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庭教育> 關於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的特點

關於家庭教育的特點

  從整個教育體系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都不容忽視,忽視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影響教育工作的整體效應,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關於家庭教育的特點,希望有所幫助!

  1.教育的天然性。

  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孩子從呱呱落地來到人間,進入家庭,家庭就成了孩子天然的教育場所,父母就成了天然的教育者。由於親子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和共同的生活環境,他們既相互歸屬又相互依戀。父母對子女有強烈的責任感,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而子女依賴父母,對來自父母的教育,哪怕尖銳的批評、指責,一般都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自然強化效應,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所在。但家庭教育的天然性,也伴隨著不可控制性。

  家庭教育的性質、內容和效果,主要取決於家庭的主客觀條件尤其是父母自身的素質;有些家庭甚至由於父母關係破裂、道德墮落等而不可能負擔起教育的責任。家庭教育的天然性,還可能導致以感情代替理智,或者溺愛嬌縱、過度保護,或者簡單粗暴、放任自流,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後果。

  2.教育的終身性。

  家庭的教育職能是同家庭共始終的。父母對子女既是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終身的教育者。子女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個人的行為、理想以至職業選擇、終身大事,均聽從父母的教誨和正確指導;直至以後生活獨立,成家立業,仍舊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絡,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來自父母的影響。家庭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不斷轉化,一個人結了婚,有了子女,自己成了當然的教育者,但只要父母健在,他就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持久的、連續的以至終身的。

  家庭教育的終身性有利於增強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感,有利於父母同子女的思想溝通和對子女的深入瞭解,從而隨時隨地有針對性地給予教育。古語“養不教,父之過”,“知子莫若父”,正說明了這個道理。但終身性這一特點,也容易使父母濫用權威,對子女過於支配;滿足於對子女表面的理解,忽視他們的性向與能力;在幾代同居的家庭裡,還容易產生教育上的不一致,導致孩子心理障礙。

  3.教育的個別性。

  在家庭中,父母面對的是為數不多的子女,採用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個別施教。由於長期的共同生活,父母對子女的身體、能力與性向較為了解;由於子女在家庭裡較為隨便,各種思想行為比較容易如實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出於對父母的依賴、敬佩,還能主動地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向父母訴說,這些都有利於父母進行個別培養,因材施教。父母既可以及早發現孩子的興趣、才能,加以培養,使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還可以針對孩子的問題、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收到“長善救失”的效果。

  但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一些家庭容易無視孩子遺傳、環境和早期教育條件等的差異,對孩子的期望水平過高,過早實行定向培養,把孩子束縛在課內課外的學習上。這種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忽視個別差異的個別培養,不但難以收到預期效果,而且勢必削弱對兒童品德的早期培養和習慣的早期訓練,傷害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精神,從而阻礙兒童身心的正常發展。

  4.教育的彌散性。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雖然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但不像學校和社會團體那樣有計劃、有系統。它分散於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環境中,透過日常的生活、學習,透過與子女共同參加的活動,由父母言傳身教來實現。家庭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都是非規範化的,具有明顯的日常生活的性質,教育活動基本上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

  父母對子女的言教固然直接影響著孩子,家庭生活的各種因素尤其是父母自身的品德修養,都會透過耳濡目染,滲透到孩子的心靈中去。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接受教育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教育的彌散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家庭中長者對幼者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長者的自我教育。