都有些意外。“因為我當時正是老闆眼中的‘紅人’,如果留下來跟進一些專案,可能很快就能升到更高的職位。所以,當我提出申請時,一位交情不錯的同事勸我,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湧進公司,我這個時候‘急流勇退’,很快就會被人取代。從眼前來看,我離開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充電’還是要趁年輕、精力充沛時去做更好,開開眼界,擴充一下知識,做好準備才能迎接更多機會。”
不過像這種“急流勇退”式的充電還是少數,根據一家網站的調查報告,大部分“充電”人士,更願意選擇“急流勇進”的方式,透過充電來化解職業危機。他們中有一些是因為學歷不夠,選擇工作之餘考取一些相關“資格證”和“學位”,來武裝自己;有不少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所以需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還有些是因為工作較輕鬆,空閒時間比較多,就選擇一些興趣作為學習方向,充實生活。
二、盲目跟風、追求速成
充電固然好,能夠讓職場人“電力十足”,但是,也不是沒有弊端的。不少盲目跟風充電既浪費時間、精力,“充電”後也沒起到多大作用。不少“考證族”就表示深受其害。
“看見身邊同事都在充電培訓,就覺得自己也不能落下。做什麼呢?考證吧。因為這個最能見到成果啊,考完了就能拿到證。”在這種想法激勵下,程小姐專門去了一些培訓學校,打聽一番下來,發現原來有那麼多證可以考。當即就報了好幾個補習班,錢也出去了不少。上了幾次課之後,程小姐發現一些短期的應試學習,對日常工作沒有什麼幫助。而考試後拿到的一些證,和自己現在的工作沒有什麼聯絡。“那些宣稱短時間內就能掌握某項技能的培訓機構,最終目的只是讓你拿到某個證。花了不少冤枉錢,也沒起到‘充電’的效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想想,充電又不是為了一個漂亮的證書,而是為了學到一些知識、技能。”
有些職場人希望多幾本“證”,在用人單位面前抬高身價。“原想著,多些證就多些‘護身符’,結果拿出各種證,用人單位並沒有高看一眼。”“有時候,證太多、太雜,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除了盲目跟風“充電”外,職場充電還存在一個誤區:追求立竿見影。
不少職場人“充電”的初衷就是:短期速成,成為專業人才,升職加薪。“錢我可花了不少,還抽出時間去學習,怎麼一點效果都沒看見呢?”其實,帶著這種目的的充電往往都不會成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時候,付出和收穫都是成正比的。短期內,投入一點時間、精力,就渴望迅速更新知識結構,獲得巨大的進步,顯然是不現實的。帶著這種功利想法的“充電”,只能以失敗告終。
三、針對性越強,效果越明顯
如果端正了態度,並且結合自己的興趣,“充電”一定會換來收穫。但是,很多人都表示,職場充電往往難於堅持。充電是很好,但是要花太多時間。每天上班已經很累了,哪有時間專門去上培訓機構;再說,很多領域也沒有專業的培訓機構啊。
其實“充電”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要學會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給自己一定壓力,在不同時間段完成各項任務,這樣才會有效果。而且充電的形式也不僅僅是上培訓班。閱讀、交流、請教都會是很好的“充電”。小袁是學廣告設計的,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小的設計公司工作,他說自己的充電方法就是“加班”。“工作後才發現,大學課堂學的那些知識只是‘紙上談兵”,在實際運用中,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剛開始很著急,就想著‘充電’。但我去了一些培訓機構,發現並沒有適合我的課程。我就找專業書籍學習,研究網上的一些技術帖,遇到問題跟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並且常常主動留下來加班,很多事熟能生巧,見得多了,處理得多了,自然也就會了。”
專家建議,如果工作時間較長,沒有整段的時間參加培訓課程,可以選擇一些網路學習課程,花的錢不多,時間也比較靈活,只需把休息的時間拿出一點,積少成多。此外,還可以加入一些專業“圈子”,遇到專業問題時,拿出來討論,這種“充電”更有針對性,也更能解決問題,效果往往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