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普知識> 統一度量衡是什麼意思

統一度量衡是什麼意思

統一度量衡是什麼意思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一度量衡是什麼意思,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統一度量衡是什麼意思?

  商鞅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統一了的度量衡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影響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貨幣、文字、度量衡的制度,人與人之間無法進行文字交流,你寫的我不認識,我寫的你不認識,無法進行商品交易,這兒的錢換一個地方無法使用。租稅的繳納,購買物品受到阻礙,各地區的長度體積重量單位不同。總的說,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受阻。國家統一了以後,主要的影響是可以讓全國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對促進生產有很大的好處。總之,文字、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有利於各地方之間的交流,方便了各地的物品相互流通。它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貿易交流,這符合人民的要求和願望,在頻繁的戰爭中,勞動人民深受其害。統一後,戰爭減少,社會日趨安定,使人民能在比較和平的客觀環境生產和生活。使國家徵收徭役賦稅更加成熟,也為國家收取賦稅創造了必要條件,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還對以後歷代王朝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史前史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使用的尺子,仍然是十進位制的尺、寸、分;我們使用的稱,市斤仍然是斤、兩、錢。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內容

  統一度量衡指的是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製造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國統一施行,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統一度量衡的出現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於消除割據勢力的影響,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擴充套件:

  一、書同文

  我們知道,在秦統一六國前,各諸侯國都使用自己的文字,這嚴重阻礙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間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便下令對各國原來使用的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

  為了推行這一書體,秦始皇還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書體編寫了《倉頡篇》、《愛歷篇》、《博學篇》,以作為標準的文字範本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其意義無疑是非常深遠的!這不僅是對此前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和演變所做的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大變革,對後世中國文化的持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車同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地馬車的大小不一,車道也有寬有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便下令將車輛的輪距一律改為六尺,即我們所說的“車同軌”,這樣的車輛在全國範圍內就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應的改變!

  原來各諸侯割據勢力在各地修築的關塞堡壘,嚴重影響了諸侯國之間的往來。

  秦統一後,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的同時,還修築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直向北延伸、全長約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

  這些馳道、直道縱橫交錯,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路。

  三、改幣制

  在幣制上面,秦始皇主要透過兩種途徑來統一貨幣: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將通行貨幣統一為兩種,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同時,改黃金的單位為“鎰”,一鎰為20兩;改銅錢的單位為“半兩”,並明確鑄明“半兩”二字。

  銅錢的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這種錢幣的'形式,對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很多封建王朝的銅錢形式,跟秦半兩極為相似。

  不過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黃金主要供皇帝賞賜群臣使用,銅錢才是主要的流通貨幣。原來六國所通行的各種貨幣,均不得再充當貨幣使用。

  四、統一思想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對實行郡縣制,要求依據古制來分封子弟。但此舉卻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強烈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精明智慧的秦始皇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並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焚燒。這便是所謂的“焚書”。

  除此之外,對應的便是“坑儒”。不過這並不是坑殺所有的“儒生”,而是以盧生、侯生等為首的方士。

  因為盧生、侯生等人替秦始皇求仙失敗之後,便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和當下的時政,還攜帶求仙用的鉅額經費出逃。

  秦始皇因此遷怒於其他方士,於是便下令全城搜捕方士,並將抓獲的460人全部活埋。這便是我們熟悉的“坑儒”。

  “焚書坑儒”雖然在短期內起到了強化統治、統一思想的作用,但這也成為了加速秦王朝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